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老
摘 要:在情感投入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克服學生對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操作過程中的恐懼心理,把好奇心化為學習動力。以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為紐帶,培養具有科學知識和技術運用能力、人格健全發展、人際關系融洽的學生。
關鍵詞:情感投入;鏈接應用;信息技術
藏區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開設較晚,但已經對藏區民族教育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可以開闊眼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有所了解和運用的求知欲的生成。而且,教學活動其實是知識與情感、教師與學生四者互相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促進的過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情感投入,再加上正確的引導方法,必然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促進學生腦細胞興奮,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攀升為對知識形成強烈的追求意識,促進其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一、教師情感投入,啟迪學習興趣
藏區信息技術課堂由于受經濟、信息、環境以及教育理念的影響,起步較晚,再加上藏區生活條件的制約,導致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陌生,對電腦陌生。農牧村學生入學前,對電腦及信息技術的認識幾乎為零。入學后,1~3年級(甘南地區信息技術課程開設為4~6年級)對電腦及信息技術的認識為見過電腦,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演示課件知道電腦的外觀及圖像功能,而對信息技術的了解和運用也是絕對膚淺的,以我校為例:我校為全日制藏區縣城寄宿制小學,98%的學生是來自不同鄉鎮的農牧民子女。入學前,也許只通過電視見過電腦的形狀,而入學后1~3年級只是在課堂上見老師上過課件課,90%的學生連觸摸電腦的機會都沒有,從四年級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學生的第一感覺是新奇,第二感覺是恐懼,思想意識中電腦是貴重物品,操作過程中存在恐懼心理,怕有所損壞。因此,教師要通過情感投入抓住學生的新奇感,克服學生的恐懼感,充分利用新奇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恐懼感轉化成對電腦及信息技術課堂設備的呵護,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中,受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通過積極的情感投入的總體目標能合理調配學生的積極情感,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教師情感投入,架設溝通橋梁
教學中,情感投入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情感投入的核心是關心人,體貼人,對學生付出滿腔的熱情,耐心誘導,在學習中幫助、在操作中體貼、在運用中指導、在思想活動中予以關懷,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教師的愛,從而克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氣氛呆板的不足,把呆板的操作過程化作嚴謹治學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風氣。既保持課堂良好的學習氛圍又不失輕松愉悅。少兒心理學研究表明:師生間的健康情感的雙向交流,會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感受到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學習、工作。教師通過言傳身教,通過發自內心的情感投入,在師生之間搭建起情感橋梁。老師和學生之間每一堂課都保持活潑、愉快、融洽、和諧的氣氛,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及情感投入也會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提升。
三、個體間情感投入在課堂中的協調作用
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的需要、性格、情緒及思維方式的個別差異充分表現在教育過程中,反映了師生間、同學間、家庭中的人際關系的具體表象。因此,信息技術課堂教師的情感投入不僅協調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同時還協調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融洽,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和諧。相關研究表明,影響學生人際關系的主要內在因素是情感。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情感的活動和活躍過程不是一種單向輸出過程,而是師生間、學生之間相互情感流露和情感控制的過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近距離貼心交流,同時適當地控制情緒,動之以情,這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最好的情感回報,這樣就能形成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氣氛,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習活動,縮小學生個體間的知識掌握差距,建立良好的朋友關系,以便于情感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四、集體的情感投入能更好地健全學生人格
健康良好的情感是一個合格學生必備的心理品質。一個具備自由、充分、和諧發展的學生其情感取向是健康健全的。同時,良好的情感流露也會感染其他學生個體,從而形成個體之間的坦率、真誠、不卑不亢的交流,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克服困難的學習態度,從而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設施的愛護,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校園小主人的責任意識,從而把信息技術課堂升華為不僅是培養學生技能的教學活動,而是培養學生健全的情感,完善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及理想信念,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他人,學會體驗快樂,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創造知識財富。
藏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知識的鏈接,更要注重課堂上教師教學情感的投入,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學生間的情感交流,縮小與發達地區學生之間的差距,克服本地區經濟、自然環境給教學和學習帶來的不足。
(作者單位 甘肅省迭部縣藏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