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全民參保登記 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改革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7月16日召開的全民參保登記計劃試點工作視頻會議上說,該計劃2014年在全國部分地區啟動試點,2015年完善方案和措施,將試點擴大到50%左右的地區。
2016年和2017年在全國全面實施,完成確定的目標任務。2018年至2020年,還要結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做出持續擴面的后續安排。
實施該計劃的主要措施包括:按照統一部署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將其工作人員納入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加快合并實施新農保、城居保制度,并強化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
繼續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落實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政策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銜接政策,健全異地就醫醫保結算政策;完善工傷保險行業差別費率和企業浮動費率機制;規范生育保險政策,把覆蓋范圍擴大到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
計劃的具體目標為:基本養老保險每年新增參保2000萬人,到2017年底達到9億人以上;基本醫療保險重點解決重復參保和漏保并存的矛盾,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017年底分別達到1.8億人、2.3億人和2億人。
對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所有用人單位和個人進行參加城鄉五項基本社會保險的登記,核查比對相關基本信息,建立全面、完整、準確的社會保險業務基礎數據庫,形成每個人唯一的社保標識,并實現全國聯網和實時更新。
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搭建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個基本制度平臺的框架下,加強制度內和制度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統籌協調和政策銜接,推進社保城鄉統籌,維護流動人員的合法權益,并引導有條件的參保人員轉向可獲得更好權益保障的制度。
(來源:新華網)
我國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突破2億人
今年是《工傷保險條例》實施10周年,記者日前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司獲悉,截至2014年5月底,全國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突破2億人,達到20011萬人,工傷保險制度覆蓋人群進一步擴大,工傷保險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司負責人介紹,自2004年實施《工傷保險條例》以來,工傷保險制度不斷完善,覆蓋面不斷擴大,參保人群從以國有企業職工為主擴大到除國家機關和參公管理事業單位以外的各類用人單位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
近年來,通過實施“平安計劃”,大力推進礦山、建筑等高風險企業參保,推進農民工參保成效顯著,已有7220多萬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約占已參保人數的36%,基本實現了將有較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都納入工傷保險范圍的工作目標。通過全面依法推進事業單位參保,事業單位參保人數達到2562萬人,參保率超過80%。為了解決公務員和參公事業單位人員的工傷保障問題,目前全國已有10個省份結合本地實際,先行出臺文件,將公務員和參公事業單位人員納入了工傷保險制度。有的地方開展了以促進中小微企業參加工傷保險為重點的專項行動,有的地方還探索開展了家庭服務企業、網絡企業、農村地區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工作。
在擴大覆蓋面的同時,近年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不斷完善工傷保險配套規章和政策標準,工傷保險制度日趨完善。同時,不斷增強工傷保險制度保障能力,《條例》實施以來,工傷保險各項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工傷職工的權益得到了較好保障。截至2013年底,有195萬名工傷職工享受各類工傷保險待遇。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試點工作也正積極穩步推進。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事業編人員7月起繳養老保險”屬誤讀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于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那么是否意味著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將開始改革?就這兩個問題,人民日報記者7月1日采訪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
“貫徹實施《條例》事關廣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十分關心,社會高度關注。最近,社會上出現了對《條例》某些內容的誤讀、誤傳,主要集中在工資待遇和養老保險上。”這位負責人說。
《條例》規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應當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社會進步相適應。這就意味著,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制度將進一步規范,并且工資水平將與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掛鉤,進一步體現事業單位特點,體現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性。
對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面,《條例》原則規定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人員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事實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經明確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這位負責人強調:“《條例》只是對于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至于工資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還需要另行研究確定。”因此,社會上近期出現的認為《條例》實施之日即意味著“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制度開始變動”“事業單位人員將于7月開始參加社會保險”等說法屬于誤讀、誤傳。
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按照中央部署,統籌研究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問題,這和《條例》實施工作是兩個層面的問題,《條例》自2014年7月1日實施,不意味著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始實施。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對這些社會關注的問題,各地區各部門要及時地做好解釋工作,加強正面引導,消除誤解,防止惡意炒作,切實維護穩定。
(來源:《人民日報》)
上海啟動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
上海市7月1日起啟動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解決參保人員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間的制度銜接問題。
按照規定,參保人員達到退休年齡時,符合職工養老保險待遇申領條件,可將本人曾經參加過的城鄉居保轉入職工養老保險;不符合職工養老保險待遇申領條件,可將本人曾經參加的職工養老保險轉入城鄉居保。上海市結合實際,對2014年7月1日之前參加過上海市農村養老保險人員的繳費實行了平穩過渡。2014年7月1日前曾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員,其繳費由社保機構按上海市原有規定實行一次性折算,予以記錄。參保人員達到退休年齡時,申領職工養老保險待遇如已折算并記錄的繳費年限及個人賬戶儲存額,可與職工養老保險賬戶合并計算。endprint
今年5月1日,上海市開始實施城鄉居保制度。上海市在貫徹實施《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的同時,還參照同一原則,制定了小城鎮社會保險與城鄉居保制度銜接的具體辦法。小城鎮社會保險的參保對象主要是上海市郊區范圍內用人單位及其具有本市戶籍的從業人員。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山東調整工傷保險3項待遇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日前下發通知,調整用人單位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和工亡職工供養親屬撫恤金標準。新標準自2014年1月1日起執行。
這是山東省連續10年上調工傷保險3項待遇。此次調整的范圍涵蓋2013年12月31日前,享受傷殘津貼的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不包括領取養老金的工傷退休人員)、領取生活護理費的工傷職工和領取供養親屬撫恤金的工亡職工供養親屬。
符合條件的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每人每月分別按276元、266元、256元、246元的標準增加。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部分不能自理3個等級,生活護理費的標準分別為統籌地區2013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30%。供養親屬撫恤金方面,配偶每月增加105元;其他供養親屬每人每月增加80元,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此基礎上再增加20元。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湖南啟動首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近日,湖南省啟動首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綠色農業等匯聚青年人才智慧的創業項目即將演繹出追夢圓夢的青春樂章。
本次大賽將經過市州預選賽、集中晉級賽、省級總決賽3個階段,選出130名入圍者,為他們提供每人2000元的創業獎勵資金,并最終評出一等獎5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15名。一、二、三等獎選手,將獲得最高20萬元的創業資金資助和最高額度為300萬元的金融貸款扶持。
此次大賽還將提供平臺、資本、技術等資源,為優秀青年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內蒙古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一類區為1500元,二類區為1400元,三類區為1300元,平均增長幅度12.61%。新的最低工資標準從7月1日起執行。
這三類區域的非全日制用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分別調整為每小時12.2元、11.4元、10.5元。對非全日制就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支付的貨幣工資不能低于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單位應依法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用人單位需另行支付。凡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用人單位,應及時到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
新的最低工資標準頒布后,內蒙古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將加強對該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