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麗
摘 要: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樂學、愛學、要學”,使學生的學習具備一種持久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素質教育;訓練思維;培養能力
我國基礎教育正在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注重其“全面性、全員性、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等特征,其中尤其以“能力培養”為重中之重。我們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實現“素質”的轉化。科技的發展在教育,而基礎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礎,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培養學生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之一。
一、引發動機,激發興趣
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是推動學習的內因,素質教育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興趣。同時,結合理想教育,確立學習目標,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因材施教,活躍課堂氣氛,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樂學、愛學、要學”,使學生的學習具備一種持久的內在動力。另外,從生理學上講,學生情緒愉悅,神經興奮,有助于思維、記憶的發展。
二、訓練思維,培養能力
教學時經常訓練學生主動向教師及其他同學提問質疑。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思維,應該從學生質疑開始。質疑是思維形式的一種。它能激發學生認知潛能,激活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訓練學生思維還應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會思維,善于思考。
三、形成規律,養成習慣
學生“要學、會學”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教師必須循序善誘,使其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學習的指導,把預習、聽課、復習、作業方法等教給學生,注重能力,總結規律,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例如,語文課文教學中主題思想、寫作方法的歸納等。
四、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素質教育是全方位的,是多方面的統一。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才是當今教育的特色。教學中應明確認識到:教師講解應側重學法指導;變講解多為學生探究問題多;變“你要學”為“我要學”,變講知識為導智能;變機械練習為形式多樣的活動訓練。
總之,只有高素質的民族、高科技的人才,才是新世紀的需要,民族發展的需要。我們新時期的教師任重道遠,責無旁貸。
(作者單位 新疆沙灣縣大泉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