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經129度43分,日本最西端車站”,來到日本九州島西北部港口城市佐世保車站的檢票口處,可以看到一人高的木牌上寫著這樣一句話。這里是日本最西部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地方。120年前從這個港口出發的日本艦隊,于1894年7月25日在韓國牙山灣豐島附近海域突襲了清朝戰艦。這就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毫不反省過去到處炫昔日輝煌
中日甲午戰爭是成功實現近代化的日本發動的第一次對外侵略戰爭。此后日本又陸續投身于日俄戰爭、吞并朝鮮、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可以說,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在佐世保打響的。
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在駐扎在佐世保。從車站沿著濱海路步行20多分鐘后再望向港口,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自衛隊軍艦停靠在港口。美國海軍基地就位于自衛隊基地旁的港口。基地內有大型軍艦。可以說,這里仍然是戰略要塞。
旅游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指著地圖說:“在山上可以將自衛隊和美軍軍港盡收眼底。”登上高364米的弓張岳展望臺向下望去,可以看到港口被小山包圍。戰艦可以通過狹窄的海峽出去,但外面的船要想進入這里并非易事。
日本在甲午戰爭爆發5年前將海軍司令部(鎮守府)設在這個天賜的好地方,在這里籌劃戰爭。
免費開放的市內“海上自衛隊史料館”的展品都是對過去榮耀的回憶。看不到日本對侵略戰爭的任何反省之意。資料中寫著“1882年根據軍艦整頓計劃案制定了8年內投入2400萬日元建造32艘軍艦的計劃”、“1889年頒布憲法時準備對清朝發動戰爭”、“(甲午戰爭中)清朝北洋艦隊實力不夠,戰爭以發展為近代國家海軍的日本海軍完勝告終”。對于日本的“侵略”行為,數據中記錄的不是“進軍”,而是“擴張”。
廣島大本營曾是“戰爭首都”
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可謂是舉全國之力。戰爭爆發后,日本在廣島設立了戰爭指揮總部“大本營”。1894年9月15日至戰爭結束的翌年4月27日,日本明治天皇一直在廣島大本營指揮戰爭。日本還在這里召開了帝國議會。縱觀日本近現代史,只有這段時期在東京以外的地方召開帝國議會。因此,可以說在甲午戰爭期間廣島曾是臨時戰爭首都。
大本營位于廣島城天守閣前。大本營建筑物在美軍1945年8月發動原子彈襲擊時被炸毀。現在只剩下地基和樓梯等遺跡。來這里野游的女初中生們驚訝地說:“這里是大本營?不知道。”
為了方便打仗,日本還將鐵路鋪到廣島南部宇品港。他們從這里輸送兵力和戰爭物資。這里現在改建成公園。在用部分被遺留的鐵路制作的造型物前,不知道誰放了一束花。
日本還在廣島東部乘火車需要40分鐘的吳港設立了海軍鎮守府。設立時間和佐世保一樣是1889年。吳港車站前的大和博物館的資料中寫道:“佐世保是進軍大陸的前方基地,而位于內海的吳港鎮守府則是建造艦艇和制造大炮、地雷的兵工廠。” 資料還介紹稱,甲午戰爭時期在這里維修艦艇。日本引以為傲的巨型戰艦“大和戰艦”就是在這里建造的,吳港的城市標語也是“大和號的故鄉”。
佐世保南側港口城市長崎地區也建造了戰艦。三菱造船廠史料館中展出了這里建造的戰艦照片、當時的軍艦發動機等。日本正在推進于2015年以“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之名為這些戰爭設施申遺。
設在下關的伊藤博文銅像
1895年4月17日簽訂《下關條約》后,甲午戰爭宣告結束。這是一場日本單方面獲勝的戰爭。臺灣淪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清朝支付了2.3億兩白銀作為戰爭賠款,金額相當于當時清朝國家預算的3倍、日本年財政收入的8倍。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中國成為全球列強的半殖民地。
清朝北洋艦隊的總指揮李鴻章為了簽署條約親自來到下關,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相對而坐。對話地點是河豚料理店“春帆樓”,這個名字是伊藤博文取的,意為“在春季的大海上揚帆起航”。“春帆樓”現在依然在營業,還被指定為“國家歷史遺跡”。春帆樓旁邊的日清講和紀念館內重現了清朝和日本代表當時所坐的位置。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的銅像在建筑旁并排而立。(摘自《朝鮮日報》中文網)(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