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蔚 □ 朱耀邦(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第一總隊)
苗尾水電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舊州鎮境內的瀾滄江河段上,擋水建筑物采用礫質土心墻堆石壩,大壩心墻頂高程為1412.80m,心墻底高程1276.50m,心墻最大高度136.30m。為避免施工期的灌漿干擾及后期檢修、觀測,沿心墻左岸1370.00m高程以下、右岸1368.00m高程以下設置灌漿廊道,廊道尺寸為3.50m×3.50m。
由于廊道結構位于基槽內,混凝土澆筑后受到底部及兩側基巖同時約束,導致廊道混凝土自由變形能力大幅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溫控防裂的難度,需要嚴格把控施工過程的溫控措施。
本工程灌漿廊道的剖面形式如圖1所示。根據工程要求,施工期溫控需按流程圖2進行。
本節以圖2為順序,對施工過程的溫控對策展開分析。
2.1.1 合理設計混凝土配合比

圖1 心墻結構形式圖

圖2 施工期溫控流程圖
混凝土配合比及其原材料對混凝土溫控防裂至關重要,對于配合比設計,從防裂角度而言,應采用低熱水泥以控制混凝土溫升值;確?;炷翉姸惹疤嵯拢刂扑z比,盡量減少膠凝材料用量;摻加礦物摻合料替代水泥;可添加纖維,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采用高效減水劑,優化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放熱過程,改善混凝土力學性能;采用低熱脹系數的骨料,以減小混凝土熱脹系數,從而減小單位溫度混凝土應變值;控制混凝土堿含量不超過3.00kg/m3。
2.1.2 合理設計混凝土澆筑方案
混凝土澆筑前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并做到:合理規劃每倉混凝土的澆筑方量和倉面大??;通過試驗確定混凝土初、終凝時間,并確保拌和站混凝土供應強度滿足澆筑強度,避免出現冷縫;根據工程性質,本工程灌漿廊道的澆筑溫度需控制在20℃以下,因此需根據施工條件,設計合理控制混凝土出機口溫度的方案;合理規劃攪拌車運輸路線,盡量縮短運輸有效距離,并對攪拌運輸車攪拌桶采取保溫(冬季)隔熱(夏季)措施,減小運輸過程的溫升;夏季施工時,為避免導致混凝土入倉溫度過高,還需要在砂石骨料倉(含拌和機料倉)上搭設固定遮陽篷,在混凝土澆筑倉面上搭設臨時遮陽篷等。選擇合適的保溫材料,要求受潮后保溫性能基本不降低,本工程采用大壩保溫被(聚乙烯保溫卷材外套塑料編織彩條布)較好。關于拆模,要求盡量能夠保證混凝土強度達到75%以后再拆模。
充足準備保溫材料。應根據開倉的數量、保溫的面積以及保溫材料要求的厚度配備足夠的大壩保溫被。開倉數量和保溫面積具體根據施工組織設計進行計算。為了預防特殊天氣情況,準備時應留有足夠的余量,建議按150%備貨。
在典型位置布設典型溫度量測儀。
對每盤混凝土出機口溫度、入倉溫度進行監測并記錄。
混凝土澆筑過程應采用薄層、短間歇、連續均勻上升的方式,并控制振搗過程,做好溫度監測工作。
要振搗充分,確?;炷翝仓|量。
振搗方法此處不表。此處建議:①振搗棒距模板不超過振搗棒作用半徑的0.50倍;②振搗棒位移間距不超過作用半徑的1.40倍;③分層振搗厚度不超過振搗棒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④振搗過程應快拔慢插,均勻振搗;⑤分層澆筑振搗時,振搗棒插入前一層混凝土要超過50mm;⑥振搗時間控制在10-30s,避免欠振或過振;⑦無明顯塌陷有水泥漿出現、不冒氣泡可振搗結束;⑧施工縫處應加密振搗點、延長振搗時間;⑨適時檢查,避免漏振。
做好混凝土溫度適時監測并記錄。
在混凝土倉面覆蓋保溫/隔熱。混凝土澆筑完畢并終凝后,應立即在倉面覆蓋保溫。做好混凝土溫度監測并記錄。
2.6.1 混凝土表面養護并記錄
從防裂角度要求:①除不溶物和可溶物外,養護用水的其他方面應與拌和用水一致,并符合相關規范;②本工程養護時間≥28d,灌漿廊道混凝土適當增加養護時間;③應連續養護,養護期內始終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濕潤;④混凝土養護應安排專人負責,并應作好養護記錄,可與溫度記錄人員一致;⑤混凝土強度<1.20N/mm2時,不得在其上踩踏堆放荷載、安裝模板及支架;⑥當日最低溫度低于5℃時,不應采用灑水養護;⑦養護時,盡量避免掀起保溫覆蓋物,以免影響保溫效果。⑧在混凝土表面涂刷一層養護劑,形成保水薄膜,注意涂料應不影響混凝土質量,且涂刷全面到位,最好涂刷時做好影像和文字記錄;
2.6.2 適時調整保溫力度并記錄
根據氣溫、天氣情況,適當增減保溫力度和時長。
2.6.3 溫度適時監測并記錄
監測和記錄內容:監測時間、混凝土測點溫度、氣溫、風速、天氣情況等。其中,天氣情況可記錄當天的天氣。此處需注意:由于在晴天時,在不同位置測量的氣溫值相差較大,因此,此時應在典型位置監測氣溫(至少3個位置),取其平均值記錄。
監測頻次:0-2d每隔3h監測一次,3-5d每隔6h監測一次,6-10d每隔12h監測一次,11-16d每隔24h監測一次,17-28d每隔48h監測一次,29-60d每隔1周監測一次,60-360d每隔1月監測一次。其中,0d表示“混凝土澆筑完成時刻”,前28d為監測重點。
2.6.4 適時檢查裂縫情況并記錄
在施工期應安排合適的時間檢查混凝土開裂情況并記錄(文字、影像),具體檢查時間建議:①混凝土澆筑后3-7d檢查1~2次,并選擇在中午氣溫較高時段檢查;②倉面保溫結束后,即28d時應詳細檢查開裂情況;③堆石體施工前應全面檢查壩基墊層的開裂情況;④夏季澆筑混凝土,第一個冬季后應及時檢查開裂情況;⑤灌漿廊道是防裂的重點,除①和④外,全年應每隔一月檢查廊道墻體和頂拱的開裂情況;⑥發現裂縫及時修補,具體修補方法可借鑒相關經驗。
2.6.5 實施溫控預案并記錄
施工方應注意了解壩區天氣動態,當遇有特殊天氣(寒潮、大風或過大晝夜溫差)以及溫控措施非正常中斷等情況,需采用溫控防裂預案。
文章針對灌漿廊道混凝土溫控防裂的要求,對施工過程進行分解,從施工開始前、準備工作、混凝土入倉、澆筑過程、澆筑完畢到施工期的溫控過程提出建議和對策,主要結論如下:一是合理設計混凝土配合比,以減小混凝土水化熱溫升,如采用低熱水泥,用礦物摻合料替代部分水泥等方案;二是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出機口溫度和入倉溫度,并確保入倉溫度不超過20℃;三是配備足夠的大壩保溫被,做好施工期的保溫措施,可按150%需用量配貨。
[1]孟凡深,陳守開,郭磊.基于子模型法的碾壓混凝土壩孔口結構施工期溫度應力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9):90-95.
[2]潘家錚編著.壩內的孔口和廊道[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3]林可冀.壩內的孔口和廊道[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6.
[4]車弈.混凝土高拱壩孔口配筋與抗裂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2(07).
[5]陳守開.混凝土壩孔口結構施工期裂縫成因及防裂方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12(06).
[6]朱伯芳.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與溫度控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