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IS目標是建國
ISIS并非一般“恐怖組織”。事實上,ISIS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獲取所在國家的權力,而是要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遜尼派“哈里發”國(caliphate),并消滅什葉派。
上世紀90年代末,拉登的副手、后來的基地組織三號人物扎卡維從約旦來到阿富汗,創立一個名叫JTJ的組織,用于訓練推翻約旦政府的伊斯蘭武裝分子,這便是ISIS的起源。后來這個組織涉嫌策劃2000年發生在約旦的“千禧年爆炸陰謀”,以及2002年在約旦對美國外交官勞倫斯·弗利的暗殺行動。
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JTJ遷往伊拉克。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扶植伊拉克的什葉派,扎卡維利用遜尼派對美軍的不滿趁機吸收了大量武裝力量,并制造多起自殺式襲擊。2004年,該組織第一次將被扣人質(美國人尼克·伯格)斬首的錄像放在網上播出。同年,扎卡維宣布效忠拉登,組織改名后被外界稱為“伊拉克基地組織”(AQI),扎卡維成為基地組織第三號人物。根據2006年美國政府的報告,AQI當時的大部分行動并不在伊拉克境內,而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邊境。這也為之后進入敘利亞埋下伏筆。
2006年6月,扎卡維被美軍空襲炸死。同年10月,該組織與其他四個叛亂組織聯合宣布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拉克伊斯蘭國”(ISI)。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ISI開始派駐一些敘利亞和伊拉克籍成員前往敘利亞并控制了邊境很多關卡。之后,ISI主力進入敘利亞。一2013年4月,ISI正式改名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或稱為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宣誓效忠基地組織。
領導人巴格達迪稱帝
2014年2月,因不滿其極端宗教滅絕行為,基地組織宣稱ISIS不再是其分支機構。今年6月,ISIS稱已經將名稱中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去掉,改名為“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簡稱IS),并將領導人巴格達迪尊為“哈里發”,即皇帝。
最讓西方國家擔心的不是ISIS對異教徒的大屠殺,而是其有大量成員持有英美護照。大約已經有500名英國人參與到這個組織中;美國政府則估計至少100名美國人在與遜尼派極端分子并肩作戰。有美國議員警告這些持美英或其他西方國家護照的極端分子將很容易回到西方社會,對社會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也有議員表示,持有西方國家護照的武裝分子實際數目應該遠遠多于現在估計的兩千人。
7月,就有一名澳大利亞人加入ISIS,并讓其子提起被砍下的頭顱拍照上傳,引起輿論嘩然;而向美國記者弗利揮起屠刀的劊子手則被廣泛認為是一名叫Bary的英國說唱歌手。
最有錢的極端組織
滿世界招兵買馬的ISIS現在并不需要擔心龐大的人員開支。據專門研究恐怖組織資金來源的網站“Money Jihad”稱,ISIS以20億美元之巨的總資產,排名為最有錢的極端組織,遠超“前輩”塔利班及前“上級”基地組織,甚至富過例如湯加、基里巴斯等小國。
在ISIS擁有的資產中,近1/5來自銀行搶劫——在6月份占領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之后,就在該市中央銀行搶去5億美元;還有一半以上來自賤賣石油。ISIS在6月份攻占伊拉克北部,橫掃四座小型油田。而在此之前,ISIS已經控制了敘利亞境內近六成的石油產量。
有分析表示,ISIS的資金來源除了從控制地區以征稅的形式收取“保護費”外,還有一些是海外的個人捐贈,其中不乏來自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爾等國家的捐贈。但卡塔爾在8月23日堅決否認了這一說法,稱該國不會以任何方式支持極端組織。
利用兩派爭斗乘勢而起
伊斯蘭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斗爭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伊拉克的問題仍然是教派權力分配的問題。遜尼派的薩達姆執政期間,遜尼派“養尊處優”,薩達姆倒臺后,什葉派因人口優勢和美國支持,迅速獲得政治權力,引發遜尼派的強烈不滿。ISIS的崛起正是利用了這種不滿,使得他們能夠火速攻占遜尼派聚集的伊拉克北部地區。
但ISIS也會強迫治下的遜尼派民眾接受他們的極端思想,這對遜尼派人同樣是個矛盾的局面:如果什葉派打敗ISIS重新掌權,可能會回來報復遜尼派;如果拒絕ISIS的極端思想,后果更嚴重。
然而對于百萬伊拉克人來說,教義紛爭不過是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度千年歷史的一再重演。伊拉克人的未來仍然無解。
(摘自《亞洲周刊》)(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