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10日下午4時,我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131名游客準時登上“探險號”驅冰船向南極進發。我們的探險隊員人才濟濟,包括海洋生物學家、自然學家、攝影師、野營領隊、獨木劃艇領隊、隨隊醫生等等,而隊長本人是海洋生物學家。
從南美大陸到南極,德雷克海峽是必經之路,開始和最后兩天都是在海峽上行駛。德雷克海峽寬800米,因此這一帶海洋生物豐富,也以風勢強勁、海浪巨大而著稱。
在德雷克海峽上航行的兩天,雖然大海一望無際,并不等于說我們的船是孤獨的,先是有海豚在船旁嬉戲,然后又是海燕和信天翁追逐著我們,在甲板旁歡快地飛翔。
企鵝迎賓 愛黏人
第四天我們在Cuverville島上岸,這是南極行的第一站。
探險隊先遣隊員率先登島,選好登陸點,插好小旗圈出活動范圍,小旗桿以外的地方不準我們逾越。
上島后最先迎接我們的是成群結隊的巴布亞企鵝。成年企鵝對我們這些異類懷著警惕和謹慎,但是小企鵝們好奇地慢慢接近我們,熟悉了以后,會拉拉我們的背包帶相機帶,啄一啄我們的手指。有一只還帶著絨毛的小企鵝甚至趴在一名游客的腿上睡著了。
我們事先被警告過不得干擾動物習性,也不得觸摸。于是這位幸運而又可憐的游客只好乖乖地坐在雪地上,等小企鵝睡足了,自己晃晃悠悠走開,她才站起來。
告別企鵝,坐登陸艇巡游,座頭鯨和小須鯨在我們周圍游來游去。
跨南極圈 超興奮
第五天是個特殊而值得紀念的日子。早上9時45分,全體游客聚集在交誼廳,每人一杯香檳,倒數計時等待探險號跨越南極圈。隨著最后一秒數完,船員游客共同舉杯慶賀進入南極圈。
下午,在船長和船員的共同努力下,在南極圈內的水晶海峽里找到一個從未有游客登陸過的小島Mist Rock,我們在這里登陸。游客分兩批,一組先上島,另一組坐登陸艇巡游海域,看海獅、海豹和冰山,然后兩組交換。
島上棲息了一群阿黛利企鵝,白眼圈在它們的黑頭黑臉上格外分明,這是南極一帶體型最小的品種。除了阿黛利以外,還懶洋洋地睡著無數頭海狗,棲息著大量的海鳥。
在船上的第六天,上午我們參觀了烏克蘭科學考察站,科考站位于阿根廷屬Vernasky島上,因為發現臭氧層破洞而出名,并以此作為他們的主要研究課題。在科考站內,大家紛紛在護照上蓋了紀念章,有的人還買了明信片寄給親朋好友。隨后我們坐登陸艇去附近的小島上參觀Wordie House博物館,這是一個棄用的上世紀50年代留下的英國科考站,曾經以研究氣象為主。
浮冰穿行 極地跳水
這天探險號將再次通過拉美爾河道,此地被人戲稱為柯達谷,因為在膠片時代,其無與倫比的美謀殺了無數柯達膠片。河道上雖然布滿浮冰,船長還是決定從此通過,如果繞道外海,會延長航海時間減少登陸的時間。探險號小心翼翼地在浮冰中穿行,左側是島嶼,右側為南極半島。
兩岸險峻的冰山、冰川美不勝收,一群群企鵝在水里暢游,集體躍出水面的姿勢歡快敏捷。不時還能看到座頭鯨和小須鯨噴出的水柱和它們入水時的優美線條,海豹們懶散地睡在浮冰上。
下午探險號開到欺騙島火山口另一側的捕鯨船灣。大部分人登岸后散在各處拍海狗,而我加入了極地跳水的人群里。
我們一個個哆哆嗦嗦脫得只剩泳衣,然后依次跳著叫著沖進海里,出水以后各種各樣的鬼哭狼嚎伴著圍觀人群的喝彩聲,一路瑟瑟發抖地跑回來,探險隊員站在岸邊,等下海的人一上岸,馬上遞過來一條浴巾,可是大家冷得顧不上擦干,渾身濕淋淋的就穿上了衣服。
上了船,大家連船艙都來不及回,就一頭鉆進桑拿室,那里已經人滿為患了。(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