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當前,在各種新聞媒介中,經濟新聞的數量并不少,經濟新聞的貼近性和可聽性也在不斷增強。但是,真正受聽眾歡迎的、可聽性強、聽眾離不開、聽不夠的實用性經濟新聞卻并不多見,很多經濟報道高高在上,聽著枯燥、晦澀,一點兒都不親民。這個問題確實需要經濟廣播頻率的采編人員認真思索,不斷研究。那么,如何增強廣播新聞的親民味道和風格,讓聽眾聽得懂、用得上呢?
一、時效、快捷可以充分體現當今經濟新聞傳播與報道的親民風格
經濟熱點與變化充斥在我們周圍,經濟領域的新鮮事也是層出不窮,廣播應當讓經濟新聞快起來、活起來、動起來。在這個傳播過程中,現場報道、連續報道的方式最為有效。許多經濟新聞不要等到有了結果才發一條終結式的報道,根據經濟熱點及時播出,連續報道。當前,廣播可以更好地發揮傳播的時效優勢,以最快的速度,最生動的現場,用同步報道的方式去播發經濟新聞。這樣才能滿足聽眾求快、求新、求活以及想知曉事件的發展和結局這種心態。企業的生產現場、群眾的生活現場、市場、商場等等都是同步宣傳的好地點。快與活的傳播是廣播在經濟領域參與新聞媒體競爭的有效方法,這樣的傳播是真正的零距離、快時效的有效傳播。
二、經濟新聞從工作角度轉變為百姓角度才是親民的落腳點
經濟新聞應當從工作角度中跳出來,向百姓角度轉變,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現在的經濟新聞中絕大多數還是工作角度的面孔。這是編采人員采取的輕車熟路不用費太大力氣的一貫手法。從各部門、單位現成的材料中簡單整理一下,不費多大氣力就可出一篇不死不活的經濟新聞,而不是從中找到百姓關心、關注的地方。對于經濟新聞,切入點太重要了。各電臺的經濟頻率主要收聽對象是普通百姓,是廣大消費者。許多經濟新聞報道的側重點不應是政府職能部門、企業家或投資者,而應是普通百姓、消費者,因此,要貼近大多數聽眾群體,就必須找準報道的切入點。
要想使經濟新聞更加貼近廣大目標聽眾群體,必須要從經濟工作角度向百姓關心的角度轉化,讓多數聽眾一聽就有親近感才達到傳播的目的。在這方面有許多生動的實例,《經濟日報》在報道規模經營這一新課題時,不是籠統地講大道理,而是從百姓煮餃子的角度來講這個問題。煮一個餃子和煮一鍋餃子程序完全一樣,用火用水量都差不太多。一鍋煮一個餃子成本必然高,形不成規模,成本自然就降不下來,而煮一鍋餃子,效益就來了,因為成本下降了,所以說發展現代經濟沒有一定的規模根本不行。這種深入淺出的百姓視角,就比從工作角度去講要強得多。許多經濟領域的活動、會議,完全可以從工作角度轉變成貼近百姓生活的切入點去采寫,這樣既宣傳了經濟活動、經濟會議,又能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
三、經濟新聞要從“人”的角度報道,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報道是親民的“核心”
許多經濟新聞干巴巴,死板的數字和枯燥的經驗羅列,即使邏輯嚴密、說理精彩也沒有聽頭,也只是個沒有感情的傳播與轉達,只是一篇冷冰冰沒有靈魂的報道。其實,經濟新聞應當寫人,寫人的情感。人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人情相通,感悟相近,寫得樸實、深刻、生動最能打動聽眾的心。那些靠抄寫現成工作材料的經濟新聞是無論如何也打動不了聽眾的。因此,要想把經濟新聞寫得有情有感、有血有肉,必須把經濟和人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經濟領域活動的人群,他們的創造性、喜怒哀樂是最具貼近性的新聞素材。廣播有其獨特的音響優勢,把經濟新聞中的典型音響(人物、語言、自然音響)展示給聽眾,情景交融,更能激發聽眾的豐富想象和心理共鳴。
人文關懷能打造親民的經濟報道,還要以人文視角體察民情,關心民意。經濟新聞更多些人文關懷才能讓報道更親民,聽眾更愛聽,還要少些布置工作式、板起面孔說教式的傳播。這就要求廣播編采人員不要只到會議上去要新聞,不要用現成的工作總結去寫典型,不應到賓館飯店里去抓新聞。要跑下去,蹲下去,到一線去,到火熱的經濟生活中去寫那些感人肺腑、有用解渴的經濟新聞,這是搞活經濟新聞的必由之路。
四、摸準百姓脈搏,緊緊抓住經濟領域中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報道,實用性和服務性才能拉近與聽眾的距離
經濟報道的實用性和服務性是親民的基石,經濟新聞要想貼近群眾,必須摸準他們最想知道什么。既要認真學習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戰略部署,又要真正了解群眾的想法、渴求,要把黨和政府想為群眾辦的與群眾要求辦的事情統一起來,也就是說領導意愿和群眾想法一致,領導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這樣的經濟新聞才有可觀的社會效益,才達到了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既解決了群眾中的熱點問題,又有利于大局的穩定,我們的經濟報道要及時報道黨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反映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呼聲和要求,針對老百姓關心的‘位子(就業)、‘票子(收入)、房子以及菜籃子和米袋子(市場供應和物價)等熱點問題,更要注重深入解讀政策與措施出臺的來龍去脈、分析經濟事件對百姓經濟生活的影響。如“統一不動產登記”、“成品油調價”、“新《消法》出臺”等等這些既是經濟熱點,也是百姓關注的政策,經濟報道只有摸準了百姓脈搏,才能讓新聞有親切感和時代感,能體現出時代特征的經濟新聞才真正做到了親民。
“經濟報道要牢牢把握民生話題,對中央和百姓‘兩頭都非常關注的民生話題進行突出報道。”新華網副總裁方義農表示,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是當前廣大群眾最關注的問題,有關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房等的內容大量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房價高、看病難、上學貴等更是百姓每天面對的難題,這些中央高度關注、與百姓根本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正是經濟新聞關注和報道的重要內容。因此,經濟報道要把國計落實到民生上,把國家大事與普通百姓關心的切身小事有機地融合起來報道,這樣才能增加實用性和服務性。■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