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翔
這不是一部單純講述苦難的電影,盡管對影片中的小兄妹來講,生活是苦澀的。一家人住在租來的狹小房中,為了多掙點兒錢養家糊口,爸爸下班后,還要替別人加工糖塊;媽媽一邊照顧嬰兒,一邊還要拖著有病的身體,幫別人洗衣服貼補家用。阿里去買菜時不小心弄丟了妹妹的鞋子,僅是丟失了一雙破舊的小鞋子,他們的生活便從此蒙上了陰影。妹妹想要將丟鞋的事情告訴爸爸,阿里卻懇請妹妹不要告訴父母,他會想辦法的。因為他知道父母正為房租而傷腦筋,家里也缺錢,說了也無益,他更不想再讓父母增添新煩惱。在人窮得難以溫飽、物質缺乏的年代里,擁有“一雙鞋”是件多么奢侈的事。只是兩個小兄妹倆的善良與懂事讓人動容,他們認為父母是沒錢給他們買鞋子的,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視角,這是影片能觸動觀眾心底柔軟之弦的所在。
記得給我的孩子們看這部電影不下十余次,每一屆學生都要看。遺憾的是,他們幾乎都看不懂阿里兄妹倆丟了鞋子卻不敢向父母說的想法。他們說丟了鞋子可以再買一雙啊!只因為他們的生活富足幸福而無法設身處地去理解阿里兄妹的苦難生活。只要生活水準在小康之上,對物質的缺乏就缺少足夠的體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他們早已習慣成自然。不要說是舊鞋子,就是昂貴的新鞋子,在他們眼里也只是鞋子罷了,而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今看來是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要學會早當家。爸爸和媽媽的辛勞,小兄妹倆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表現在行動上。小小年紀的他們,已經懂得替父母分憂,并且真的力所能及地這樣做了。勞動對他們來說,已不再是負擔,而是熱愛父母、熱愛家庭的體現,是光榮,是幸福,是體恤,是責任。
哥哥丟失了妹妹唯一的舊鞋,開啟了故事。也藉著哥哥的那雙舊鞋子,交匯出阿里和莎拉兄妹兩人的互相了解與體諒,使得即便物質匱乏的家境,也充滿了天堂的味道。兄妹倆輪換著穿哥哥的那雙鞋子去上學,每天妹妹上上午的課,阿里則是在路旁焦急地等候妹妹,然后接力似地換過鞋子飛奔在上學的路上。一天無意中莎拉竟在同校同學的腳上看到了她丟失的粉紅皮鞋,正當兄妹倆理直氣壯地準備討回自己的鞋子時,卻發現同學的父親是位“瞎眼老伯”,靠著脖子上掛著的零售木盤,沿街叫賣討生活!阿里和莎拉四目相覷,一句話也沒說地掉頭離去。阿里和莎拉的父母親雖然沒受高等教育,但他們真誠坦然、質樸謙遜;生活再不寬裕,母親仍會力所能及地接濟鄰近的貧苦人家;父親所得再微薄,也不會利用機會盜用所經手的公家之物。這樣的身體力行,使兄妹倆從小知道要體恤他人、代他人著想,所以如果有人比他們更需要那雙鞋子,他們是絕不忍心去要回來的。兄妹倆最終放棄討回自己的鞋子,善良的人寧愿自己吃苦,也要成全他人。
阿里經過努力終于獲得參賽的機會,歷經艱辛,奮力沖刺。原以為可以獲得季軍,贏得那雙新跑鞋送給妹妹。沒料到卻是冠軍,阿里悲傷地淚流滿面,失望且沮喪,他失去了對妹妹兌現諾言的機會。回到家,面對著妹妹滿懷希望的臉,阿里不知如何去安慰她。他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將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里。紅色的金魚都游了過來,圍繞著他的受傷的腳。畫面讓人感傷且又充滿溫情。而與此同時,在金色陽光里,父親買了兩雙新鞋準備回家。那瞬間,是能感覺到那種讓人窒息的溫暖。這一家人雖然一直遭受著貧困的折磨,但都非常熱愛生活。因為他們堅信生活會一天天好起來的,他們從來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希望。可見,生活的溫度并不僅僅取決于物質的條件。一直很喜歡這樣的電影,可以看見最純美的心靈,也可以被輕輕地觸碰心里最柔軟的地方。不管它是刻意也好,營造也好。我愿意如此被感動。
其實,尋找的意義不在于結果,而在乎過程。我們大家都要偶爾回頭看看,否則永遠都在追尋,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記得我的學生虞凌云在觀后感中感慨地寫道:“很多同齡人對家都沒有正確的認知。其實房子只是家的載體,沒有親人,便沒有歡歌笑語,房子便僅僅只是一座空洞洞冰冷冷的建筑!只有填充滿愛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家!也愿天底下那些還沒有懂愛的同齡人,學著愛自己,愛家人,讓愛常住我家!”這樣的影片是可以幫助不懂愛的孩子找到“家”,也明白愛的真諦。
善良,是人性,也是天性,更是信仰和責任。善良的人最干凈,也最美麗。愛是靈魂最深處的需要,我們需要彼此相愛。老實說,我們明明很相愛,卻往往選擇互相傷害!因此,我經常提醒學生——愛是沒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設前提的寬容。學會愛自己,學會愛父母與師長,還要學會愛身邊的同學。這需要你作出改變!你愿意為身邊關心你愛你的人做出不可能的改變嗎?
十三世紀的伊斯蘭教神秘主義詩人魯米曾說,人生中真正的價值只有“愛”和“美”的追求,其余的全是謬論。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感謝導演讓我們明白:付出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愛是我們不枉活一世的理由!
[鏈接:]
片名:《小鞋子》
導演:馬基·麥基迪
主演:阿墨爾·法勒克·哈申米爾
年份:1998年
地區: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