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佰妍
隨著電視傳播交互性的不斷增強,大型電視活動的策劃與實施已成為提升欄目影響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所謂電視活動,指以受眾的高度關注和參與為核心,以創意和創新營造強大的傳播力,追求社會影響力最大化的“階段性電視文本”。電視活動首先改變了長期以來電視媒體被動的宣傳局面,使電視媒體成為確立活動主題、表現形式和最終效果的行為主體。近年來,各種大型新聞行動、愛心行動和公益行動層出不窮,較好地履行了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的媒體責任。
撫順電視臺于2008年初開播的大型民生新聞欄目《直播撫順》,秉承“貼近、民本、人文”的理念,在充分發揮民生新聞輿論監督和服務功能的同時,將策劃、組織與實施大型活動作為提升節目品牌的重要策略之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給我光明”是《直播撫順》策劃的一項大型公益活動,它以記錄片的形式,跟蹤記錄了一個被愛心人士收養、患有眼疾的8歲小男孩治療康復的過程。目的是發揮媒體力量,讓這個貧困之家的愛心之舉得到關注和放大,集結更多的力量幫助弱勢群體,實現“好人一生平安”的社會期盼。作為任何電視活動的策劃,最關鍵的要素是必須使電視節目在具有公益性的基礎上擁有可視性、產生震撼力和正確的輿論導向性,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此次活動所體現的媒體社會責任意識進行解析。
一、震撼力——媒體社會責任的源泉
任何一檔電視節目都是以社會和受眾需求為中心的,有對應的主體觀眾,其核心價值才能進行清晰的定位。陳延民是一個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孩子,他和養父母的故事在《直播撫順》“撫順好人”欄目播出后,很多愛心市民表達了對這個特殊孩子及特殊家庭的牽掛。能否給小延民送去光明,為這個不幸卻飽含關愛的家庭帶去希望,讓觀眾的愛心找到釋放的閘口,《直播撫順》啟動了“給我光明”公益活動。圍繞小延民,記者一個多月播發了20多篇稿件,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關注關心小延民命運的觀眾在了解救助進程的同時,凝聚愛心,實現情感升華。
二、可視性——媒體社會責任的基礎
任何一項電視活動,都必須注重可視性。“給我光明”公益活動不是單純局限于眼疾手術的報道,而是將活動分為幾個階段進行跟進式報道,在活動開展的不同階段,都著重突出可視性。比如,從介紹小延民的領養身份開始,到領養家庭環境的困窘,到這一家子曲折命運的講述,到小延民積極樂觀生活態度的展現,每篇報道都是一篇精致動人的情感新聞,撥人心弦,引人共鳴。在活動推進過程中,欄目還聯系到了撫順眼病醫院,從治療、確診到手術,直至小延民恢復視力記者都跟蹤拍攝,孩子的康復進程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百姓熱議的話題。在小延民康復后,欄目組還為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校,這樣的結果讓廣大觀眾深感欣慰,二十多篇報道既可獨立成篇,也可串聯成線,每篇報道有亮點,整個活動有看點、有始終。
三、導向性——媒體社會責任的核心
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新聞媒體的底線,也是體現媒體社會責任的價值核心。“給我光明”公益活動,關注的主體雖然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命運多舛的小男孩,但是記者并沒有在“悲慘”、“可憐”上做文章,而是在突出他和養父母樂觀、勇敢、向上的品性。每篇報道小延民那燦爛的笑容都是記者和編導著意記錄和放大的,這樣的笑容也為他贏得了電視機前觀眾的喜愛和認同。隨著活動的跟進,不斷有愛心人士來到節目組或眼病醫院,看望這個勇敢樂觀的小男孩,為其捐款捐物,還有一些學校主動聯系到欄目組,表示愿意接收這個可愛的小男孩入學。這就是愛心的傳遞,通過這種導向性的宣傳,觀眾感知到的是社會的溫暖和公眾的良知,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也得以同步提升。
如果說電視新聞承載著讓公眾了解、認知社會的功能,那么電視公益活動則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它能夠巧妙地將扶弱濟貧、平等感恩、正義正氣等人性之美和社會責任、社會道義、社會平等價值觀念有機地銜接整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