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上午,新化縣委書記胡忠威、縣長鄧光呂、縣委常委楊韶紅、副縣長李南新、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鄒小雄等與課題組一起調研。
當天下午,胡忠威書記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融資先融智,規劃先策劃
記者:胡書記,新化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從縣城和近郊來看,似乎比鄰近幾個縣差不了多少。我們想知道,新化究竟有多貧困?
胡忠威:新化縣位于湘中丘陵西北邊緣與雪峰山弧形交錯區,資江從中部貫穿而過,是一個具有900多年歷史的山區縣,也是一個革命老區縣。全縣總人口142萬,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22米,最低150米,相對高差1472米;全縣國土總面積中,山地面積占66.7%,耕地面積僅占13.5%。
要問新化有多貧困,在人們邁入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上世紀90年代,新化還有216個省定特困村、196個縣定貧困村、45萬貧困人口,靠蕨根、野菜度過春夏荒的還有11.8萬人。而連續幾年的統計表明,新化縣國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產量、人均財政收入四項基本經濟指標,均低于全國592個國家貧困縣,比湖南省31個貧困縣還低三成。1994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新化縣由財政部掛點扶貧。
記者:既然有900多年建縣史,不應該是如此深度的貧困。
胡忠威:加重新化貧困有三大原因——一是國家建柘溪水電站,所占基本是良田,新化縣的米袋子沒了;二是冷水江從新化劃出去,那可是新化工業、礦產資源集聚區,新化縣的錢袋子也沒了。另外,石漠化也是貧困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記者:但如此貧困,似乎沒有影響新化縣委、縣政府開發山區的決心和信心。
胡忠威:“窮”有兩種導向,一種“窮極無聊”,只能等、靠、要,即使扶貧也是愈扶愈貧;另一種是“窮則思變”——怎么“變”?這就需要大智慧、大策劃,所謂扶貧先扶智!
記者:大智慧、大策劃從何而來?
胡忠威:走出去,請過來,融資先融智,規劃先策劃,這是新化縣委、縣政府這些年所強調的興縣富民策略。敞開山門天地寬——大智慧、大策劃來的途徑有四:一是上級領導、專家。從1994年以來,僅財政部就先后有4位部領導、16位司局長和30多位處級干部為扶貧工作來過新化縣。他們帶來的扶貧攻堅新的思維、興縣富民的新理念至今讓我們銘感;二是國家、省、市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的專家;三是專業的咨詢顧問公司;四是遍布國內外的新化同鄉獻計獻策。總之,不拘一格,從諫如流。這不,這次又請來創新三農課題組的專家。
記者:一個貧困山區的縣委、縣政府能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委實不易。
胡忠威:閉塞導致落后,開放才能搞活。
記者:在新一輪的農村改革中,開放同樣重要,除了創新機制,先得解放思想,思路決定出路。
“三創”讓策劃不只是紙上談兵
記者:與縣委農村工作部的同志接觸,發現他們視野開闊,思路靈活,看來策劃先行在新化所言不虛。
胡忠威:在縣、鄉決策程序中有策劃長效機制的設置,從宏觀規劃到微觀項目操作,處處體現策劃的力量。
記者:怎么保證策劃的效應不只是紙上談兵呢?
胡忠威:謀定而后動。我們通過工作中的創意、創新、創造來讓策劃接地氣,應該說,“三創”成了我們突破“貧困”的法寶。
記者:策劃是主動創意、創新、創造的源泉所在。
胡忠威:非常正確。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嘗到了甜頭的。
先是觀念的轉變。譬如過去,一提到新化國家級貧困縣現狀,班子成員免不了強調新化縣先天不足,難有作為。現在我們不這樣認為了——專家們的咨詢、策劃工作讓大家看到國家級貧困縣賦予了新化縣后發優勢:一是生態修復、生態農業可持續開發作為空間大;二是山區人口大縣,中小型城鎮建設潛力空間大。另外,相對封閉的山區地理環境與相對滯后的山區開發讓新化豐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資源得到了充分的沉淀、傳承,從而為今天科學規劃、高水準開發這一寶貴資源奠定了基礎。
其次是作風的轉變。有思路就有出路,有策略就有辦法,憑什么不作為。從縣到鄉,甚至到村,大家都投入到建設新化、建設家園的熱潮中去了。大到大熊山、紫鵲界這樣的景區,小到星羅棋布的農家樂,你們都能感受到受梅山文化浸染的新化人那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斗志與干勁。可以說,以前是霸蠻苦干,現在是苦干加巧干。
大策劃帶動大開發
記者:據我們了解,縣委、縣政府著力于以大策劃帶動大開發。
胡忠威:新化是農業大縣,但不是農業強縣,就農業做農業做不起來——糧食總產量年50萬噸,全縣自給自足都難。
記者:那大策劃帶動大開發又是怎么回事?
胡忠威:我們提到的“大策劃”就是融合旅游、農業做大旅游、大農業。我們的“大開發”即指大農業、大旅游。
記者:怎么個“大”法?
胡忠威:這個“大”就體現在旅游、農業的融合。一是圍繞農業做旅游。譬如依然在耕種的秦人梯田,黑米、黑茶、黑豬,這些農業元素都被納入紫鵲界農耕文化旅游景區加以策劃設計;二是圍繞旅游做農業。我們的養殖、種植、加工業都要通過旅游來提高農業、農產品的比較效益,這樣品牌農業、精品農業、綠色農業就有了市場。
黑茶的發源地為新化縣奉家鎮渠江村,史稱渠江薄片,而不是現在大家所認為的安化縣。新化過去有兩家省級茶葉企業,當時茶葉企業改制的時候,速度太快,很多茶企都沒有了。安化改制速度慢,所以還有些國有茶葉企業。新化茶葉鼎盛時期7萬多畝茶園,曾經是湖南省四大產茶基地之一,現在有2.5萬畝,全省排名35、36位。近年縣委、縣政府把茶葉作為新化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重新面市的渠江薄片定位中、高端,攜帶方便,工藝講究,每盒售價達到1980元。與此同時,我們縣利用紫鵲界的自然條件,種植富硒黑米、天然弱堿性黑米,量不大,但十分罕見,在上海世博會賣到了168元一斤。
融合農業、旅游,我們已經建成了大熊山、紫鵲界、梅山龍宮三個景區帶,當地的農戶不少通過配套的農家樂實現致富。2013年,新化躋身為湖南三個重點旅游特色縣之一,新化的旅游農業的開發、發展進入黃金階段。
記者:在城鎮建設方面,縣委、縣政府有沒有融合旅游農業的考量?
胡忠威:讓城里人進山、上山;讓山里人進城、融入城鎮——這是我們結合旅游農業抓城鎮建設的主要思路。
從東往西,從婁底到懷化200多公里;從南到北,從邵陽到益陽,沿資江河200公里,沒有個像樣的城市,中間十字架的地方,正好是新化。按照中國城市的發展規律和新化目前具備的條件,新化適合建造一個中等城市。而且,新化城鎮化的發展潛力原本就很大,現在城鎮化率每年25%,離全國的平均水平53%,離湖南的省均水平49%,還差距很大,就是把本縣的農村人口通過城鎮化建設消化掉都不得了,那可是80萬人!
除了人口優勢、地理條件,新化城鎮化建設的交通基礎設施也引人觸目,高鐵通了以后,新化到上海4個小時,到昆明3個小時,到省會長沙才40多分鐘。婁底飛機場落戶新化已經進入國家“十二五民航發展規劃”。
我們籌劃在縣城郊區創建“古韻農都”主題農業園,將農產品特色種養、加工、展銷以及休閑觀光農業全部包羅進去。這既是新化特色旅游農業的窗口平臺,又為進城農民融入城市提供了就業、創業基地,更為新化特色農產品企業合作做大做強筑就了產業集群聯動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