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佳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漁業協會是2013年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獎補對象。在大洼縣漁業協會的帶領下,大洼縣在河蟹新品種選育及育苗養殖、海蜇育苗養殖等方面取得了20項通過鑒定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成果對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河蟹是大洼縣的重要產業之一。鮮美的河蟹讓天下食客大飽口福的同時,也讓大洼縣農民賺得盆滿缽滿。大洼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河蟹養殖產業,經過20余年努力,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的稻田養殖河蟹的發展道路,在大洼縣漁業協會的帶領下,實現了從“大養蟹”到“養大蟹”的轉變。
大洼水產養殖業若要健康有序、可持續地全面發展,單靠本地區的奮發圖強還不夠。如何打破空間阻礙,促進更廣闊區域間的技術交流互助,提高水產養殖戶收益,是漁業協會在過去的時間里不斷上下求索的過程。
創新載體,盡心竭力科普惠農
大洼縣漁業協會2009年創建了省內第一家科普惠農服務站,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已在域內外建有總站2家、分站19家。
這些服務站90%以上分布在鄉間,離廣大農民更近,服務更及時,收效更顯著。協會黨支部設在服務站,黨員帶頭,并與服務人員“約法三章”:水產養殖戶有困難,必須隨叫隨到,服務熱線24小時開通。有的農戶河蟹生病,半夜三更給服務站打電話,技術員像消防隊員接到火警一樣,立即開車奔赴現場,直到撲滅蟹病烈火,才放心離去。每到冬季,冰封的蟹池如果管理不當,將會悶坑導致池塘魚蟹全部死亡,給蟹農造成慘重損失。這時,服務站人員總是一再提醒蟹農,及時掃雪打冰眼,以防死蟹。
此外,協會投資200多萬元在大洼縣城建成的科普惠農服務站,購置先進的儀器設備,聘請國內知名的三位資深水產專家坐診,免費為全市的水產養殖戶分析水質和診治水生動物病害。被廣大養殖農戶贊譽為水產養殖的“市醫院”,每天來看魚蝦蟹病的養殖戶絡繹不絕。僅今年第一季度,就為養殖戶測水5000多次,看魚病2000多次,開方子1000多個。他們還不滿足于這種服務方式,考慮到有一些養殖戶就為了測一個水樣或者詢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就到縣城來會帶來的不便和增加成本,便把原來的服務站作為總站,與分布在各地的分站建立網絡聯系,配置電腦,接通寬帶,通過視頻,使養殖戶能夠在養殖現場就與總站里的專家對話,直接解答生產中的難題,形成及時的遠程會診,降低了成本,把現代科普惠農服務送到了農民的心坎上。
漁業協會還通過設置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產品供求信息交流、水質檢測病害診治、苗種餌料漁藥供應、農民培訓專家咨詢等平臺,全天候為養殖戶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僅2012年一年,就通過免費測水樣,幫助養殖戶提前發現缺氧越冬面積2200畝,避免經濟損失2000萬元;盤錦域內的農資銷售就為農民直接優惠100萬元,拉動全域水產投入價格下降10%,農民間接受益1200萬元。截至目前,協會擁有會員5200戶,帶動周邊農戶2萬余戶。
突出地域特色,探索河蟹養殖新途徑
在科普入戶力度上,漁業協會從來不遺余力,在實打實的實際技術應用上,協會也從不打折扣。
評價河蟹品質的主要指標是個體重量和口味。盤錦河蟹長于北方低溫環境下,口味上乘,但生長速度慢,個頭較小。較小的個頭制約了盤錦河蟹品質,價格僅能賣到每市斤30元左右,遠低于大閘蟹。
面對制約,大洼縣漁業協會帶領本地村民首先向江蘇學習大閘蟹的精養模式,實施精養大蟹示范工程,就目前情況看,大規格蟹比重達50%,大幅提升了當地河蟹的品質。目前,大洼縣養大蟹示范面積達10 萬畝,農民養蟹收入成倍提高。
但是區別于江蘇以池塘養蟹為主的養殖模式,大洼縣采用更加生態的“有機稻田養蟹”模式。為使河蟹健康生長,稻田不施用化肥、農藥,河蟹體內不存在化學殘留,屬于天然綠色的無公害產品,加上省內氣候和水溫都偏涼,為河蟹的生長提供了較好的溫度條件,肉質更加鮮美。目前,大洼縣有機稻田養蟹面積已達70%,有機河蟹經國家質檢部門檢測,肉質及低化學殘留方面屬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河蟹養殖過程中,大洼縣曾受到過市場商販的不正確導向,養成蟹用小規格苗種,養不成大蟹,嚴重地影響了經濟效益。而且苗種生產戶已形成了慣性思維,對生產規格種苗不感興趣,并有抵觸情緒。為了改變舊的生產模式,漁業協會帶領全縣采取種子田生產制度模式。生產出大規格苗種,引導農民走出舊的生產模式。同時,為了將河蟹養殖進一步做強、做大,使其上規模、再上檔次、再提質量,全縣探索大規模養大蟹示范。今年養大蟹示范面積5.95 萬畝,主要實施種草養蟹、稻田養蟹、溝渠養蟹、葦田養蟹四種模式,并采取了加大田間工程,投大規格苗種、種草、投田螺等各種技術措施,從而實現全縣養殖大規格河蟹的技術突破。
現在,在漁業協會的支持下,大洼縣更是有底氣把河蟹產業當做富民工程來抓,科普入戶、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多角度向養蟹業傾斜,助推養蟹業規模化發展。全縣不僅形成了公司加農戶的育、養、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格局,還憑借著因地制宜的優秀技術,成為全縣群眾增收的最佳產業。大洼縣養殖的河蟹銷往全國各地,養殖的成蟹以爪長、腹白、甲青、膏滿、黃肥、味鮮而蜚聲于世,外銷到我國香港、臺灣和韓國等地,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搭建平臺,實踐中快速發展,大洼縣漁業協會一直致力于使農民增收致富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如稻田養蟹技術,是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水稻優質、河蟹高產的生態種養模式,已經向全國推廣,面積達到1500 萬畝,累計為廣大農民增加收入超過400 億元。幾年來,協會在河蟹新品種選育及育苗養殖、海蜇育苗養殖等方面取得了20 項通過鑒定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成果對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近年,由于協會將最近研究開發出的生態蟹苗高產池塘的生態系統調控技術應用到生產中,使河蟹生態育苗的產量和質量水平大幅提高,蟹苗單產是業內平均水平20 斤的10 倍,比15 年前提高了整整100 倍。大大降低了成本,使養蟹戶受益。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大洼縣現在每年投入研發項目不少于10個,都有一批科研成果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和鑒定。其中的多數項目已經經過中試和推廣,創造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大洼縣漁業協會通過經營模式創新及科技成果創新使得自身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河蟹產業發展過程中,全縣逐步形成了“東”牌、“腰崗子”河蟹品牌。
據悉,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漁業協會于2013年獲得國家“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