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
禁令之下,不斷有違紀者被查處、通報,為什么有些黨員干部依然熟視無睹?其社會土壤存在哪些積弊?日前,記者在QQ群發起互動話題,請知情網友各抒己見,一起探討大操大辦“紅白事”現象的成因。雖然網友們的觀點未必深刻、全面,甚至未必正確,但從某個角度可以窺見社會上“紅白事”大操大辦之風的根源所在。
網友“云中飛”:其實許多新人渴望辦個樸素、簡單的婚禮,個性一點兒、隨意一點兒,但往往身不由己。我認識一對新婚夫婦,在參加完移風易俗的集體婚禮后,迫于雙方家長的壓力,又不得不再辦一場傳統婚宴。家長強調,不辦婚宴,會讓親朋好友覺得摳門兒、死性。
網友“國有股”: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一些糟粕,許多人都意識到了卻又不自覺地順水推舟,于是陷入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誰都不想當打破這種局面的“出頭鳥”,不敢面對惡俗大聲說“不”,不想因“反潮流”而做出利益上的犧牲,于是,傳統習俗演變成陳規陋俗,本該珍惜的人情也都變了味兒。
網友“一米陽光”:在很多人看來,“紅白事”宴請是不該限制的私事,這就給大操大辦提供了一個“風俗”的借口,使得淳樸民風迷失了方向。就更多的普通人而言,只有陋習得以整治,才能輕松、文明地生活。
網友“無名小卒”:原本打算婚禮從簡,但看到朋友們的婚禮都辦得挺風光,便覺得自己也不能“跌份兒”。用我媽的話說:“不是為了和左親右鄰看齊,而是要讓他們看了眼饞。”
網友“只吹西風”:大操大辦“紅白事”,在很多人那里已變成一種炫耀性消費,為了在親友面前顯示經濟實力、身份地位和生活質量。
網友“草根N代”:我的一個鄰居,經濟狀況不是很好,老人去世時本想從簡辦喪事,但三親六眷聽說后都勸他一定要好好辦。理由是,平時你孝不孝,外人不一定知道,但喪事辦得好不好,大家都能看到。
網友“平淡是我”:“一天五六百,三天一千八。家底要隨空,春播要抓瞎。”這是我們當地關于辦席隨禮成風的順口溜。因為你辦我也辦,有辦酒機會的要辦,沒有機會的創造機會也要辦,于是陷入“為了送禮而收禮,為了做客而請客”的惡性循環。
網友“山民”:我陷入“人情債”的惡性循環,純粹是因為“被跟風”。現在個別領導干部借子女升學、喬遷新居、老人生日等機會亂發請柬,是因為他們手握實權。而我要是不參加,怕日后被穿小鞋、找麻煩,迫不得已去送“紅包”。這股不良風氣,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時候了。
網友“圍城內外”:一些領導干部認為,自己幫別人辦了一些事情,落下的人情該還;還有一些領導干部存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心理,因此借婚喪嫁娶之機大肆斂財。
網友“隔壁吳老二”:打著順應風俗的幌子,是一些刻意斂財的基層干部最能說出口的理由。《鄉村愛情》中那個劉能,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典型形象,就像在我們身邊——女兒懷孕也好意思張羅辦事,不就是為了斂財嗎?
網友“南北極”:現在不少有錢人認為,怎么操辦“紅白事”,是個人自由,“我有的是錢,我樂意這么辦,只要不犯法,你政府管不著”。
網友“一片土”:與城市相比,基層和農村干部的特權意識更濃,而群眾的權利意識、監督能力更弱。一些人認為“天高皇帝遠”,所以不把禁令當回事。個別農村干部“坐地生財”都習慣了,這不是“令行”就能“禁止”、“立竿”就能“見影”的。
網友“一枝獨秀”:我們村的紅白理事會就是個擺設,只是在墻上貼出個組織機構名單,從來也沒發揮過作用。我看像我們村這種情況,肯定不是個別現象,城里也好不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