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樓 李浩宇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搞好扶貧開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河南省鄲城縣位于豫皖交界處,有貧困村145個、貧困人口20.8萬,貧困發生率比全國高出3個百分點,2011年,鄲城縣被確定為“國家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鄲城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扶貧開發,把扶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戰略,強化領導、突出主體、整合資源、合力攻堅,培育產業、協調推進,扎實開展扶貧開發“小康杯”競賽活動,全縣扶貧攻堅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農民生活生產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鄲城縣貧困人口凈減2.7萬人,完成任務的11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785.6元。
鄲城縣委、縣政府把扶貧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總體規劃,成立了以鄲城縣委書記劉廣明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把扶貧攻堅和惠農政策措施、工作任務分解到各責任單位。鄲城縣開展“聯村聯戶、幫民富民”活動,深入實地,了解民情民意,傾聽群眾心聲,制定了“定期召集制、干部旁聽制、代表推選制、民主提議制、民主表決制、代表詢問制、工作述評制、會議備案制、村務公開制、績效考核制”的十項工作機制,激發和調動貧困鄉村廣大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首先,鄲城縣以產業扶貧引路,為農民增收拓寬渠道。鄲城縣圍繞金丹、財鑫、天豫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施村企共建扶貧工程,創建了紅薯、玉米、藥材等20多萬畝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年實現1.4萬貧困勞動力就地就業,帶動3600多戶貧困戶脫貧。鼎祥制衣、好兄妹服飾和兄和家居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創新用工模式,把生產車間建到鄉村,形成“縣有產業集聚區、鄉有專業園區、村有生產車間、戶有加工站點”四位一體發展格局,在全縣貧困鄉村設立生產車間58個,從業人員達7800多人。同時,鄲城縣大力開展貧困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加強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定向向企業推薦員工,使8000多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鄲城縣發揮扶貧項目的產業導向作用,以市場為導向確定扶貧項目,把農戶的愿望引到市場需求上來,辦好項目闖市場;以扶貧項目覆蓋貧困農戶為導向,把農戶有效地聯系、帶動起來,從而達到貧困戶脫貧的目的。
其次,鄲城縣加大金融扶持項目,為農民增收增添活力。鄲城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中小企業“助保貸”貸款管理委員會,制定了《鄲城縣中小企業“助保貸”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積極加強與金融部門合作,開發“助保貸”和“小額信貸”項目,引導金融單位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扶持小微企業或貧困農戶,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鄲城縣政府與周口農村信用聯社簽訂了《促進鄲城縣域經濟發展和扶貧攻堅戰略合作協議》;鄲城縣政府與建設銀行簽訂了《“助保貸”合作協議》,鄲城縣政府注入1000萬元風險補償金,撬動了10倍金融資金,發揮了財政資金杠桿放大效應。鄲城縣還建立了“助保貸”小微企業儲備庫,簽訂合作協議,要求企業必須優先聘用政府推薦的貧困勞動力,達到企業員工總數的80%。
最后,社會扶貧為農民增收帶來希望;智力扶貧,提升農民增收后勁。為推動扶貧工作重心下移,鄲城縣以定點扶貧工作為主軸,選派256名縣直機關和重點企業干部對145個貧困村定點幫扶,實現貧困村幫扶全覆蓋,對實績突出的干部優先提拔使用,增強一線扶貧人員的扶貧責任感和工作積極性。為提高貧困地區勞動力綜合素質,鄲城縣實施了“鄉土人才培養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提升了農民增收的后勁,增強了困難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相互扶持能力和應對市場變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