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
我國地大物博,特色農產品品類繁多。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特色農產品新品種、新產品、新品牌大量涌現,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越來越高,如何順應特色農業發展新要求,讓特色農產品品質更優、布局更佳、市場競爭力更強?農業部近日發布《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將重點培育144種區域特色農產品。這是繼《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之后,農業部發布的第二部關于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文件。4月2日,就本輪《規劃》的內容和特點,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本輪《規劃》的背景意義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這個《規劃》從總體上繪制了一幅我國特色農產品發展新藍圖,是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重要補充,是優化我國農業生產力布局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對于引導特色農產品向最適宜區集中、幫助各類社會資金明確投入方向和重點、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兑巹潯啡墓擦鶄€部分:一是上一輪《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實施的基本情況;二是深入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的戰略意義,包括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形成農民收入新增長點、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等;三是特色農產品發展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四是10類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提出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特色花卉、特色纖維、道地中藥材、特色草食畜、特色豬禽蜂、特色水產等10類特色農產品的發展現狀、主攻方向、優勢區域和發展目標;五是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建設重點;六是促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強規劃引導、創新發展機制與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等五項措施。
記者:上一輪《規劃》(2006-2015年)的實施效果如何?
答:2007年,農業部發布了第一輪《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這個《規劃》的實施帶來了“五個新”。一是區域農業發展格局有新突破。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正在形成。比如:云南省初步形成了滇中、滇東北為主的花卉、中藥材產業區,以滇南、滇西南為主的茶葉、咖啡等特色飲料產業區,以滇西、滇西北為主的畜牧、藥材產業區,以滇南、滇東南為主的熱果、藥材產業區。二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有新發展。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部分科研機構、高校積極開展種質資源收集、整理、培育,推廣優良品種和種養技術,促進產品精深加工和功能性食品開發,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理念深入人心。比如:浙江鐵皮石斛產業已發展成為全國產銷量最大的保健食品之一,產品產值占全國80%以上。三是產業化水平有新提高。圍繞特色農產品開發,在優勢主產區形式多樣的農民合作組織或協會紛紛建立,一批龍頭企業快速成長,形成了基地農戶+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的格局,極大帶動了當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和市場拓展。比如:山東省各類菜、果、茶加工企業發展到221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3家。四是農產品品質提升有新保障。部分地區已初步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監管、執法、檢測、追溯“五大體系”,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原料基地的認證。五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有新進展。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打造一個品牌,帶活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作用得到有效彰顯,提升了我國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記者:本輪《規劃》優勢區選擇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答:本輪《規劃》共確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特色花卉、特色纖維、道地中藥材、特色草食畜、特色豬禽蜂、特色水產等10類144個特色農產品。在特色農產品選擇上,主要有三條標準:一是品質特色,產品品質獨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認知度;二是規模優勢,產品具有一定的規模,產業可延伸性強,經濟開發價值高;三是市場前景,目標市場相對明確,現實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或具有潛在市場需求。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確定上,主要有三條依據:一是生產條件,原產地或區域具備最適宜的自然生態條件,能生產品質優良、風味獨特的特色產品;二是產業基礎,有生產傳統,技術成熟,相對集中連片,市場半徑和市場份額大,具備形成知名品牌、組建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的基礎;三是區域分工,特色產品發展符合區域分工,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農業區域格局。
記者:本輪《規劃》的建設重點有哪些?
答:《規劃》從強化特色農產品發展的關鍵薄弱環節入手,確定了六大重點領域。一是特色農產品品種選育。我國現有農業育種投入主要面向大宗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優種率低。應加強品種選育,建立品種資源庫,通過提純、復壯等措施保持特色農產品的優良品質;加大野生資源的馴化和品種創新,為特色農產品發展提供品種資源儲備;建立特色農產品種苗繁育基地,提高良種覆蓋率。二是特色農產品生產。我國許多特色農產品生產還處在粗放、分散經營階段,產品質量不穩。應在優勢產區內選建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區,著力改善生產基礎設施條件,通過產業化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產品集聚,提高市場競爭力,形成區域特色名牌產品。三是特色農產品標準化。我國農產品標準化建設起步晚,特別是對具有明顯地理區域特征的特色農產品缺乏保護措施與扶持力度,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影響了產品質量和市場擴大。應加快制定和完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建設和完善特色農產品質量監控和認證體系,全面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四是特色農產品技術創新與推廣。我國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科技支撐不足,新品種、新產品研發不夠,科技推廣服務不到位,產品特而不優,影響市場競爭力和特色資源的有效開發。應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等技術研發,著力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術體系,培養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能手。五是特色農產品加工。我國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影響了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應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突出加工產品的獨特品質和風味,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開發特色農產品的營養、保健和藥用等多功能,延伸產業鏈,最大限度挖掘特色農產品增值潛力。六是特色農產品營銷。目前,我國特色農產品倉儲、保鮮等設施相對薄弱,營銷手段較為落后,已成為影響產品銷售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應加強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建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特色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定期發布市場、生產、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規等相關信息,實現信息共享。
記者:《規劃》對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有怎樣的促進作用?
答:從品種看,《規劃》將14個連片特困地區96個品種納入范圍。其中,農業部聯系的大興安嶺南麓片區有蕓豆、綠豆、紅小豆、高粱、亞麻、鹿茸等19個品種納入規劃;農業部定點扶貧的湖南湘西和湖北恩施兩個州有綠茶、魔芋、獼猴桃、特色柚、湘西黃牛等11個品種納入規劃。從區域看,《規劃》共涉及2388個縣(市、區、行委),占全國縣(市、區、行委)總數的83.7%。其中,涉及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58個,占總數的94.3%;涉及14個連片特困地區縣(市、區、行委)639個,占片區縣總數的94%?!兑巹潯穼ω毨У貐^農業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導各地充分利用資源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引導特色農產品向最適宜區集中,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二是積極引導各部門資金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大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傾斜支持力度;廣泛吸引金融資本、企業資本、社會資本支持特色農產品發展。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最后表示,《規劃》作為指導性文件,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各有關部門、各地以及各類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主體明確特色農產品投入方向和重點,進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勢區域布局形成、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下一步,農業部將積極引導各類資金加大投入,努力形成全社會范圍的共同合力,推動《規劃》確定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域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