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暢
以“報復”之名
王暢
婚外情這一題材在文學史上并不鮮見,其中不乏傳世的經典之作,如《紅與黑》、《安娜·卡列尼娜》、《紅字》等。在這些作品中,婚外關系并未過多地遭到作者的貶斥,與此相反,主人公們甚至因為對自由與愛情的勇敢追求而獲得了同情和褒揚。作家們并非有意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而更在于揭示作品中人物的自由意志與外部世界之間劇烈沖突時所產生的倫理困境。
對《報復》的作者而言,上述似乎都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他對中年生活的理解遠深于其對人性的考察。
故事以“報復”為題,從心理學上講,報復指的是以攻擊的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不愉快的人發泄怨恨、不滿。發泄的目的往往是使對方同樣抑或加倍地感受到痛苦和不快。小說中,肖妮想要“報復”的是自己的丈夫,他背著她在外面搞女人。“報復”的方式則是同樣在外面與人發生關系。對彭程而言,他并沒有需要報復的對象。小說并沒有呈現肖妮在實施“報復”時的怨恨或不滿,也沒有指出肖妮的丈夫有何不快的反應。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報復”不被外人知曉,僅僅是彭程他們發泄性欲的一種借口,是他們在乏味的中年生活中對新的體驗的一種追尋。
故事的女主人公肖妮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包法利夫人》中的愛瑪。兩人的丈夫,一個平庸無能、毫無情趣和缺乏浪漫,另一個不正經,在外面搞女人。表面上看,家庭的不美滿是她們追求新戀情的誘因,但事實上,在她們的性格中早就埋下了不安的種子。愛瑪接受的修道院的教育讓她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她耽于幻想,生活講究、奢侈,不愿做家務和照料丈夫和孩子。而肖妮“不僅長得好看,而且家庭出身好”,她不愿到生產隊干農活掙工分,也不肯聽從彭程的建議學個裁縫手藝,“自從初中畢業回到家里,除了幫母親干干家務,什么事也沒有”。兩人對生活的希望都是寄托在他人身上的,而當平庸甚至失敗的家庭生活不能滿足她們的內心欲望時,她們便向外尋求刺激。如此看來,肖妮的偷情行為,僅僅是對自己幾十年不安的生活的一個注腳。
彭程對生活并沒有過高的追求,在鄉鎮工作了25年后被安排到縣文聯工作,對此他心滿意足。搬到縣城后,上午看報,下午滿縣城轉悠,生活上也沒什么需要。彭程的生活勾勒出了中國不少公務員的人生軌跡,習慣并接受單調而貧乏的生活。肖妮的出現,讓彭程靜如水的生活出現了漣漪,“彭程覺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子又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但同時,這種并不合法也不合理的生活,讓他“又覺得特別空虛,就像一個溺水的人,雙手不停地在水里撲騰,一直想抓住什么,結果什么也沒有抓住……”作者在此安排的這場邂逅,似乎是有意對平庸而無新意的中年生活的挑逗,或者說,給毫無變化和突破點的處境以一種意外而可笑的解決方式。
肖妮和彭程,擁有截然不同性格和家庭的雙方,卻選擇了同一種方式讓現有的生活呈現新機。他們的婚外關系,與其說是對肖妮丈夫的一種報復,更不如說是人的欲望對于生活(不管幸與不幸)的一種挑撥,而這才是真正的報復!
(作者系南京大學文學院本科生)
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