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
北京各方面的功能承載已接近臨界,京津冀區域規劃落地備受關注。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首都的大菜籃子,擔負著首都80%的農產品供應,導致其向來很擁堵。新發地早期便主動分別在涿州、高碑店、赤峰等地共建設了10家分市場此外,新發地也實現線上交易以及高科技冷庫用來疏散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擁堵的現狀。
交易方式多元化
新發地市場成立25年,交易方式始終是按對口式交易,這被稱為三現交易,即現場、現金、現貨交易。隨著電商時代到來,2013年新發地成立了電子交易中心,歷時一年其交易可觀,其中食用油月交易額突破千萬元。
此外,去年新發地與京東商城合作。張玉璽表示:“我們在京東商城上線3個月,交易3000多單,交易額達50萬元。同時,我們對這些交易人員進行分析,以25歲以下女孩子為主,且以干果、進口水果、中國自有品牌的水果為主,雖然目前交易量不大,但它是一種交易方式的補充和融合。”
業態發展更科學
為了緩解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擁堵的現狀,使農產品批發市場更加便利,減少商戶小而亂的格局、降低商戶成本,使整個農產品業態更加科學、完善,新發地作出了相應的努力。
張玉璽介紹說:“為保障北京市農產品量的供應,我們每年都會有政府的儲備任務,同時也為應對北京各種惡劣的天氣變化,能保證供應。我們2013年開始建設一個12萬噸的高科技冷庫,爭取到2014年底完工。冷庫建成后將會成為北京市規模最大的冷庫群,它完全是現代化交易模式。冷庫應用高科技手段,整體刷卡式交易,卡一刷冷庫會自動將商戶的貨物儲存到正確的位置,也會自動將貨物準確無誤地取出庫。”
張玉璽稱:“冷庫并非提高存儲價格,它會降低商戶成本,使之更加便捷。過去12萬噸的冷庫需要四五百名工作人員進行交易,建成后的冷庫只需要四五十人就能完成溫控及貨物進出,這會大大減少工作人員數量及其成本。”
社區商業攤點頻現
目前北京市政府大力引導社區商業發展方向,還力爭90%社區實現社區商業便民服務七項基本功能全覆蓋。在人口眾多的北京市,社區商業前景可觀,政府實行一些便民舉措,便于京城百姓消費。新發地也在其中找到了方向,但也面臨困難及挑戰。
張玉璽表示:“京城老百姓每天都離不開柴、米、油、鹽、菜、果等,為此,新發地在北京開設了幾十家便民店,將來我們還要拓展便民彩車、便民店。同時,通過電子網絡銷售平臺和我們的B2B、B2C銷售網絡,擴大我們在北京市區的銷售份額,降低城市一公里消費的物流成本,給京城百姓送更多的實惠。”
對于新發地進軍社區商業方面困難而言,張玉璽認為:“目前,企業深入社區主要是尋找地方困難,北京市一些老社區管理多元化,有歸街道、物業、區、鄉管理的,我們在這方面協調起來會比較難。”
“雖然農副產品是最貼近百姓的,但畢竟價格是便宜的。比如,進店費、租店費,建設這樣一個網點需要一定的成本,一旦它的經營成本過高,也會使菜價、果價等農副產品的價格提升,這也會影響我們入駐社區商業的進程。”張玉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