薛健 翟秀芹
〔摘要〕本文從文字表述的角度解讀科技查新報告的核心——“新穎性”,通過分析具體的例子探討了查新報告中各部分采用不同表述方式對“新穎性”的影響,提出了準確表述新穎性的策略,指出對于“新穎性表述”這一科技查新的“題中之義”,查新機構應該予以重視。文中所舉的例子均為作者虛構。
〔關鍵詞〕科技查新;新穎性;表述
〔中圖分類號〕G25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4)06-0092-03
1新穎性表述的涵義
《科技查新規范》(國科發計字2000544號)給出了“科技查新”的定義:科技查新(簡稱查新),是指具有查新業務資質的查新機構根據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證其新穎性的科學技術內容,按照本規范操作,并做出結論(查新報告)。這個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首先是“新穎性”,其次是“查新報告”。對于“新穎性”,《科技查新規范》同樣給出了的定義——“新穎性”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項目的科學技術內容部分或者全部沒有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明確了“新穎性”的定義,可以認為查新報告就是對查新項目是否具有這種“新穎性”進行評價并做出結論的一份文字材料。既然是文字材料,就涉及到文字表述的問題,具體到查新報告中,就是不同的表述方式對查新項目的“新穎性”有影響,直接關系到查新項目“是否具有新穎性”,以及“新穎性達到了何種程度”。由此可見,新穎性的表述必定受到查新報告的讀者和撰寫者的共同關注,因為對查新報告的讀者(一般是查新委托人和評審組專家)來說,“新穎性”的表述關系到查新項目的立項、鑒定和評獎,對查新報告的撰寫者(查新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而言,則負有完整、準確、客觀地表述其查新項目新穎性的責任。筆者就本文涉及的“新穎性表述”的若干問題對濟南市3個查新機構的50名查新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對100名查新委托人進行隨機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0%的查新員和96%的查新委托人認為“新穎性”的表述是通過查新報告的結論來實現的。這種看法既符合查新員報告撰寫者的工作習慣(特別重視查新結論的撰寫),也符合查新報告讀者的閱讀習慣(拿到查新報告后重點看查新結論),并且《科技查新規范》也規定查新報告要給出明確的結論,不能模棱兩可。
查新結論的表述確實對于查新項目的新穎性有關鍵性的影響。例如:同樣對于“××牌轎車用聚丙烯汽車保險杠的生產”這一項目。經過查新,可能會有以下3種查新結論。結論一:經檢索,國內未見與本查新項目采用相同原材料(聚丙烯)生產汽車保險杠的文獻報道。結論二:經檢索,國內有聚丙烯汽車保險杠生產的研究,但未見生產轎車用聚丙烯保險杠的文獻報道。結論三:經檢索,國內在轎車用聚丙烯保險杠生產的研究中,未見與本查新項目研究的××牌轎車用聚丙烯汽車保險杠同樣采用工藝和結構設計的文獻報道。雖然上述例子中未包括對具體文獻的分析比對,但仍可以看出這3個結論均表明了查新項目具有“新穎性”,但“新穎性”的程度有所不同。查新結論對于查新項目的新穎性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并且已有詳細研究,在此不做贅述。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新穎性”是否完全通過查新報告的結論來表述?“新穎性”是否僅僅通過查新報告的結論來表述?除結論外,查新報告其他部分是否對“新穎性”進行了表述?
筆者認為“新穎性”的表述是對“新穎性”的表達和敘述,結論是對新穎性的敘述,而新穎性的表達則是查新報告各部分共同完成的,這就好比一篇文章通過主題句來表達中心思想,但前后文卻會影響中心思想的表達,看過前后文的讀者和未看過前后文的讀者會對中心思想有不同的理解,這是不同題材的文字材料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查新報告也是如此。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查新報告中各部分采用不同表述方式對“新穎性”的影響。
2查新報告各部分采用不同表述方式對“新穎性”的影響
2.1檢索范圍
例如:對“帶GPRS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這一項目進行查新。假設查新人員在本查新機構掌握的文獻數據資源中進行了檢索,沒有找到與查新點相關度較大的文獻報道,再到互聯網進行檢索(互聯網檢索是科技查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檢索手段,其優勢是資源更新速度快,對于一些前沿科技,在正式發表的論文和研究課題出現之前,互聯網上就可能出現相關報道或探討),如果互聯網上仍未找到,可以在列出相關性較為一般的文獻后,給出具有新穎性的查新結論。對于這一查新報告,查新員在文獻檢索范圍中是否列出“互聯網檢索”對于閱讀查新報告的人對查新結論中“新穎性”的理解是有影響的,對于未列出“互聯網檢索”的,讀者會理解為“在檢索機構掌握的文獻資源中未見研究GPRS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的文獻報道”,對于列出的讀者則會理解為“不僅在檢索機構掌握的文獻資源中未檢到,在互聯網上也未檢到”,讀者會認為后者的“新穎性”強于前者。據此可以推論,對于沒有檢到相關度較大的文獻,并且結論為具有新穎性的查新報告,報告中列出的檢索范圍越大,讀者會認為其“新穎性”越強。
2.2檢索策略
例如:對于“具有延緩衰老和防癌效果的端粒酶膠囊的研制”這一查新項目進行查新,依次采用檢索式1:端粒酶膠囊,檢索式2:(衰老+癌)端粒酶,檢索式3:端粒酶,這3個檢索式進行文獻檢索。假設:檢索式1(端粒酶膠囊)未檢出任何相關文獻,檢索式3((衰老+癌)端粒酶)檢出5篇文獻,均為關于端粒酶的綜述性研究,并述及了對其在延緩衰老、防癌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采用檢索式3((衰老+癌)端粒酶)進行檢索,依然檢出上述5篇文獻,則查新員可以在列舉這5篇文獻后,給出“國內在端粒酶的研究中,未見研究具有延緩衰老和防癌效果的端粒酶膠囊的文獻報道”的結論來說明查新項目的“新穎性”。在這一查新報告中,如果查新員保留了“檢索式3(端粒酶)”,查新報告的閱讀者會認為國內關于“端粒酶”的研究較少,只能檢出5篇。如果查新員刪去“檢索式3(端粒酶)”,只保留檢索式1和檢索式2,讀者會理解為“國內沒有對端粒酶膠囊的研究,對于端粒酶延緩衰老、防癌作用的研究較少,只能檢出5篇文獻”,但對于國內對于端粒酶的研究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然而,讀者是否知道國內對端粒酶的研究較少,對于他對“具有延緩衰老和防癌效果的端粒酶膠囊的研制”這一查新新項目“新穎性”的理解是有影響的,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出查新報告中列出的檢索式對于“新穎性”的影響。endprint
2.3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內容對查新項目的新穎性有影響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查新報告的結論中會對相關文獻中涉及查新點的內容和查新點本身進行分析比較,據此來判斷查新項目的“新穎性”,如果有與查新點完全相同的文獻,還有可能影響“新穎性”的成立。下面主要探討的不是相關文獻內容對“新穎性”的影響,而是查新人員在撰寫查新報告時選擇哪些相關文獻或不選擇哪些相關文獻對“新穎性”的影響。
例1:對××高校××課題組的一個查新項目進行查新,假設共檢出相關文獻30篇,其中5篇為本課題組的研究,5篇為同一高校其他課題組的研究,12篇為另一高校進行的研究,其余8篇為其他各單位的研究。通常情況下,本課題組和本單位的研究在內容上相關度會大一些,如果查新員根據相關程度選擇5篇本課題組的研究和5篇本高校其他課題組的研究作為相關文獻的話,查新報告的讀者可能會認為××高校是國內惟一對查新項目涉及領域進行研究的單位;如果根據相關程度選擇10篇同一高校的研究,6篇另一高校的研究和4篇其他各單位的研究作為相關文獻,讀者可能會認為國內對查新項目涉及領域進行的研究多為××高校的研究,讀者的這些認識對于他對查新項目“新穎性”的理解是有影響的。
例2:對××課題組2013年的一個查新項目進行查新,假設檢出2010-2013年發表的相關文獻20篇,2005-2009年發表的相關文獻7篇,以及1999年發表的文獻1篇。如果查新員根據內容的相關程度從2010-2011年發表的相關文獻20篇中選擇若干篇列入查新報告中,而不列出1999年發表的文獻,讀者不會知道在2000年以前已經有對查新項目涉及的領域進行的研究,讀者的這一認識對于他對查新項目“新穎性”的理解是有影響的。
例3:對××課題組的一個查新項目進行查新,共檢出相關文獻20篇,從文字內容上比較,其中15篇文獻與查新項目查新點內容較為相關,另外5篇文獻相關度較低。假設這5篇文獻中,存在1篇文獻,雖然在文字內容的相關性上不如查新員選擇的15篇文獻,但涉及的技術比本查新項目列出的各項查新點都要先進,只是文字表述不同,如果查新員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選擇列出這篇文獻,就影響查新項目“新穎性”的成立,但如果查新人員判斷不出這一點,僅僅在查新報告中列出文字內容較為相關的15篇文獻,則查新報告的閱讀者會認為查新項目具有“新穎性”。
3新穎性表述策略
為了避免出現上述新穎性表述過程中的“偏差”,防止讀者對新穎性產生“誤解”,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下列措施。
3.1保證查新報告中細節的精確性
一是文獻檢索范圍要準確。只要在某數據庫內進行了檢索,即使未檢到任何文獻,也要列出;如果未在這一數據庫內進行檢索,則一定要在檢索范圍內將這一數據庫刪除,而且數據庫的起止時間必須要準確。二是檢索策略要準確。建議在查新報告中列出檢索人員使用過的全部策略式,對于一些沒有查到相關文獻的策略式,由于可以和相關文獻相互印證體現檢索過程,也應該保留。三是相關文獻的作者、機構、發表時間、期刊、卷期等信息要準確、詳細。以便讀者將其與相關文獻進行比較,對于理解“新穎性”起到輔助的作用。
3.2合理選擇相關文獻
一是查新員在選擇相關文獻時不僅要考慮內容的相關性,還要統籌考慮發表文獻的單位和文獻發表的時間,不同單位、不同時間發表文獻的比例,以及選擇這些文獻可能對讀者對“新穎性”理解造成的影響。二是查新機構應盡量選擇對查新項目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查新員進行查新,作為查新員則要注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在開展查新工作的過程中,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查新項目的理解,對于相關文獻和查新項目,不僅要在文字層面有比較,而且要在技術層面進行比較。
3.3善用概述性語句
在查新報告結論中,對相關文獻和查新項目進行對比分析之前,建議查新員使用精煉的語言概述檢索過程,以及檢出的相關文獻的情況,包括:總共檢出相關文獻的數量,相關文獻發表單位的分布情況,以及相關文獻的發表時間的分布情況等,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查新報告撰寫者想要表達的“新穎性”。
3.4嚴格審核查新報告
建議查新機構審核員在對查新報告進行常規審查的基礎上,再進行兩次“換位審查”:一是統觀查新報告的各個部分,從查新員的角度,體會他想表述的查新項目的“新穎性”,并判斷表述有無偏差。二是反復閱讀查新報告的前后文,從查新報告讀者的角度,體會他所理解的查新項目的“新穎性”,并判斷讀者是否會對查新員想要表述的新穎性產生誤解。開展“換位審查”要求審核員不僅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而且要具備與查新員、查新委托人就查新項目進行深入溝通的能力。
3.5制定詳細規范
我國對政府機關公文和法律文書在表述方面都有詳細的規范性文件,因為這兩類文書都有效力,不同的表述會對效力產生影響,因此要對表述方式進行明確規定。查新報告對于查新項目的立項、鑒定和評獎具有重要意義,同樣需要規范性文件對查新報告表述中的各個細節、表述方式、詞句的內涵進行詳細、明確的規定,為撰寫查新報告提供指導,并作為解讀查新報告的依據。
4對新穎性表述的再思考
一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即使有明確的規范性文件,查新員具備了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文字表述能力,查新機構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了查新報告的質量,能否確保查新報告“百分百準確”地表述查新項目的“新穎性”?讀者能否“百分百準確”地體會到查新報告想要表達的“新穎性”?筆者認為這種“百分百準確”的“完美”情況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現實中只能無限接近,而不能達到,原因有三:一是查新報告目前仍是由人來完成的工作,人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實現“盡善盡美”。二是查新機構掌握的文獻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全部與查新項目有關的各類文獻。三是查新報告篇幅有限,不可能無限制地羅列文獻,無限制地列出文獻全文,無限制地分析比較,這些客觀存在的限制都會對“新穎性”表述造成影響。四是“新穎性”的表述是以文字為載體的,理論上說,只要是以文字為載體的,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公文材料,讀者都不可能完全準確無誤地體會到作者想要通過文字表達出的全部涵義,這是語言文字的局限性。
既然人們無法“盡善盡美”地表述和體會查新項目的“新穎性”,那么科技查新報告的意義何在?筆者認為查新有別于專家評審,查新機構提供的查新報告對項目的查新結論只是文獻檢索、情報調研的結論,是較為系統準確的客觀依據和情報學評價,而不是全面的成果評論。查新報告是表述“新穎性”的一份文字材料,是查新項目立項、鑒定和評獎的“依據”,起“參考”作用。由此可見,即使查新報告沒有“盡善盡美”,但是,只要查新人員認真負責的開展了查新工作,查新機構對查新報告的質量嚴格把關,并且有詳細的規范性文件做為解讀查新報告的依據,查新報告的撰寫者和讀者能夠對查新報告表述的“新穎性”形成“共識”的話,那么查新報告就發揮了其應有的參考作用。基于上述對“科技查新”和“新穎性”的認識,當我們重溫《科技查新規范》給出的“科技查新”和“新穎性”的含義時,能從中體會出規范的制訂者已經考慮到了查新報告中“新穎性”表述的問題,給出的“查新”和“新穎性”的定義是嚴謹的,有分寸的。以上是筆者通過對這些定義的再思考,對“新穎性”表述這一科技查新的題中之義進行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彭一中.科技查新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與控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13-115.
[2]孫清玉.科技查新的質量控制[J].圖書館學研究,2004,(8):78-79.
[3]顧春笑.淺談科技查新工作[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6):31-32.
[4]鞠建偉,梁花俠.強化科技查新質量的全程控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3):54-57.
[5]章梅,毛錦堂.論提高科技查新工作質量[J].天津科技,2004,(2):27-29.
[6]張晶.提高科技查新質量的實踐與認識[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3,(3):45-46.
[7]曹昱.論科技查新的環節[J].圖書館界,2001,(3):31-34.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