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蓉
下基層,走農村。蹲點“一線”,“民生、民情”體驗等這些特色鮮明的關鍵詞頻頻出現。對于長期從事新聞播音的播音員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能不能與時俱進,適應新時期、新任務?怎樣才能做到用“鮮活”的、接“地氣”的語言進行新聞報道?借此機會,筆者結合近一段時間的“走、轉、改”體驗,想從三個方面談談新聞播音員如何踐行“走、轉、改”?
一、參與“走”讓新聞播音員腿沾泥土感受天地之闊
挑戰就意味著要改變一些傳統的播音風格中不適應的方式并有所創新。我認為,當前掀起的“走、轉、改”活動,倡導的就是要到生活中去挖掘新聞、發現新聞。讓新聞有鄉土味、人情味,留有余香。那么,作為一名播音員要真正做到走出去、下到底、接觸生活,的的確確是個挑戰。
“手拿新聞稿,從頭念到尾。嘴上跑得快,心里原地轉。重點難把握,不錯是高手。”由于崗位的特殊性,新聞播音員長期被誤認為是拿稿就念、見字發聲的職業。要想改變人們的這種曲解,播音員就要讓自已來一個華麗轉身,只有“放下面子、邁開步子”到基層去,體驗鮮活的新聞事件。
一次,我跟隨記者走進了岫巖縣雅河鄉洪家堡村盲人陳廣天的家。其實,我對陳廣天這個人物并不陌生。因為,在記者先期的報道中提到過他,對他的家事也略知一二。可是,當我真正到了現場,頓時被一種氣氛所感染:大大小小三四十頭豬,嗷嗷地叫。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讓人相信這樣一個初具規模的養豬場,竟是由一個盲人一手創建起來的。在采訪中了解到,陳廣天是半路失明的,而且患有類風濕的妻子又喪失勞動能力,一兒一女還在讀書。八年里,陳廣天咬著牙堅強地挺著胸膛靠養豬支撐起自己的家。從屋里到豬圈短短的幾米距離,陳廣天曾無數次摔倒,卻在這條路上通過摸、聞、聽、喚,練就了過硬的養豬技術。把孩子供上了大學和初中。
通過實際采訪,我走到了百姓的生活中間,近距離接觸,尤其是和主人翁的現場交流,完完全全改變了以前那種面對話筒的狀態。隨后,我又參與了稿件寫作。再一次走進播音間播起這篇文章,心中有暖流涌動,眼前有畫面再現。語言自然流暢、環環相扣。也許這就是“涉淺水者得蝦,入深水者得蛟龍吧”。
二、參與“轉”讓新聞播音員與受眾面對面心貼心
“轉”對于記者是要“轉作風”,而新聞播音員“轉”的是播音工作的方式方法。隨著記者紛紛下基層活動的開展,反映鮮活的民生方面的新聞稿件大量涌現。民生新聞就是關注人民生計的新聞。從廣義上說,它屬于社會新聞,但在內容上主要關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與生存空間。它是以平民的視角選取題材,以平民的審美趣味觀察生活,用平民化的報道方式報道、勾勒大眾百姓生活。實際上,社會新聞是在新時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求”下的一種演繹。俗稱“老百姓自己的新聞”。既然如此,這就要求播音員在駕馭這類稿件時,既要播得“活”又要播得“親”。“活”指的是有生活感,語氣要舒緩下來,接近于“說”;“親”指的是讓受眾聽得進去,交流感要強。
那么,這兩點從哪里來呢?我們想除了平時多走多看多想之外,轉變播音風氣至關重要,要主動接觸稿件,大膽想象,積極與記者溝通請教、變“讓你播”為“我要播”。記得前不久,我隨本臺記者下基層采寫了一篇稿件,是介紹一位十二歲小女孩何美華的事。她是岫巖縣楊家堡鎮團山村的一名貧困生。因為貧困,在她滿月的時候,媽媽就拋下她和父親離家出走。家里有癱瘓三十多年的奶奶和年邁的爺爺。父親為了照顧老人,不能出去打工,靠著僅有的一點薄田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何美華每個月200元的住宿費用成了家里的大難題。見到這個小女孩的第一眼,我的心不由得一顫。瘦弱的身體包裹在寬大的校服里,黃黃的小臉,有一點怪味的頭發。于是,我們電臺新聞部決定,長期資助這個家庭貧困卻自立自強的小姑娘。兩年間,我們播音員五次隨記者去學校和她的家里。每一次現場采訪,每一次播讀稿件,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牽掛與責任。
三、參與“改”讓新聞播音員二度創作充滿真情實感
“改”是指改變新聞寫作風。我們應改變“你寫我播”的傳聲筒式的工作模式。新聞播音員應跟隨記者下基層采訪獲得第一手材料,以便做到二度創作時心里有數。這種置身于實踐中參與采訪、寫作理應成為播音員的工作常態。真正把自己融入進去,這樣做不僅鍛煉了新聞播音員現場播(說)的能力,同時也對新聞播音員參與稿件的二度創作有利。
采訪何美華一家時,當站在用石頭壘起的透著寒氣、家徒四壁的屋子里,筆者的現場報道充滿了真情實感:“各位聽眾,現在,我們是在岫巖縣楊家堡鎮團山村何美華家里,繼續關于何美華一家的報道。由于八月四號的特大洪水,貧困女孩何美華家的房子被洪水沖垮了。房子沒了,但我在父女倆的臉上卻并沒見到太多的愁苦。原來,在我們的宣傳報道下,岫巖的愛心人士在洪水過后,第一時間趕到了何美華家里,為她送來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岫巖縣政府也將出資為她家蓋磚瓦房。何美華父女臉上充滿了笑容,對新生活充滿了希望。”
一次次的深入基層,我體會到,作為新聞工作者,不但要有仰望俯察、做好喉舌的政治品德,更要有悲天憫人、體恤民情的道德情懷。新聞播音員不僅要跟著記者的腳步深入采訪,改變“閉門造車”的播風,還要實實在在、認認真真地向廣大記者學習,參與新聞稿件的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文、播一體,讓聽眾滿意。播音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常播常新。就像一棵樹,只有扎根深處,更多地汲取營養和水分,才能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