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軍
批發商在與客戶交易時,通過IC卡驅動電子秤,可打印出帶有生產企業、批發市場、批發商、產品信息的一維條碼與二維條碼產品銷售單;還可以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集成條碼、手機短信、觸摸屏計算機、掃描槍和互聯網終端等技術,實現多種方式產品溯源。
北京作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如何保障首都食品供應安全,從流通領域為首都食品安全把好關鍵一關,既是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京城百姓關注的頭等大事。
2010年8月,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新發地國際綠色物流區(簡稱國際綠色物流區)建設工程正式啟動。作為推動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簡稱北京農科城)建設的重點項目,在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看來,國際綠色物流區是北京農科城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希望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走一二三產融合之路,通過資本、技術、信息等現代服務要素的聚集,打造國際化的綠色農產品交易平臺,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帶動農業企業增效發展,促進優質、安全、生態、高效的農產品產業鏈建設,保障首都食品供應安全。”
三年來,國際綠色物流區建設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構建與首都國際化大都市形象相適應的現代化、多層次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子。
科技護航
引領農產品安全模式
據介紹,國際綠色物流區是北京市科委為解決首都食品安全而啟動的“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安全科技示范工程”項目的重要成果,項目整合了京郊科研院所、企業、檢測機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技資源,開發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系統、安全追溯系統、網上拍賣及電子結算系統、交易管理信息系統、農產品安全預警與應急系統等五大系統和農產品進出口“一站式”服務模式,為新發地批發市場農產品安全監管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天都會有農產品質量檢測車,在市場巡查和抽樣檢測。工作人員主要測農藥殘留、致病性微生物、重金屬等,30分鐘就能出檢測結果。對于檢測合格的蔬菜,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都會發放“放心菜證書”。
批發商在與客戶交易時,通過IC卡驅動電子秤,可打印出帶有生產企業、批發市場、批發商、產品信息的一維條碼與二維條碼產品銷售單;還可以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集成條碼、手機短信、觸摸屏計算機、掃描槍和互聯網終端等技術,實現多種方式產品溯源。一旦產品出現問題,可通過相關信息追溯到批發商及原產地。同時,農產品安全預警與應急的系統運行,對農產品安全風險的監測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據悉,該項目從檢測和追溯兩個環節嚴格把關,實現了“生產可記錄、運輸可監控、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的目標,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進出北京的農產品安全,探索總結出大型批發市場農產品安全流通的成功模式。
目前,該模式已經推廣到北京其他5家批發市場及天津、云南、山東、遼寧、山西等省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積極的影響。
項目落地
描繪都市農產品物流前景
按照北京農科城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連續支持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實施重大科技改造項目,引導技術、信息、資本等現代要素向新發地聚集,改變傳統物流交易模式,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的物流科技園區,帶動優質安全食品與農產品產業鏈建設,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帶動農業企業增效發展,帶動都市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基于“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安全科技示范工程”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借助北京農科城新發地國際綠色物流區這個平臺,2010年以來,新發地承擔了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應用示范、新發地農產品現代物流科技示范、北京綠色農產品(果蔬)供應鏈科技示范等科技項目。
這些科技項目的研究成果通過國際綠色物流區高效、便捷的服務面向國內外客商,帶動了全國各地的高端農產品在京銷售,實現了“農產品品牌和營銷管理在京,生產加工在外”的總部經濟發展模式,體現了北京農科城建設發展思路,并科學有效地落實在新發地“內升外擴”發展戰略的細節上。
這些項目的一大特點,就是將農業物聯網關鍵技術和產品、信息傳輸技術產品、信息融合與決策方法與系統等成果應用到市場經營管理中,以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帶動上游生產基地,輻射下游超市分銷,實現了農產品物流品質監控動態化、物流組織有序化,呈現出物流、人才流、信息流高效運轉形成的價值體現,全面提升了北京市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場供應保障能力。
統計數據顯示,僅通過打造農產品(果蔬)供應鏈體系,就可帶動新業務增收2億元以上,凈利潤增長2000萬元以上,農產品物流成本可降低10%-15%。
重新布局
化解流通環節難題
近年來,在“內升外擴”戰略的指引下,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了全面的提檔升級,以國際化標準為八方客商提供農產品交易、流通、加工、檢測、展示、展銷、直銷等全方位服務。此外,新發地采用承租、托管的方式,大力推進“市場擴張”戰略,分別建立了“一大四小”農產品批發市場,把新發地批發市場打造成首都高檔農產品交易中心。目前,已經在上海、石家莊、張家口、赤峰、鞍山、襄陽等建設了批發市場,并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連鎖經營模式,極大地保障了首都農產品供應。
在科技部啟動的“十二五”農業科技計劃項目中,“綠色儲藏與冷鏈物流”重大項目也將應用于北京農科城。今年5月,北京新發地高碑店農產品物流園項目將在河北省高碑店市奠基。該項目重點打造21萬噸級現代冷鏈物流園,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冷庫集群。
同時,國際綠色物流區的發展也吸引了南非、德國、加拿大等16個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商入駐,常年展銷100種來自不同國家的綠色果蔬;促成了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臺灣最大貿易商成立新發地國際貿易公司,實現國外基地直銷;京郊10個區縣、100家綠色農產品合作社也從這里將自己的高端綠色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實現增值增收,助推了北京向國際化城市邁進的步伐。
應該說,北京農科城構建的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科技支撐體系,通過訂單銷售、定向配送、定制服務,降低流通成本,打造出安全、高效的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帶動了100個安全生產基地和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提高了京郊名優農產品在首都高端市場的占有率,保障了首都農產品應急供應和質量安全。
數字對接
盤點新發地增長變化
今天的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天向各地提供各種農產品。北京70%的蔬菜、80%的水果和90%以上進口水果都來自這個市場,成為首都名副其實的大“菜籃子”和大“果盤子”。
三年來,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借力科技項目,從需求入手,將傳統的農產品流通產業鏈注入創新要素,用一組鮮活的數字告訴人們,現代都市農業農產品流通產業蘊藏著的巨大潛力。
三年來,國際綠色物流區對接泰國、智利等國的7個生產基地、20個品牌超市,以及和北京200多個社區便民店進行直銷,銜接完成流通環節的“最后一公里”,構建起“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的快速安全配送體系,實現從生產基地到消費市場的全程物流監管和食品安全監測。
建設發展中的國際綠色物流區,推動農產品出口量增加20%;“一站式”服務為海外客商節省成本30%,使進口綠色食品價格明顯下降;實現與65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和150個國內外安全生產基地對接;促進了31個省市和世界23個國家的農產品來新發地進行交易。
2012年,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600多億元,比2011年增長23%;2013年上半年,新發地市場交易額260.04億元,交易量564.65萬噸,其各項經濟指標顯示: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嚴峻的形勢下,交易增幅放緩,呈逐月上升的走勢,為完成全年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際綠色物流區以“面向世界、立足北京、服務全國”為發展方向,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為根本,成為中國農產品走向世界的窗口,成為我國高端農產品國際交易的平臺,為全國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引領和服務支撐。
應該說,作為北京農科城工程之一,國際綠色物流區堅持傳統服務與現代服務相結合,按照“內升外擴”的戰略部署,不斷提煉和完善新發地農產品安全管理的商業模式,正帶動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經營管理實現質的飛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