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莉+任福君
〔摘要〕綜述了《科技導報》的發展歷程以及該刊的內容、特色。以發表在《科技導報》10年間(2003-2012)有關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普及(科普)類文章為研究對象,總結近十年來科普類文章發表現狀;從研究對象的整體及局部,統計分析了科普類文章下載次數及被引頻次的分布、學科分布、作者群分布、研究領域分布以及部分被引論文的引證文章分布情況,研究科普類文章的分布規律及其原因和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索綜合類科技期刊《科技導報》科普類載文特色及對科普發揮的作用及影響,以期對科普事業及科技期刊的發展有所啟發。
〔關鍵詞〕下載次數;被引頻次;科普;《科技導報》
〔中圖分類號〕G25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4)06-0156-04
科技期刊是科技傳播和交流的媒介,它承擔著科學技術知識傳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學術成果展示、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引導研究方向、促進國際科技交流等職責[1]。隨著網絡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科技期刊的傳播模式正朝著網絡數字化方向發展。期刊數字化是指依托傳統的期刊內容資源,用數字化工具進行立體化傳播,它以方便快捷、受眾面廣、綠色環保、時效性強、成本低以及易實現編、作、讀三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等優勢使得數字出版成為科技期刊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潮流[2]。Springer、中國知網(CNKI)和萬方數據庫等國內外眾多知名數據庫已經向廣大讀者提供在線檢索和下載功能,大部分學術期刊擁有自己的獨立期刊網站和期刊數據庫,實現作者在線投稿、修稿、校對,編輯在線辦公,專家在線審稿,讀者在線閱讀、查詢等功能,極大程度地節約了人力和物力資源,所以對科技期刊的分析研究意義重大。以《科技導報》為例,蘇青[3]、吳曉麗[4]等作者對《科技導報》的欄目設置及載文量均有研究,但對《科技導報》在科普類載文方面目前還沒相關研究,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及《科技導報》網站為資源庫,查找并分析發表在《科技導報》10年間(2003-2012)有關科學技術傳播和普及的文章,探討《科技導報》期刊對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普及發揮的作用和影響。
1《科技導報》的發展歷程及其內容、特色
1980年由楊振寧、李政道等美籍華裔科學家倡議《科技導報》在美國創辦。1984年轉至中國辦刊,并正式建社。1986年《科技導報》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會刊。它以發表國內外科學技術各學科專業原創性學術論文為主,同時刊登階段性最新科研成果報告,以及國內外重大科技新聞,快速、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提供科技信息,力圖展示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和水平,在國內科技類學術期刊中獨樹一幟。自2011年起,《科技導報》為旬刊,每月8日、18日和28日出版,96頁/期,全刊彩色印刷,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欄目有:卷首語、研究論文、綜述文章、學術爭鳴、半月科技風云、本刊專稿、科技工作者建議、科技評論、主編心語、科技動態、走向職場等[5]。近10年來,《科技導報》每年的總期數變化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期刊的時效性逐漸加強,信息量也逐年加大。從近十年的刊出的主要欄目來看,欄目逐年整體向豐富化、特色化發展,欄目的設置從學術專業化逐步轉向綜合化發展,2003-2006年間的欄目設置偏重于學術專題,但每期欄目的多少及形式較為靈活,自2007年起欄目的設置逐步走向統一的模式,其范圍廣、特色性鮮明。
科技期刊以前多是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或機關的附屬單位,由于種種不利因素限制其發面,影響了科技的傳播。隨著市場化的推進,科技期刊慢慢開始轉型,成立了獨立的傳播機構,以適應市場化進程。而《科技導報》有其專門傳播機構——科技導報社,它是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的專業化機構之一,具有學術權威性的編委會、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高素質的編輯隊伍以及高質量的編輯加工和出版技術[5]。
2本文研究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以中國知網(CNKI)及《科技導報》網站為資源庫,查找并分析發表在《科技導報》10年間(2003-2012)有關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普及的文章。針對本刊的特點,將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之一的文章定位為科普類文章:(1)以關鍵詞為科普、科技傳播、科學普及、科學技術傳播及公眾理解科學定位的文章;(2)與科普相關的科技評論、科技信息、科普創作、科技人物、科學知識、科研及工作指導以及科技傳播綜述類文章。通過資源庫查找得到586篇科普類文章,占《科技導報》十年間刊登文章總數的7%。具體有:科技評論310篇、科技信息100篇、科學科技傳播綜述類92篇、科研及工作指導72篇、科技人物7篇及科學哲理5篇,其中根據條件(1)定位的科普文章有29篇。因文章定位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所以這些結論難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
本文對查閱的586篇文章采用定量及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1)從下載頻次、被引頻次及被引論文百分數等指標上,分析該刊在科普領域的關注度以及對相關領域研究者提供的啟發和借鑒作用;(2)通過被引頻次與下載頻次的相關性分析,力圖發現被引頻次與下載頻之間的規律性;(3)對文章內容的定性分析,挖掘相關文章的作者群概況,分析開展科普工作及其研究的單位分布;(4)對相關文章所屬學科及發文年份分布梳理,分析科普工作的概況和存在的一些問題。
3分析指標及結果
3.1下載頻次分析
從2003-2012年科普類文章的數量總體呈逐年增多趨勢,由于2003-2012年每年的總期數不斷地加大,以及期刊欄目設置的不同,每年文章總篇數變化的分布規律性不強,近十年科普類文章數所占百分比見表2。
下載量這個指標在應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載量在網絡時代可以作為審視科學發展科學評價的早期指標,下載量與引用量不同,它的優勢是可以實時獲得,可以在第一時間對文章的情況做出反應,下載量也是衡量論文學術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6-7]。表3及表4列出了10年間下載次數的總體及局部分布情況。可以看出,下載次數≥50的文章約占總數60%左右,其在歷年來的分布情況與表2中數據有一定的關系,整體規律性不強。endprint
下面從文章的下載次數入手,著重考察下載次數≥500以及排名前20文章的分布情況。將本文所研究的586篇文章統計得知,下載次數在500次以上文章共計38篇。從所屬學科來看,科學研究與工業技術這兩個學科的文章篇數位居前列,分別是10篇和7篇。分別將此38篇多學科文章及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兩學科文章的下載次數分布數據繪圖,希望得到一些具有共性的規律。將相關數據進行擬合分析,如圖1所示(下載次數與其占論文數的百分比之間的關系圖)。研究發現多學科與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兩個學科具有共性的規律,擬合結果與冪函數分布較為吻合,且擬合指數R2均大于0.9,其中x和y分別為下載次數和相應學科文章數所占百分比。
對高下載次數排名前20文章分析可知,排名前20的文章集中在2004-2010年間,其中2004-2007年出版的文章占排名前20的75%。因下載次數所呈現出來的統計性質受到論文自身的學術價值、用戶的信息需求行為、考察的時間范圍以及網絡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截止于2004年,知識信息資源網絡出版在技術與實踐上的相對成熟[8],所以排名前20的文章中75%分布在2004-2007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綜述類文章是主流,共11篇占55%,值得《科技導報》發揚光大;另外專題文章也是本刊的一大特色,共6篇,其中環境保護及能源專題各2篇,分布在2005-2006年,從該刊載文特點分析可知,這些專題論文的研究方向除了與刊物的欄目設置有關,還與該年度科技聚焦熱點有很大關系。
3.2被引頻次分析
論文被引頻次是指自論文公開發表或公開發布以來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次數,一篇好的原創論文對后續研究能起到參考和推動作用,甚至能孕育出一個新的學科,并且每年都有一定的被引次數。期刊被引頻次是由單篇論文被引頻次構成的,期刊的論文被引頻次越多,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9]。在沒有更好更準確的客觀標準時,影響因子和引用率相對來說是一個相對較好的客觀標準[8]。
本論文所研究的586篇科普類文章,有301篇被引用,被引率為51%,這些論文的被引頻次分布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章的被引頻次集中在1~5次、6~10次、11~20次和21~30次4個區間段,這4個區間段的文章數分別占總文章數的37.2%、6.3%、3.9%和1.5%。被引頻次低于10次的文章占總被引文章數的85%,因科普類文章在本刊中所占的比例較小,所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刊載文的被引情況。
將文章的被引頻次排列,發現被引頻次在10以上的文章僅有51篇,這是最近10年來本刊發表的科普類重要文章,下面以此51篇文章為研究對象,分析被引頻次與對應頻次文章數所占百分比之間關系(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被引頻次在10以上的文章數僅占8.7%,將被引頻次與其所占論文數百分比進行分析擬合,發現被引頻次分布趨勢與冪函數分布吻合,且擬合指數R2達0.9,擬合曲線見圖3。
文章的高被引對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至關重要,本文所研究的高被引排名前20科普文章具體情況如下:(1)從被引時間分布來看:被引頻次排名前20的文章集中在2004-2010年間,其中2004-2005年出版的文章占前20的90%,這與文章出版后2~5年被引次數達到峰值有一定的關系[10]。高被引的前20篇與高下載的前20篇文章情況類似,綜述類文章也占主導地位,共10篇。而專題文章也有6篇,其中艾滋病專題文章3篇,集中在2005年。對比高被引/高下載的前20篇文章,發現高被引/高下載的前20文章中僅有6篇是相重的,也就是說70%的高被引文章未被高下載,通過被引頻次與下載頻次的相關性分析表明,被引頻次與下載次數之間的相關性差,相關系數R2小于0.5。(2)從作者機構分布來看,8篇高被引文章作者來自科研院校,12篇來自其他單位,一方面表明科普類文章的來源相對比較廣泛;另一方面,與一般科技論文比較來看,科研院校應該加強科普的力度。(3)從作者的地區分布來看,16篇文章的第一作者集中在北京地區,僅有4篇分布在其他地區,一方面因為北京是科研院校集中地及刊物的發行地,另一方面也表明該刊的宣傳力度還不夠,也應加強約稿力度,在穩定本地優秀稿源的同時,逐步吸引了外部地區的優秀稿源。(4)從基金論文比來看,高被引的前20篇的基金比占40%,有8篇文章具有國家基金或者省科技基金支撐,就一種學術期刊而言,基金論文能夠較好地反映本專業領域的新動向、新成果,有助于發揮科研導向作用,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對進一步提高期刊的綜合質量有積極效應,但不宜將基金論文比“作為學術期刊的評價指標”[11-12]。
3.3以關鍵詞定位的29篇科普文章分析結果
從發文單位來看,29篇文章中,中國科協及其直屬單位發文17篇,而中國科普研究所發文11篇,占38%,表明以專門從事科普研究單位的科普工作專著度是非常顯見的。而從本文研究的586篇科普類文章來看,發文主要集中在:科技導報社、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單位,而科技導報社發文量為177篇,占總數的30%,這主要來源于本刊編輯在科技評論及科技信息等欄目的發文。科技期刊編輯雖然不是信息的擁有者,但卻是信息的加工者和傳播者,他們是連接作者與讀者的信息中介,對作者和讀者起著導向作用,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3],當前期刊需要編輯角色逐步轉變,主動出擊成為信息采集者及傳播者,不僅可以提高了稿件的質量,提高刊物的可讀性,同時也可以縮短科技期刊出版周期。
從發文時間上看,2010-2012年發文21篇,占72%,表明近幾年來科普工作力度提升顯著。從科普研究的內容來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層科普問題研究、科普人才、科普創作、科普文化及有關科普理論探索性的相關問題,其中對科普理論相關問題的探索研究共11篇,是科普研究工作的熱點。目前國內科普研究體系不太完善,對科普理論探索性的研究,也是科普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從分布的欄目來看,29篇文章集中在學術聚焦、論文、科技評論、科技工作者建議、科技工作大家談、卷首語及本刊專稿,其中論文6篇、科技評論14篇,呈現出以評論性文章為主、研究性論文次之的現象,也表明目前科普研究工作在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研究較少。endprint
從被引用文章來看,僅有8篇被引用,僅占28%,發表年份集中在2004-2011年。因引證文章是學術論著撰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學術著述影響大小的重要因素,作者的文章被引證的次數越多,此作者的文章越有價值。對此8篇被引論文的所有引證文章按照單刊引用次數由高到低排序,統計結果顯示:所有引證文章共計23種,其中引用1次的文章有14種、引用2次的文章有5種、引用3次的文章有2種、引用5次的文章有1種。引用次數最高的是《編輯學報》,其次相關度較高的是《科普研究》,這與刊物的欄目設置及發表相關的科普研究論文較多有很大關系。
4結論
本文以發表在《科技導報》10年間(2003-2012)有關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普及的586篇文章為研究對象,從多角度分析了科普文章分布情況,剖析《科技導報》對科普發揮的作用及其影響,主要結論如下。
(1)下載次數≥50科普類文章約占總數的60%左右,其在歷年來分布的整體規律性不強。被引頻次低于≤10次文章占總被引文章數的85%,表明低被引文章占科普類文章的主要部分,這也是一般期刊載文的普遍現象。
(2)高下載次數≥500的38篇文章及被引次數≥10的51篇文章的分布情況符合冪函數分布。
(3)高下載及高被引的前20篇文章僅有6篇是重復的,即70%的高被引論文而未被高下載,高被引頻次與高下載次數之間的無相關性。作者機構分布表明從事科普工作的機構分布廣泛,但地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區,表明該刊應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外部地區的優秀稿源。
(4)以關鍵詞定位的29篇文章分析表明,最近幾年科普工作得到重視,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以專門從事科普研究單位的科普工作專著度是非常顯見的。從其引證文章分析得知,引用次數最高的是《編輯學報》,其次是《科普研究》,這與刊物的欄目設置及科普類載文較多有很大關系。
(5)《科技導報》科普類載文雖然較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普事業的發展,也能反映出科普工作發展的一些概況和問題。
參考文獻
[1]郭玉,趙新力,潘云濤,等.我國科技期刊基本狀況統計與分析[J].編輯學報,2006,18(1):1-4.
[2]佟金鳳,張明霞,惠紅.數字出版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及編輯的應對對策[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論文集[C].2010:152-157.
[3]蘇青,黃永明.科技期刊科技評論欄目的設置——《科技導報》“半月科技風云”欄目[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32-135.
[4]吳曉麗,陳廣仁,蘇青,等.2006-2010年《科技導報》載文計量學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88-792.
[5]《科技導報》期刊介紹[DB/OL].http:∥www.kjdb.org,2013-12-10.
[6]丁佐奇,鄭曉南,吳曉明.科技論文被引頻次與下載頻次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7]郭強,趙瑾,劉思源,等.下載次數與被引次數的統計關系研究[J].信息管理與信息學,2010(9):30-35.
[8]郭強,趙瑾,劉思源,等.科技論文下載次數的齊普夫分布特性研究[J].信息管理與信息學,2009,(12):20-24.
[9]權麗桃.《情報科學》2006-2010年高被引論文分析[J].情報科學,2012,30(4):559-562.
[10]張學梅.引文分析方法應用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07.
[11]嚴燕,顧冠華.“基金論文比”:一個欠科學的期刊評價指標[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6):122-125.
[12]夏朝暉.基金論文比在科技期刊評價體系中的作用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7.
[13]陳漢忠.大眾傳播與科技期刊編輯[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2(5):99-103.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
從被引用文章來看,僅有8篇被引用,僅占28%,發表年份集中在2004-2011年。因引證文章是學術論著撰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學術著述影響大小的重要因素,作者的文章被引證的次數越多,此作者的文章越有價值。對此8篇被引論文的所有引證文章按照單刊引用次數由高到低排序,統計結果顯示:所有引證文章共計23種,其中引用1次的文章有14種、引用2次的文章有5種、引用3次的文章有2種、引用5次的文章有1種。引用次數最高的是《編輯學報》,其次相關度較高的是《科普研究》,這與刊物的欄目設置及發表相關的科普研究論文較多有很大關系。
4結論
本文以發表在《科技導報》10年間(2003-2012)有關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普及的586篇文章為研究對象,從多角度分析了科普文章分布情況,剖析《科技導報》對科普發揮的作用及其影響,主要結論如下。
(1)下載次數≥50科普類文章約占總數的60%左右,其在歷年來分布的整體規律性不強。被引頻次低于≤10次文章占總被引文章數的85%,表明低被引文章占科普類文章的主要部分,這也是一般期刊載文的普遍現象。
(2)高下載次數≥500的38篇文章及被引次數≥10的51篇文章的分布情況符合冪函數分布。
(3)高下載及高被引的前20篇文章僅有6篇是重復的,即70%的高被引論文而未被高下載,高被引頻次與高下載次數之間的無相關性。作者機構分布表明從事科普工作的機構分布廣泛,但地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區,表明該刊應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外部地區的優秀稿源。
(4)以關鍵詞定位的29篇文章分析表明,最近幾年科普工作得到重視,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以專門從事科普研究單位的科普工作專著度是非常顯見的。從其引證文章分析得知,引用次數最高的是《編輯學報》,其次是《科普研究》,這與刊物的欄目設置及科普類載文較多有很大關系。
(5)《科技導報》科普類載文雖然較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普事業的發展,也能反映出科普工作發展的一些概況和問題。
參考文獻
[1]郭玉,趙新力,潘云濤,等.我國科技期刊基本狀況統計與分析[J].編輯學報,2006,18(1):1-4.
[2]佟金鳳,張明霞,惠紅.數字出版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及編輯的應對對策[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論文集[C].2010:152-157.
[3]蘇青,黃永明.科技期刊科技評論欄目的設置——《科技導報》“半月科技風云”欄目[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32-135.
[4]吳曉麗,陳廣仁,蘇青,等.2006-2010年《科技導報》載文計量學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88-792.
[5]《科技導報》期刊介紹[DB/OL].http:∥www.kjdb.org,2013-12-10.
[6]丁佐奇,鄭曉南,吳曉明.科技論文被引頻次與下載頻次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7]郭強,趙瑾,劉思源,等.下載次數與被引次數的統計關系研究[J].信息管理與信息學,2010(9):30-35.
[8]郭強,趙瑾,劉思源,等.科技論文下載次數的齊普夫分布特性研究[J].信息管理與信息學,2009,(12):20-24.
[9]權麗桃.《情報科學》2006-2010年高被引論文分析[J].情報科學,2012,30(4):559-562.
[10]張學梅.引文分析方法應用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07.
[11]嚴燕,顧冠華.“基金論文比”:一個欠科學的期刊評價指標[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6):122-125.
[12]夏朝暉.基金論文比在科技期刊評價體系中的作用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7.
[13]陳漢忠.大眾傳播與科技期刊編輯[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2(5):99-103.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
從被引用文章來看,僅有8篇被引用,僅占28%,發表年份集中在2004-2011年。因引證文章是學術論著撰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學術著述影響大小的重要因素,作者的文章被引證的次數越多,此作者的文章越有價值。對此8篇被引論文的所有引證文章按照單刊引用次數由高到低排序,統計結果顯示:所有引證文章共計23種,其中引用1次的文章有14種、引用2次的文章有5種、引用3次的文章有2種、引用5次的文章有1種。引用次數最高的是《編輯學報》,其次相關度較高的是《科普研究》,這與刊物的欄目設置及發表相關的科普研究論文較多有很大關系。
4結論
本文以發表在《科技導報》10年間(2003-2012)有關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普及的586篇文章為研究對象,從多角度分析了科普文章分布情況,剖析《科技導報》對科普發揮的作用及其影響,主要結論如下。
(1)下載次數≥50科普類文章約占總數的60%左右,其在歷年來分布的整體規律性不強。被引頻次低于≤10次文章占總被引文章數的85%,表明低被引文章占科普類文章的主要部分,這也是一般期刊載文的普遍現象。
(2)高下載次數≥500的38篇文章及被引次數≥10的51篇文章的分布情況符合冪函數分布。
(3)高下載及高被引的前20篇文章僅有6篇是重復的,即70%的高被引論文而未被高下載,高被引頻次與高下載次數之間的無相關性。作者機構分布表明從事科普工作的機構分布廣泛,但地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區,表明該刊應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外部地區的優秀稿源。
(4)以關鍵詞定位的29篇文章分析表明,最近幾年科普工作得到重視,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以專門從事科普研究單位的科普工作專著度是非常顯見的。從其引證文章分析得知,引用次數最高的是《編輯學報》,其次是《科普研究》,這與刊物的欄目設置及科普類載文較多有很大關系。
(5)《科技導報》科普類載文雖然較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普事業的發展,也能反映出科普工作發展的一些概況和問題。
參考文獻
[1]郭玉,趙新力,潘云濤,等.我國科技期刊基本狀況統計與分析[J].編輯學報,2006,18(1):1-4.
[2]佟金鳳,張明霞,惠紅.數字出版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及編輯的應對對策[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論文集[C].2010:152-157.
[3]蘇青,黃永明.科技期刊科技評論欄目的設置——《科技導報》“半月科技風云”欄目[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32-135.
[4]吳曉麗,陳廣仁,蘇青,等.2006-2010年《科技導報》載文計量學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88-792.
[5]《科技導報》期刊介紹[DB/OL].http:∥www.kjdb.org,2013-12-10.
[6]丁佐奇,鄭曉南,吳曉明.科技論文被引頻次與下載頻次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7]郭強,趙瑾,劉思源,等.下載次數與被引次數的統計關系研究[J].信息管理與信息學,2010(9):30-35.
[8]郭強,趙瑾,劉思源,等.科技論文下載次數的齊普夫分布特性研究[J].信息管理與信息學,2009,(12):20-24.
[9]權麗桃.《情報科學》2006-2010年高被引論文分析[J].情報科學,2012,30(4):559-562.
[10]張學梅.引文分析方法應用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07.
[11]嚴燕,顧冠華.“基金論文比”:一個欠科學的期刊評價指標[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6):122-125.
[12]夏朝暉.基金論文比在科技期刊評價體系中的作用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7.
[13]陳漢忠.大眾傳播與科技期刊編輯[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2(5):99-103.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