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玲
作文是語文綜合素養的一個體現,它是學生在語文課中積累的字、詞、句、段、篇,包括寫作方法、文章結構潛移默化的一個應用,也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訓練的一個檢測。因此,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和作文能力。
一、注重情境隨筆
小學階段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書面表達的能力,要求小學生在作文中要表達真情實感。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寫生活中的景、事、物、感受。例如,帶領學生參觀工廠、幼兒園、老年公寓等,讓他們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寫清楚。再比如,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游戲、一些勞動,引導他們把經過寫完整。還可以讓學生介紹身邊的人(父母、姐妹、同學、老師……)這樣讓學生的作文來源于生活,他們就會滔滔不絕,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畏懼作文,對寫作文就會很感興趣,而且還養成愛動筆的好習慣。
二、注重文本隨筆
教材是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有力依據,許多學生沒有注意到自己從教材中學會了很多知識,是可以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的,而是單純的學課文,記詞語,寫句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像紐帶一樣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文本隨筆。文章學完后,教師帶領學生提煉好詞佳句,領悟寫作方法。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類似的話題,讓學生隨時隨記、隨讀隨議、隨感隨記,無論字數多少,篇幅長短都可以。例如學《舉手的秘密》時,可以根據本課的描寫手法寫一寫自己的老師。根據《警惕大自然的報復》一文的文章結構,寫一寫自己周圍的環境。時間久了,學生自己就學會把自己的文章和課本中的文章結合起來,還能拓展到自己讀的課外文章中了。雖然這些只是片段訓練,但對學生成文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注重作文和隨筆的整合
在隨筆的基礎上,學生積累了不少屬于自己的短文片段。這樣在學生作文時,很可能會用上。比如以“家鄉”為話題,學生認為只需把隨筆中有關贊美家鄉的和對家鄉感情的片段進行組合就行了。其實,不是簡單的粘貼和縫補,而是對寫作材料重新組合和鏈接,引導學生根據作文要求,對自己積累的隨筆寫作素材進行加工,不僅是語言的加工,還需要多篇材料取舍、充實,然后根據自己的情感深入思考,將其融為一體,進行提升。這樣的作文才具有完整性和明確性。
四、注重作文欣賞
小學作文除了教學生會寫作文,還要教會學生會欣賞別人的文章,鼓勵學生從其他同學的作文中找出與自己文章的不同,并且還很優秀的東西。如:同學們都寫《家鄉的雪》但每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描寫的就不同,感受就不同。這樣讀出的文章,同學之間會有很多好詞好句、寫作方法、描寫順序值得借鑒。再讀自己的文章就會知道哪里不足了。
總之,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長期的工作,要求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思維去設計訓練目標,還要結合學生年級的高低,年齡的大小設計訓練題。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責任編輯 劉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