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南車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宋喜秀
云南省特種設備安全檢測研究院 姚 建
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專用汽車公司 李 志
我國早期有關底閥的標準依據不是十分清晰,客觀上存在著有“閥”不驗、無“閥”不究的混亂現象。本文介紹了底閥的標準發展歷程,底閥的結構、原理和作用,分析了在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及車主心中必須同時裝上“底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幾年,危化品運輸車大小事故頻發,堪稱是我國交通道路上高速流竄的“恐怖分子”。在中國危險化學品(以下簡稱危化品)運輸史上,有兩起駭人聽聞的安全事故記錄在案:一個是2012年發生的“8?26”包茂高速造成36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另一個是2014年的“3?1”晉濟高速山西晉城段巖后隧道的特大交通事故。“3?1”事故再次付出了40人死亡,42輛車燒毀,經濟損失近億元的慘重代價。
根據矛盾普遍性規律,我們完全可以從安全意識、駕駛技術、車輛防護、運輸管理、質量監督、交通規則等方面探尋事故發生的各種原因。盡管事故責任認定已有專門機構按章辦理,但是車輛均未裝置底閥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安全預防技術硬件措施的角度來分析,兩起事故的產生實屬不受重視的底閥給人類敲響的警鐘。
底閥的全稱是內置式安全止流底閥(如圖1),又名緊急截斷閥、緊急切斷閥,俗稱海底閥、罐底閥,習慣上簡稱“底閥(Foot Valve或Bottom Valve)”。因為危化品涉及到化工、汽車、勞動安全等多個部門,部門間很容易條塊分割而相互“失聯”,所以早期有關危化品運輸罐式車底閥的標準依據,不是十分清晰,客觀上存在著有“閥”不驗、無“閥”不究的混亂現象。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罐式汽車系列標準尚屬空白,處于無標準可循的局面。1981年原國家勞動總局頒發的《液化石油氣汽車槽車安全管理規定》第33條規定:槽車在罐體的液相管和氣相管等主要接管口處均必須裝設一套內置式緊急切斷裝置,以便在管道發生大量泄漏時進行緊急止漏。1994年頒布,1995年實施的《液化氣體罐車安全監察規程》重新強調了內置式緊急切斷裝置要求。以上兩項法規的適應范圍和標準歸口都局限在“壓力容器”專業的范疇。對常壓罐體而言,1987年頒布的GB 7258—1987《機動車安全運行技術條件》和ZB/T 50001—1987《專用汽車定性試驗規程》以及后來的汽車行業標準QC/T 587—1999《罐式汽車產品質量檢驗評定方法》,都與底閥的安裝要求失之交臂。
進入21世紀后,罐式汽車車型、品種、產量的快速發展,為罐車技術規范的逐步完善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國家壓力容器標準化委員會移動式壓力容器分技術委員會成立后,罐車的標準編制走上了系統推進的軌道:GB 18564—2001《汽車運輸液體危險貨物常壓容器(罐體)通用技術條件》、GB/T 19905—2005《液化氧化罐車》、GB 18564.1—2006《道路運輸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輛 第1部分:金屬常壓罐體技術要求》、HG/T 3912—2006《內置式安全止流底閥技術條件》、JB/T 4782—2007《液體危險貨物罐式集裝箱》、JB/T4783—2007《低溫氣體罐車》、GB 18564.2—2008《道路運輸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輛第2部分:非金屬常壓罐體技術要求》相繼出臺。
在GB 18564.1—2006標準中再次明確規定:道路運輸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罐體底部裝卸口應設置緊急切斷閥。安裝在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輛金屬常壓罐體底部的裝卸接口(如圖2)的緊急切斷閥,既是危化品介質排出和吸入罐體的控制閥,又是危化品運輸常壓罐式車罐體必不可少的安全附件。
2012年“8?26”包茂高速的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后,相關部門對危險化學品運輸常壓罐車上重要安全附件的緊急切斷裝置專門制定標準,從制訂到批準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即QC/T 932-2012《道路運輸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輛緊急切斷閥》行業標準獲批。
產品標準體系建設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管理水平和一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先進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的實施,是產品性能升級換代的重要特征。
底閥主要由殼體、密封機構、控制機構、罐體連接法蘭和出口法蘭等五部分組成(如圖3),控制機構由閥桿、閥座及驅動裝置組成。安裝時密封機構裝入罐體內部,并通過罐體連接法蘭與罐體底板連接;密封機構利用不銹鋼彈簧彈力進行軸向自動密封使底閥處于常閉狀態;通過控制機構進行開啟、關閉操作。
在底部灌裝條件下,底閥有壓力平衡式和非壓力平衡式兩種結構形式:壓力平衡式底閥能阻止介質流進罐體獨立倉,進行底部裝載時需要先將底閥開啟;非壓力平衡式底閥允許介質通過自身充裝壓力流入罐體獨立倉。因為閥內壓力較小,進行加油或泄油操作時具有流量大、時間短的特點。
底閥的啟閉控制機構一般有氣動、液壓、機械等多種驅動方式(如表1)。氣動控制(如圖4)的氣源來自于汽車儲氣筒,是比較常見的控制方式。一般采用單作用汽缸結構(非壓力平衡式),開啟底閥時,壓縮空氣進入活塞的下腔,驅動活塞、活塞桿、閥座向上頂出,克服彈簧和罐內介質的壓力,使閥座與閥體之間形成一定的開口,打開底閥閥門,使介質通過底閥進入罐體;灌裝工作完畢,關閉氣源,氣壓消失,閥座彈簧復位,底閥閥門自動關閉。

表1 底閥類型與代號
當無氣源或其他原因無法打開時,可拆開氣缸活塞螺桿進行手動開啟。圖5和圖6分別為安裝完畢的氣動控制底閥和機械控制底閥。
底閥殼體根部設置有緊急切斷槽,閥體能夠有效吸收車輛受撞擊破壞管道所傳遞的能量,從切斷槽處斷裂使罐體與管道分離,從而保證密封機構完好,避免物料泄漏,提高運輸罐車的安全性(如圖7)。底閥還裝置有易熔元件,在工作過程中當環境溫度由于火災等原因升高至規定的范圍,則會自動關閉。
底閥在開啟驅動力喪失或斷開時能夠自動關閉,且關閉時間不大于10 s。從底閥的結構特點和工作原理可以看出,在罐車出現意外情況時,底閥能夠有效保護操作人員、設備及周圍環境的安全,符合不傷害自身、不傷害對方的主動安全技術要求和保護自身不受傷害、保護對方不被傷害的被動安全原則,是實現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安全可靠運行“四不傷害”的技術裝備底線。
在前述兩起特大交通追尾事故中,裝載工業類甲醇的罐體底部裝卸口均未設置底閥。如果裝配有合格的底閥,即使罐體后部閥門遭受碰壞,底閥通過吸收車輛遭受撞擊破壞所傳遞的能量便能使切斷槽斷裂,底閥仍然會處于關閉狀態,也就不會導致甲醇液體滲漏引發火災的特大事故。
歐洲的危險品運輸車輛均安裝有底閥和防爆蓋。在2012年德國卡塞爾罐車展上,奔馳展覽館展示出的一輛1974年生產的油罐車(如圖8),就已經配置了底閥(如圖9)。
QC/T 932—2012《道路運輸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輛緊急切斷閥》汽車行業標準的建立,顯示了相關部門對底閥安全保障作用的高度重視,也開啟了底閥生產、安裝、檢測和應用有章可循的全新時代。
國內早期使用的底閥,一般是各個罐式車生產廠自制的手工啟閉式簡易閥(如圖10)。開啟時無液壓氣壓機械傳動助力,關閉時無回位彈簧儲力發力,全靠轉動罐體頂部手動把手來帶動閥座上的絲桿正反向轉動,實現啟閉罐內底部閥的功能,而且還需要操作者爬上爬下,極為不便,也不具備緊急切斷和遠程控制的功能。
GB 18564.1—2006、GB 18564.1—2008、JB/T 4782—2007等標準對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裝設的緊急切斷裝置的設計、制造和試驗提出了明確的技術要求,內容包括技術參數、基本構成、材料、設置部位、結構安全、密封試驗、性能試驗、檢驗規則、產品標志等,是底閥生產企業從事底閥開發和生產的主要依據。
對于在用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加裝緊急切斷裝置,汽車生產企業應當針對不同的車型制定合理的設計工藝方案以滿足產品安全性能的要求,加裝前應當做好罐體介質的置換和清理工作,防止火災事故發生,加裝完畢后應向車主出具緊急切斷裝置加裝質量合格證書。
GB 18564.1—2006標準規定,當罐體設計代碼第三部分為B時,裝卸口的第一道閥門應為緊急切斷裝置且符合有關的規定。也就是說,運輸介質為液體石油產品和其他符合GB 6944標準中第三類危險液體(包括在50℃時蒸汽壓力不大于110 kPa的石油)的罐車上均須安裝底閥。
如表1所示,安裝底閥有法蘭連接與快裝接頭兩種方式,十分方便快捷。車輛使用單位應委托符合條件的生產企業加裝緊急切斷裝置,有的車輛生產企業當時沒有嚴格按照GB 18564.1—2006標準的要求裝設底閥,此次安委辦明電〔2014〕4號文件要求,對于2006年11月1日(GB 18564.1-2006標準的執行日期)后未裝設緊急切斷裝置的危險化學品運輸常壓罐車罐體,要求在2014年12月31日前加裝緊急切斷裝置。
從2013年6月1日起,對申報的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輛新產品裝配的緊急切斷閥按QC/T 932-2012標準實施檢驗,即把緊急切斷閥列入公告檢驗項目。漢陽專用車研究所是目前國內檢測機構中唯一承擔緊急切斷閥各項檢驗測試的檢測機構。
底閥的生產企業應嚴格按照QC/T 932—2012標準,經耐壓試驗和氣密性試驗合格后出具產品合格證和性能試驗報告,并在產品上標明產品標識作為追溯識別的依據。受介質直接作用的緊急切斷裝置部件,其耐壓試驗壓力應不低于罐體的耐壓試驗壓力,保壓時間應不少于10 min,氣密性試驗壓力取罐體的設計壓力。
質量監督檢驗部門依法履行對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出廠質量的監督檢驗,并出具相關證書;對于在用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加裝緊急切斷裝置的安全質量有權逐臺進行檢查,重點核查生產企業的資質、閥門加裝質量的合格證書、緊急切斷裝置的實物外觀質量及密封性能試驗結果。
綜上所述,底閥作為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的重要安全附件,其作用明顯,意義重大,標準齊備,規范完善;底閥、安全閥、液位計、油氣回收閥、人孔閥蓋等附件已經成為罐車行業的標配(如圖11)。然而硬件建設能否如愿以償,還要依賴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的使用意愿和重視程度等。
有關底閥設計生產、配置安裝、檢測監督標準的建立和完善,為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安全運行提供了技術條件和政策保障,全面實施這些法規,任重而道遠。特別是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車主應果斷克服思維定式造成的一些錯誤心理,為預防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安全事故撐起保護傘。
有的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車主不愿安裝底閥,是僥幸心理在作怪:常溫常壓,裝閥干啥?何須擔心。殊不知,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接近2.8億人,如此龐大的保有量,“追尾”的概率該有多大?多一份保障,就多一分安全,道理也很樸實。
有的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車主及生產廠逃避安裝底閥,是成本觀念在作祟:常壓罐車有時運輸危化品,有時運輸不涉及“危”和“化”的日用品,加裝一個利用率十分有限的底閥,勞民傷財不劃算。此話貌似有著一定的理由,但從我國1981年頒發《液化石油氣汽車槽車安全管理規定》的標準歷程與德國奔馳1974年產的油罐車配置相比,我們的安全技術措施至少落后了40年。
有的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車主不愿安裝底閥,是經驗主義在作美:車是名牌車,司機是老司機,什么危化品都拉過,什么驚險路都走過,過去沒裝底閥,照樣是天下之大任我行。這種經驗主義很有代表性,是在用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加裝緊急切斷裝置的最大思想障礙。
裝備保工藝,工藝保質量,質量保安全。底閥配置無保障,安全運輸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本身就潛藏著危化品的存儲安全隱患,若還涉及到道路交通安全問題,其安全威脅,防不勝防。一旦兩險并發,后果不堪設想。只有在危化品運輸常壓罐車及車主心中同時裝上“底閥”,我們的危化品運輸車才能夠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