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昭
豬肉價格還未完全走出接連跳水的跌勢,陜西省一些市縣又傳來消息——芹菜、萵筍、甘藍等蔬菜價格持續走低,有的甚至跌到幾分錢一斤。今年“五一”期間,筆者朋友圈一條名為“幫幫菜農”信息轉發較火:稱陜西省三原縣魯橋鎮惜字村及周邊村的萵筍、蓮花白大豐收,兩種菜批發不到一毛錢,但卻無人問津,嚴重滯銷。與此同時,又有媒體報道周至芹菜滯銷。
伴隨豐產而來的不是豐收,而是“賣難”,這讓處于農產品產業鏈條最底端的“靠天吃飯”的菜農們憂愁焦心。
現狀
暴漲暴跌誘導種植養殖規模大起大落
部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隨之而來的結果是,誘導種植面積或養殖規模大起大落,農民種植或養殖積極性大起大落,有利可圖一哄而上,無利可圖一哄而散,使農業生產陷入惡性循環,導致生產計劃難以統籌安排。近幾年陜西省部分農產品生產價格運行就呈現振幅過大軌跡。如白菜、卷心菜、芹菜、萵筍、菜花等品種,價格向好時每公斤超過2元,不好時每公斤幾分錢還無人問津。在暴漲暴跌間輪回的部分農產品不僅令農戶遭受較大經濟損失,嚴重挫傷生產積極性,同時也給社會資源造成極大浪費。
那么,部分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的原因何在?如何切實避免菜肉價跌傷農,價高傷民?
多重因素攪局
導致部分農產品價格冰火兩重天
市場供求失衡是部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根本原因。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一項調研顯示,近幾年,因農業生產者信息不靈,缺乏引導,在漲價預期下盲目跟風擴種增養,生產趨同,導致農產品集中上市,供給遠大于需求,出現價格暴跌,賤賣傷農的現象屢屢發生。如2005年陜西市場芹菜價格很好,次年菜農大量種植,導致芹菜集中上市,菜農賣菜根本不賺錢,西安市閻良區菜農不得已開著旋耕機將芹菜毀掉。之后幾年,大蒜、生姜、黃姜、白菜、卷心菜等農產品價格運行都步過芹菜的后塵。
極端災害事件發生是暴漲暴跌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率明顯上升,干旱、洪澇、風災、雹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致使農作物大面積歉收。其中,因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每年達7億畝左右,成災面積達4億畝左右,絕收面積達1億畝左右。2013年以來,我國部分地區遭遇嚴重春旱和持續低溫寒潮天氣,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產量受到沖擊,對部分農產品價格具有正向推動作用。畜牧養殖中,每當發生一次疫情病情,就對畜牧生產造成一次沉重打擊。2013年二季度初在我國個別省份發生的禽流感疫情,負面影響波及全國,給家禽養殖整個行業造成沉重打擊。這些極端災害事件使農業生產風險進一步增加,部分農產品供給數量的突變情況也在增加,成為部分農產品價格頻繁大幅波動的重要原因。
信息化建設滯后也是價格暴漲暴跌的重要因素之一。時下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信息至少存在兩個不對稱,即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直到現在,我國還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權威的農產品信息發布平臺,各部門之間有關農產品的信息沒有聯網,比較零碎,不利于了解、溝通和決策。也沒有建成一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信息監測調查網絡,涉及到的部門各自布點,信息調查監測周期各異,得出的數據必然不同,影響了數據的權威性和科學性,生產經營者難以及時、正確把握農產品供求準確動態,消費者難以做出合理的消費抉擇。
商業投機者介入是導致部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人為因素。近幾年因資本惡意炒作,導致了生姜、大蒜、綠豆、辣椒等農產品價格嚴重脫離實際供求關系,身價暴漲暴跌。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一批新型投機者,這部分投機者發現一些農產品價格高而有利可圖時,就通過各種方式籌措資金,短期大量進入,在農村大規模承包土地,或者建設養殖場,種植(或養殖)這些農產品。這類投機者的介入,放大了需求信號,加劇了供求矛盾,為這些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埋下禍根。
個別地方政府不切合實際地規劃和發展沖動也應對部分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承擔責任。據調查,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制訂規劃,著力打造本地主導產業,比如大力興建“馬鈴薯之鄉”、“大蒜之都”、“百萬頭生豬養殖大縣”、“萬頭奶牛養殖基地”等,這種做法從區域特色優勢和專業化分工的視角看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些地方政府并不十分清楚全國市場情況,制訂產業發展規劃不科學,人為誘導農民大量種植或養殖某種農產品,結果事與愿違,造成產量劇增,價格暴跌,損失慘重。
此外,國際市場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傳導影響也是部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誘因之一。
積極應對
依靠市場規律削峰填谷破解暴漲暴跌
農產品市場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部分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對人民生活、農業生產、經濟運行、社會穩定均會造成負面影響。陜西調查總隊分析認為,破解農產品暴漲暴跌的難題應從多個方面下手。
防止部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根本之舉還是要從合理安排生產流通角度切入,謀劃生產,平衡供給,穩定市場。一方面著力發展訂單農業,拉近農產品生產與市場的距離,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難題,讓農民切身感受到“手中有訂單,種養心不慌”。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經紀人隊伍,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同時,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實踐表明,入社農戶可以有效規避因農產品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導致的風險。目前陜西省入社農戶約占12%,提升空間還很大;壯大農產品收儲、加工、流通領域的龍頭企業,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格局,帶動農業生產企業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及時發布區域性農產品供求及價格走勢信息,增強農民的議價能力和市場風險承受能力。
為防止農產品價格出現大起大落,我國在國家和省級層面上,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糧、油、肉、棉等重要農產品儲備基地,蔬菜等生鮮農產品的儲備制度建立也已進入政府視野,但剛剛起步,應在市縣兩級層面,著力建立、完善一些主要蔬菜等生鮮農產品儲備基地。對重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同時發揮“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整合資源,建立全國統一的重要農產品信息網絡,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供求信息以及前瞻性分析,防止惡意炒作,消化跟風泡沫,扼制價格的暴漲暴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