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雅
讀罷今年第9期《民生周刊》中《面粉增筋劑風波再起》一文,回憶起中午剛剛吃過的面食,我感嘆一碗面過后是“滿口工業味兒”。
不管是賽百味的“百味門”,還是身陷輿論中心的麥當勞、星巴克,一場又一場由食品添加劑引發的風波不斷在上演。眾所周知,為了改善食品品質,延長食品保質期,便于食品加工,科學、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對于企業是有益的,而作為廣大消費者也能理解。然而,在諸多“門”事件的背后,我們看到已不是食品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而是很多企業在越來越重視利潤,一味追求發展速度,卻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約束。
雖然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在我國相關規定中有明確的界定,但要解決類似事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此。一方面,我國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大量存在,因而難以對相關企業形成有力的震懾;另一方面,雖然法律法規是懲治惡性商業行為的最后一道屏障,但要想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還是要靠企業自我約束,建立起企業自身的商業道德規范與準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