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
“第六產業”是日本當下正著力推進的新型農業。以往,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僅僅局限于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第六產業”則融合了第二產業的食品加工業、肥料生產等制造業,以及作為第三產業的農產品流通、銷售、信息服務等,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的一體化。將三者相加,1+2+3=6,這便是“第六產業”,其核心就在于“一體化”和“融合”。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一體化,使得在產地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成為現實,使得農業從業者與不同產業、不同領域,如食品加工業、旅游業、高科技產業開展合作成為現實。日本計劃到2015年在500處產地推廣生產加工銷售服務戰略,實現產地增收5%以上。
針對日本農業此前面臨的發展窘境,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農業專家今村奈良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首先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指出可以通過3個產業的相互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改變農業發展前景。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統計,2005年日本食品業生產總值為81.7萬億日元,其中,農水產等初級生產部門占比最低,僅占13.5%,而食品加工部門占28.1%,流通部門占38.5%,餐飲業占19.8%。農水產占比從1960年的40%一直下降到1990年的20%左右,直至現在的13%,而加工、流通、餐飲業比重不斷提高。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發展,日本國民消費日益多樣化,食品加工、餐飲服務業發展迅速,其附加價值也更高,而農產品生產本身的價值占比不斷降低。這成為日本傳統農業日益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農業為主體,讓第二、第三產業附著其上,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成為綜合產業。綜合了農業、飲食、地域資源等多要素的“第六產業”的誕生,讓人們發現了創意農業的可能性,擁有絢麗包裝和豐富內涵的新農業一改以往衰落的形象。
“第六產業”通過激發農業活力,增強了地方經濟發展動力。而新產品的開發、設計、試驗、促銷等,需要各領域專門人才,需要流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新品種需要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因此,日本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資金、人才開始進入到日趨活躍的“第六產業”。
日本創意農業以“多功能致富型”為特征,大力開發農業的生態、體驗、休閑等功能。日本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是創意農業的先行者。該縣因地制宜,把自己一些特有的東西(可以是某種農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文化或一首歌謠)打造成為日本全國乃至世界名牌產品。
日本創意農業發展重點是設施農業、加工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多樣化農業,屬于綜合功能的創意農業,重點開發農業的綠色、環保、體驗、休閑和示范功能,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鑲嵌式多功能的“綠島農業”為兩大特征。日本的創意農業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內,即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種生產為主,主要為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和滿足綠化環境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