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古代侗族“刺繡雜紋如綬,織花細如錦”;有一首竹枝詞說:“松火夜偕諸女伴,織成侗錦納官輸”,就是描寫侗族姑娘晚上結伴織錦的場景。侗族《遠祖歌》里也有:“魚骨做梭織花錦,骨針用來縫衣裳”的記載。
侗錦是侗族傳統家居、服飾用品,有“素錦”和“彩錦”之分,是侗族女性通過母女或近親代代相傳的純手工織物。用黑白棉線織成的為“素錦”,用黑白線和彩線交織成花工藝編織的為“彩錦”。
編織侗錦要經過軋棉、紡紗、排紗、織錦等10多道復雜的工序,工藝集挑、繡、雕補于一體,形成了工序復雜、做工考究、編織進度緩慢的織造技藝。編織侗錦沒有設計圖紙,圖案的設計和變化全憑織錦者大腦記憶構圖。侗錦圖案多為幾何形、棱形、四方形、圓形、三角形,以鳥、獸、蟲、魚、花、人、樓等為主體,用概括、抽象和夸張的手法構圖,結構精密嚴謹,圖案精美雅致,其內容反映自然化育的遠古神話傳說、圖騰神話故事、山區日常生活場景,以及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侗錦獨具匠心、張揚手工創造之美,在2008年2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為了使瀕臨失傳的侗錦得到保護、傳承和發展,經湖南省通道縣委常委研究決定,由縣文廣新局當時任文化局紀檢組長的歐瑞凡負責開展侗錦產業開發工作,并在同年11月成立了通道侗族自治縣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5年多來,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圍繞“生態立縣,旅游興縣”戰略目標,努力開發侗錦產業,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公司成立之初,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堅持創新意識,鉆研侗錦產品的設計,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設計發展的道路,研發的產品既保持了侗錦的傳統“根基”和“源泉”,又形成了鮮明民族個性的侗錦產品設計風格。
如今,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侗錦生產基地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性保護基地。截止目前,公司先后共研發了桌旗、抱枕、床上用品、披肩、圍巾、壁掛等家居、旅游、服裝、禮品、裝飾品等一系列侗錦產品100多種類,銷往北京、上海、山東、長沙、懷化乃至美國、韓國等市場。由于研發的侗錦產品能順應市場的需求,受到了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為了讓侗錦得到有效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在皇都侗族文化村建立了湖南侗錦博物館,博物館總面積190平方米,館藏實物500多件,博物館展廳展出侗錦參展活動圖片、侗錦實物陳列、侗錦工藝流程工具展示三大部分,各類實物相應成輝,產生了不同凡響的視覺效果。目前,湖南侗錦博物館已成為一個集收藏、研究、保護、傳承、開發、參觀的重要基地,大大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和保護意識,提高侗錦的知名度,也成為通道縣旅游的一大亮點。
歐瑞凡,生長于“女勤于織,戶戶機聲”,一代一代傳承侗錦織造技藝的侗族村寨,她是侗家織女中的佼佼者。從小她就對侗寨里長輩們編織精美的侗錦產生濃厚的興趣,11歲就跟著心靈手巧的奶奶、外婆和媽媽學習侗錦織造技藝,往往一學就是一天一夜,沒有電燈,就用松油、煤油燈照明。功夫不負有心人,18歲時,她已經能熟練地操作侗錦織造技藝的10多個流程,成為村寨里小有名氣的織錦高手。
當侗錦織造技藝面臨失傳的境地時,她以“不能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的手中消失”的高度責任感,特立獨行,扭轉乾坤,為侗錦織造技藝培養了大批傳承人,使即將消失的侗錦織造技藝煥發出勃勃生機。
近年來,在歐瑞凡的帶領下,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先后在全縣舉辦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16期,培訓了3600多織錦愛好者;在通道縣舉辦侗錦織造技藝比賽9次,1500多名織錦婦女參加了比賽活動;參加全國非遺節、非遺博覽會、非遺成就展、家紡博覽會、手工藝品大賽、韓國家紡博覽會、美國環球資源展等國內外進行侗錦織造技藝展示展演38次,在縣內外進行侗錦織造技藝展示展演活動50多次;侗錦藝術團先后參加中國國際文博會、上海世博會等活動演出500多場次,觀看侗錦織造技藝歌舞節目的演出的觀眾達10多萬人次。
歐瑞凡一心撲在侗錦織造技藝工作上,通過她的努力,使瀕臨失傳的侗錦織造技藝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同時,也為300多名大批農村婦女提供了足不出戶的就業致富門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鄉織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