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 杰 □ 傘小雨(遼寧省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建設局)
近幾年來,隧洞塌方成為施工中較常發生的安全事故之一。一旦發生隧洞塌方事故,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不僅對施工人員造成安全威脅,還延長了隧洞的施工工期、增大了工程預算,極大程度地破壞了機械設備,降低了施工質量。因此必須對塌方進行有效得當的處理,并在今后的施工過程中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來減少塌方發生的幾率。
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引水隧洞某支洞為城門洞形,斷面尺寸為6.60m×6.00m,在支洞開挖至樁號0+077.50~0+079.10m時隧洞發生了塌方。塌方段圍巖為凝灰巖、凝灰質粉砂巖、凝灰質砂巖,并揭露一條AF6-2壓扭斷層,上、下兩盤錯動30cm,產狀305NE∠28°,與洞軸線夾角28°,順洞軸線走向發育,傾角為緩傾角,節理裂隙發育。散體-碎裂結構,洞頂滲水嚴重,圍巖完整性差,荷載強度低,無膠結、松散,此斷層夾有大量斷層泥。巖層近于水平,水平與垂直節理發育,巖體極其破碎,另外有一條與洞線小角度相交斷層出現,產狀暫無法測得,斷層泥、斷層碎裂巖充填物。
支洞開挖在循環爆破時,洞室左拱頂塌方,局部型鋼拱架嚴重變形,塌方部位基本穩定,但還存在零星掉塊、塌落情況,塌方部位基本為圓柱體,直徑約4.70m,高度約8m,塌方工程量約150m3。本次開挖圍巖類別為Ⅳ類,總裝藥量60kg,循環進尺約1.60m,單位耗藥量約0.94kg/m3。通過地質分析,導致此次塌方,其主因是地質條件,誘因是爆破震動。
塌方后,采用常規的施工方法已不適應,根本無法保證人身安全。為確保安全,對塌方部位采用管棚支護,管棚內側掛鋼筋網(φ8@100×100mm),噴射 C30混凝土(t=15cm),外側回填80cm厚C30混凝土承載殼,剩余塌方空腔待后期回填處理。詳見圖1。

圖1 塌方處理示意圖
本次處理塌方原則: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整體施工程序:清理塌方體→加固鋼拱架、掌子面及塌腔體噴射混凝土→樁號0+060.70-0+075.70m噴射混凝土形成安全作業區→施作φ75管棚→棚護下鋼拱架跟進施工→安裝回填混凝土預埋鋼管→棚內噴射混凝土→80cm厚承載殼混凝土回填→鉆爆開挖→后期回填剩余空腔混凝土。在管棚及其承載殼的共同棚護下,安全進行鉆爆施工。
首先采用裝載機清理塌方渣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先對塌腔臨空面及掌子面盡快、盡量噴射C30混凝土封閉圍巖,防止塌方進一步惡化。同時對樁號0+060.70-0+075.70m范圍內(15m)的I16型鋼拱架進行矯正、加固,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局部進行鋼拱架加密,進一步打設系統錨桿、鎖腳錨桿,噴C30混凝土達到設計厚度(頂拱鋼插鋼范圍掛鋼絲網)。在此安全的基礎上,進行管棚安裝作業。
管棚由厚壁鋼管(φ75、δ=3.75mm)和型鋼拱架(I16)組成,管棚安裝長度6m,樁號0+073.10-0+079.10m。管棚鋼管沿探洞斷面環向布設,布設范圍頂拱148.6°,環向間距150mm。管棚前端頂至掌子面開挖輪廓線邊緣,尾端從樁號0+074.70開始采用內套3榀間距0.50m的I16鋼拱架進行管棚定位,加固完全以后,在管棚的保護下采用I16鋼拱架間距0.30m跟進安裝至掌子面,同時進行樁號0+075.70-0+079.10m范圍內的系統錨桿(Φ25@1000mm)、鎖腳錨桿(Φ22、L=2500mm)、鋼筋網(φ8@100×100mm)的施作。管棚采用鉆爆臺架人工安裝。安裝結束后,采用電氣焊開孔、埋設塌腔體回填混凝土鋼管(φ108、δ=5mm),并噴射15cm厚C30混凝土。
管棚內側噴射混凝土施工結束后,在此基礎上回填混凝土,混凝土分兩期施工,一期施工管棚以上80cm厚的承載殼,采用C30混凝土,外加早強劑,以便盡快達到設計強度,二期回填剩余空腔。為控制每層回填高度,計劃預埋鋼管3層,每層預埋2根鋼管,其中1根備用兼作排氣孔。第一層回填0.80m厚混凝土,預埋2根1.50m鋼管,第二層回填3.00m厚混凝土,預埋2根4.50m鋼管,第三層回填完畢預埋2根9.00m鋼管。混凝土拌和采用JS1000型攪拌機,6m3混凝土攪拌車運輸,泵送混凝土入倉,確保混凝土流動性,盡可能填滿頂部空腔。
由于采用了上述施工方案對塌方段進行了及時處理,該塌方段達到預期的效果,實踐證明該支洞塌方處理方案是合理的,施工組織得力,為隧洞貫通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
隧洞坍塌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一定要事先預防,而不能等到塌方后才想辦法處理。設計階段應根據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情況,制定合理的支護參數和施工方法,施工階段應嚴格遵循“短進尺,弱爆破,緊支護,勤量測”的指導方針。
[1]關寶樹.隧道工程施工要點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王培義.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預防[J].山西建筑,2007(20).
[3]王夢恕.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