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元
貴州省榕江縣古州鎮口寨村坐落在美麗的榕江萬畝車江大壩北端,全村580多戶,2200多人。村邊一排古榕樹把村莊裝點得美麗迷人,老人們在涼亭里悠閑下棋,聊天。走進村里,平整干凈的水泥路串起家家戶戶,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樓排列在街道兩旁,庭院里、陽臺上百花爭艷,幾戶人家門前還停著小汽車……一幅富裕的新農村畫面展現在眼前。
這是口寨村依靠科技創造的美麗家園。眼下,這里的鄉土科技人才已經走出大山,走出國門。
致富帶頭:
“泥腿子”專家楊燦喜
近日,記者來到榕江縣古州鎮口寨村,談及口寨村農技出口,村民王忠武說:“口寨村農業科技能走出國門,離不開我們的科普帶頭人楊燦喜。”
來到楊燦喜家,書柜上幾大沓榮譽證書吸引了記者,受縣、州、省表彰的不計其數,國家級表彰的就有3本,“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讓記者對眼前這位地道的“泥腿子”敬意倍增。
楊燦喜今年60歲,1980年高中畢業后受聘在車江鄉文化站工作。在文化站,豐富的科普資料讓本來就熱心農業科技的楊燦喜如魚得水,一有空就鉆進書堆里,每天下班都抱著一大堆科普書籍回家學習,還把學到的知識在自家田地里試驗。幾年間,他積累了豐富的農技知識。
1986年,針對榕江西瓜因連種多年產量和品質下滑的情況,楊燦喜決定攻關,他啃書本,搞化驗,總結出換根、換種、換肥、換向的“四換”技術,嫁接西瓜在車江大壩試種成功,隨之在全縣推廣,使10多年來暢銷中國南部并曾經四進中南海的榕江西瓜重振雄風。
1989年,楊燦喜被推選為口寨村村支書。上任后,為探討脫貧路子,他與支委一班人足足開了兩天會。他說:“黨的政策鼓勵我們致富,可是,全村近半數成年人連漢語都講不順當。當務之急,必須先抓掃盲,然后學農業科技。”
說干就干。1990年,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口寨村辦起了科普夜校,一邊掃盲一邊培訓農業科學技術。除了請來農業技術專家為村民講課,楊燦喜還給村民訂閱了《怎樣種好西瓜》、《農村百事通》、《貴州科技報》、《湖南科技報》、《廣西科技報》等科技報刊。1991年,楊燦喜還自費參加了中國農業大學南方種植系函授學習。
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掀起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1996年全村130多人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考核頒發的綠色技術培訓員證書,8人獲得助理農技師證書,楊燦喜等4人獲得農技師職稱。2003年,貴州省評審首批11名農民高級農技師職稱,口寨村占據兩席,楊燦喜、楊兆武榜上有名,口寨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科技村”。1992年,口寨村被榕江縣農業局掛牌為科技示范村,1994年被黔東南州科協及州農業局列為科技示范點。
王忠武連續參加了1993年、1994年和1995年的農技培訓班,1994年獲得綠色證書后,1995年獲得了助理農技師職稱。他告訴記者:“村里人學習農業科技的勁頭真是足啊,不論青年、中年還是老年人,都積極參加培訓學習,因為要求學習的人多,每期培訓都得開兩三個班。”
“農業科技不斷發展進步,不繼續學習,就跟不上時代。”楊燦喜說,直到現在,口寨村每年都要舉辦一期培訓班,讓村民不斷學習新的農業技術。
楊燦喜因科技培訓成績突出,1998年被中組部、中國科協評為“全國農村黨員基層干部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先進個人”,2005年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2007年,被中國科協、財政部授予“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
“嫁接”科技:
農產品更優更特
農業科技培訓讓口寨村每個農民至少掌握兩門以上農業新技術,不僅田地里種上了反季節蔬菜、優質西瓜,原來的荒山也種上了優質果樹。
“西瓜結得像河灘上的石頭,密密麻麻的,走在西瓜田里,每一腳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踩到西瓜。”村主任石松平對當年推廣嫁接西瓜新技術的豐收景象記憶猶新,他家兩畝田產出了3萬多斤西瓜。
“優質禮品西瓜也是口寨村率先在全縣推廣的。”楊燦喜告訴記者,口寨村結合現代家庭的消費特點,引進了“紅小玉”、“黃小玉”、“黑美人”等優良西瓜品種,采取高密度立體式種植。這些吊在架上的“紅小玉”、“黃小玉”被村民們稱為“空中小姐”,因為個頭小、味道好受到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比普通西瓜高出一倍。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是口寨村唱響全縣乃至全省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口號。
楊燦喜說,近幾年,口寨村還引進了西瓜連生種植技術,能控制一株西瓜每支藤蔓的掛果時間,收了西瓜后,新長出來的藤蔓又能結瓜,所以一茬西瓜從5月到10月可以連續上市,畝產值達1.5萬元,比普通種植高出一倍多。
目前,全村還有臍橙、楊梅、梨、枇杷等優質果樹1000多畝,種植辣椒、黃瓜、西紅柿等優質蔬菜400多畝,種植優質西瓜600多畝。
村里還培養了4名農村經紀人,專門做農產品市場營銷。“我每年組織銷售的早熟蔬菜有30多萬斤。”從事農村經紀人多年的口寨村村民劉忠義說,全村家家戶戶都種早熟蔬菜,戶均收入至少兩萬元。
獲得了助理農技師職稱的王忠武,1997年到云南西雙版納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幾年后,2006年回村成立了村果蔬協會,2010年注冊成立口寨村綠色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120人,目前已建成聯戶葛根示范基地100畝,帶動農戶種植900畝,建成聯戶蔬菜基地320畝、默科特優質果品基地1000畝。
科技“候鳥”:
首飛西雙版納
口寨村依靠科技致富不僅聞名全省,消息還傳到了鄰省云南。1994年,云南西雙版納州農科所技術人員慕名來到口寨村考察,對口寨村學科技用科技的成果贊不絕口,并邀請口寨村農技人員到西雙版納傳技。口寨村黨支部委派團支部書記楊勝余帶領村里幾名年輕人前往西雙版納考察,并在當地農科所的安排下,開展了試探性的農業技術指導服務工作。
“西雙版納土地、氣候條件好,適宜種植西瓜和蔬菜,但農業技術人員缺乏,到那里開展技術輸出大有可為。”從西雙版納考察回來的楊勝余對村支書楊燦喜說。口寨村黨支部、村委會把技術輸出提上議事日程:我們村耕地少,剩余勞動力多,而且秋收后有幾個月農閑時間,這段時間又恰好是西雙版納最好的西瓜蔬菜種植季節,應該能行!
1995年秋收后,楊勝余帶上近100名青年技術人員來到西雙版納,農技出村走出第一步。
在西雙版納,口寨村年輕人的技術得到傣鄉人民的稱贊。他們除了每月領取300元基本工資,到收獲時再按一定比例分紅。僅僅5個月,每人都收入5000元左右,年輕人樂開了。在當時,一個科級公務員的月工資才300元左右。
口寨村在西雙版納吃到了甜頭,站穩了腳跟。1995年,在村黨支部的組織下,口寨村300多人組成的農技隊伍踏上西雙版納,來自貴州侗寨的技術人員遍及傣鄉各個西瓜、蔬菜基地,成為傣鄉農業產業的生力軍。
從那以后,口寨村的農業技術人員就像候鳥一樣,每年秋收后就“飛”到西雙版納,第二年春賣完了西瓜蔬菜,家鄉開始農忙,他們又“飛”回來。
隨著基地規模的擴大、收入的提高,幾年后,口寨村技術員在西雙版納干的幾個月的收入增加到1萬元,近幾年增加到了4至5萬元。農業技術輸出成為口寨村農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走出國門:
侗寨農技聲名揚
身懷絕技的口寨農業技術員為傣鄉人民創造了財富,國界那邊的緬甸和老撾,得知口寨人能幫助農民賺大把票子的消息后,心急火燎來求助。
1997年,緬甸南板市市長和一位集團軍司令分別找到楊燦喜合作。楊燦喜到緬甸考察后,安排楊勝余從西雙版納兩個服務點帶去20名技術骨干,到緬甸南板市開展西瓜種植技術服務。
當時緬甸農業十分落后,除了種水稻外,大量荒山荒地沒有開發利用,直到口寨村人到那里種西瓜后,當地人才看到了西瓜是怎么種出來的,個個豎起大拇指:“中國貴州西瓜王子,行!”
到緬甸后,楊勝余帶去的20名技術骨干分在兩個點,每個點200畝,每人負責20畝,一茬西瓜下來,按照除本對半分紅,每人收入1萬多元。第二年,擴大規模后,每人負責管理50畝,人均收入達4萬元。
1998年,投資商把西瓜基地延伸到緬甸鄰近的老撾孟龍縣,口寨村又組織20名技術骨干來到孟龍。近年,由于緬甸發生戰爭,口寨村把在緬甸的所有技術員全部調到老撾,共設8個服務點。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口寨村技術員收入也不斷增加。去年,口寨村在老撾提供技術服務的30多名技術員每人收入10萬元以上,其中,楊光躍、楊興得等7人每人收入15萬元。
投資老撾:
村民轉型當老板
去年春節,回到村里的楊光躍、王永正等人高高興興到村支部報喜,并提出自己投資建基地的想法:打工畢竟還是打工,命運始終掌握在老板的手上,不如大伙集資自己建一個基地。
“這個想法很好,我贊成,投資算我一個。”村支書楊燦喜說。
有了村支書的支持和帶頭投資,楊光躍等人毫不猶豫:干!
資金不夠怎么辦?村支部、村委會出面與當地信用社聯系,得到信用社的大力支持,給楊光躍等8個人每人貸款10萬元。由8個股東組成的投資小組宣告成立。
去年10月,楊光躍、王永正、覃德偉等人帶著80萬元來到老撾,承包200畝土地種西瓜。昔日的打工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老板。
11月23日,在村支部辦公室,楊燦喜現場聯系老撾基地的管理人員,得知目前西瓜苗已全部嫁接完畢,進入了中期管理階段,瓜苗長勢喜人。
楊燦喜介紹,老撾氣候條件好,土地是新開墾的,西瓜產量高,畝產3000公斤,產值達1.5萬元。
“那里土地租金、勞工都比國內低,這200畝西瓜純收入至少200萬元。”他還告訴記者,老撾有國內客商創建的西瓜營銷物流園,西瓜不愁銷,現在西瓜都還沒結,就有老板下訂單呢。
這只是口寨村人在國外當老板的第一步。楊燦喜計劃今年把西瓜基地規模擴大到400畝,發動更多村民到老撾投資當老板。
“住的是洋房,吃的是綠色食品,出門坐小車……”這是楊燦喜謀劃的口寨村小康夢,他信心十足地說,幾年內,口寨村一定能在老撾闖出一片天地,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將達到1萬元,提前實現同步小康。
花絮:傣鄉“孔雀”嫁侗寨
口寨村農業技術員給傣鄉傳送了農業生產技術,侗寨與傣鄉人民結下了深厚友誼,能干的侗家小伙還贏得了傣鄉姑娘的芳心,先后有9個西雙版納傣族姑娘與口寨村的侗家小伙喜結良緣。
在口寨村,記者見到了已是4歲孩子母親的傣族媳婦玉兒懷。有趣的是,她與陪同記者前去采訪的口寨村民王忠武完全用侗語交流,而且口音地道,感覺親切了許多。
玉兒懷今年34歲,是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滿鎮曼彩村人。1997年,25歲的口寨村侗家小伙覃德偉隨村里的農技輸出團隊來到西雙版納,被安排在勐滿鎮技術服務點,玉兒懷恰好在覃德偉所在的西瓜基地打工。
“一開始就對口寨村去的技術員很敬佩。”玉兒懷告訴記者,在基地打工過程中,覃德偉經常教她們西瓜種植管理技術,熱情大方,受到當地傣家姑娘的欽佩,玉兒懷更是對他傾慕有加。在平常交流中,他們感覺到傣語和侗語有許多相近之處,于是相互學習對方的語言,民族的界線在親密的交往中慢慢消失,不久雙方就相互表白了愛慕之情,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與玉兒懷結婚后,覃德偉便長期在西雙版納發展,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家鄉住幾天。直到2010年父親病重,覃德偉帶著妻子回家照顧父親。父親去世后,覃德偉跟隨村里人到老撾發展,今年春從老撾掙了15萬元回來。玉兒懷也愛上這個科技村,留在了口寨,建起了新房。
“建這房子到現在已花去了16萬元,等他(覃德偉)去老撾再掙點錢回來,我們計劃花10萬元來裝修。”玉兒懷說,新房裝修好后,她還要請娘家親戚來看看她們的新房,看看口寨村。
玉兒懷告訴記者,口寨村有和她一樣的9個傣族媳婦。4歲的兒子很聰明,她說,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