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7月13日,日本組裝了4年多的ATD-X“心神”原型機正式下線,日本新聞網獨家播送了“日本國產戰斗機”特別節目,這種“看起來很先進以至于要對‘機密結構特地打碼”的戰機性能如何,恐怕要從“心神”戰機的研究歷程說起。
2000年后,中國大批新銳戰機迅速服役,令此前依靠200架F-15J和更加新銳的F-2戰機穩居東亞第一空軍寶座的日本空中自衛隊坐立不安。自衛隊下一代主力戰斗機的更新計劃也提上日程。對于一貫“不管多貴,只要最好”的自衛隊來說,購買當時正在量產的美制F-22“猛禽”無疑是最佳選擇,無奈美國國會以事關國家機密為由嚴禁該機出口。不死心的日本于是開始放風稱自己要研制名為“心神”的隱身第五代戰斗機,希望以此促成美國對日出口F-22。
由于日本既缺少研發先進戰斗機的經驗,又沒有戰機隱形技術的相關儲備,加上預算不足,這種戰機的研制并不順利。雖然日本防衛廳于2006年就公布了該機等比模型,此后又進行了各種縮比模型試飛,但各方都以為這是為了讓美國解禁“猛禽”的煙霧彈。
2009年,美國宣布停產F-22,日本求購該機的計劃徹底失敗,只能退而求其次選購美國特地加價后的F-35戰機。后者在空戰性能和隱身性能上均遠遜色于F-22,無法令自衛隊完全滿意,加之中國于2011年開始試飛更加先進的殲-20,令日本更新戰斗機群的需求更加迫切。綜合因素之下,日本在希望美國能降低F-35價格的同時,于2010年起開始了ATD-X“心神”原型機的組裝工作。
歷經4年總裝完成的“心神”樣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根據此前公布的全尺寸模型推測,“心神”全長14.2米,翼展9.1米,結合日本官方公布的該機最大起飛重量13噸和總推力10噸的兩臺渦扇發動機,其體格與“梟龍”、“鷹獅”等第四代輕型戰斗機相當。隨著戰斗機技術的發展,這類戰機已經基本退出空軍強國的裝備序列。日本的這一定位若是作為驗證機減少成本倒是還好,若是真要當做戰斗機發展,顯然就大大失策了。
雖然日本認定“心神”是“第五代戰機”,但其身上卻根本看不到一點“第五代”甚至更先進的影子:采用了隱身設計的等角度機翼和菱形機頭,同時配備了未作任何隱形設計的起落架艙蓋、座艙和發動機“偏流板”;被外界強調“匿蹤”卻干脆沒有設計讓武器內置的彈倉;吹噓戰機具有獨特的“超機動性”卻只能使用兩臺上世紀80年代水平、推重比7.8的小推力發動機……
如此混亂的設計,并非日本設計師沒有統籌系統的思想,而是因為日本在戰斗機設計領域的技術積累嚴重不足。舉例來說,那個在各國五代機都成為標配的彈倉,在“心神”樣機組裝了大半的2013年7月,才剛剛被日本防衛技術研究本部公開為“正在研發項目”;而推重比為7.8的小推力發動機作為日本最先進的發動機,雖然在技術上尚有亮點,整體性能卻只夠別國教練機之流使用;至于日本在航空基礎實驗設施上的缺乏,更是讓“心神”的雷達反射實驗不得不遠赴法國,而航空大國司空見慣的風洞試驗,在日本卻不得不用1:5的縮比模型臨時湊合。
最令大家感到詫異的,還是公開“心神”時莫名其妙的“打碼”措施。對戰機的某個部位進行遮掩以達到保密目的在歷史上并不少見。美國的B-2轟炸機在早期展示之時,就曾經嚴嚴實實地遮掩住自己的尾噴口,以防關鍵技術被別國所模仿。“心神”的馬賽克雖然應該也出于相同理由,但筆者怎么也看不出這類打碼的必要性。一個技術上毫無先進性可言的加萊特進氣道和設計粗糙的附面層吸附裝置,加上“隱藏了巨大秘密”的前起落架被隱藏在厚厚的馬賽克中,讓人不得不生出這樣的懷疑:如果說美國對戰機的保密是為了掩蓋其先進設計,那么日本對戰機的打碼,一定是為了遮掩自己在戰機設計上的愚蠢。
從日本自己對“心神”的定位——驗證機看,日本自衛隊對該機沒有作戰潛力一事心知肚明。由于在航空領域欠賬太多,它們想要“心神”做的,僅僅是驗證各種用于五代機上的相關技術的可行性(彈倉和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甚至需要別的飛機進行驗證),以減少五代機研制的時間和風險。不過從現代戰機的發展來看,一架驗證機上集中如此多前沿科技帶來的產品不可靠性,本身就是極具風險的一件事。如此而言,真正“心神”不寧的,大約應該是負責研制該機的三菱公司和自衛隊本身吧。
(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