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斌
自1994年重慶衛視推出《霧都夜話》欄目后,電視欄目劇便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也日益為很多電視臺關注。在電視欄目競爭極為激烈的當下,這樣一種完全本土化的節目形態的出現,為中國電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出路,也為目前國內文化產品短缺的現狀打破了瓶頸。然而,隨著各電視臺電視欄目劇的不斷出現,電視欄目劇也呈現出幾大令人擔憂的趨勢。如何正確分析電視欄目劇的現狀及發展趨向,對于電視研究有著獨特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電視欄目劇是一種以欄目形式播出,借鑒電視短劇的表現手法和敘事手法,不追求演員和表演的專業性,節目故事緊扣現實生活,通過部分還原或夸張表現普通人身邊事件的電視形式。在欄目內容上,節目內容取自真實事件,反映生活的本質真實;在表現手法上,借鑒電視短劇的表現手法和敘事特點,由業余演員及非一線專業演員參與表演,并由主持人對欄目進行整體串聯。具體而言,電視欄目劇具有以下特征:
欄目制播本土化。一方面,電視欄目劇內容選題上關注的是電視臺屬地所發生和關注的事,有些甚至就是當地發生的具有較高關注度的新聞和事件,觀眾在欣賞過程中容易產生共鳴,接受度較高。另一方面,電視欄目劇大膽采用非專業演員,甚至是當地百姓參加劇情演出。通過老百姓演繹自己的故事,使電視欄目劇的本土化魅力達到極致。有的欄目劇還采用方言形式,使本地觀眾在欣賞過程中更感親切,形成強大的參與感,形成觀眾與電視欄目的有力互動,大大縮短了電視與觀眾的距離。
短平快的戲劇性。電視欄目劇以小題材、快節奏、多曲折的特點,迎合和滿足了當前部分觀眾快餐式文化產品的需求。在戲劇創作上,電視欄目劇追求情節的起伏,突出懸念的營造,夸大矛盾沖突,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快節奏的敘事轉換,加劇矛盾沖突集中化、故事人物傳奇化、動作性格化。如湖南電視臺欄目《新聞故事會》,在制播過程中特別強化了對新聞的戲劇懸念構造或營造煽情、刺激的氣氛,在情節的把握過程中突出新聞事件本身的唯一性、暴發性與奇異性,從 《迷情陷阱》《嫁個有錢人》《小偷奇遇》《六百萬征婚》等短劇標題中可以看出這一點。部分電視欄目劇強化單本劇特點,每一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低成本的節目制作。電視欄目劇創作目前大致分為兩種渠道:一種是由制作公司統一制作進行銷售,各電視臺購買播出;另外一種是由電視臺自己制作自己播出。兩種制作方式都源自一種完全的企業化運作,這種運作模式決定了電視欄目劇的低成本要求。在這種原則的支配下,電視欄目劇從劇本到演員再到整個創作團隊,無法講求精益求精,創作團隊和演職人員交叉,制作團隊和創作團隊共享的現象十分普遍。以陜西都市青春頻道欄目劇《都市碎戲》的相關收視數據為例,《都市碎戲》收視率比在19∶30—21∶30時段播出的電視劇收視率高,但成本只有電視劇的60%。由于《都市碎戲》的成功,因此,頻道又在該節目后面緊接了一個40分鐘的談話類節目《碎戲碎事》,主要談劇里劇外的故事,還有觀眾參與,收視效果不錯,且基本沒有成本。
題材的時效性。為了抓住事件的時效性和滿足播出要求,電視欄目劇創作通常會以人們當前關注度較高的事件為基礎,甚至以突發性的具有爭議的事件為題材進行創作。當某一新聞或熱點問題出現時,電視欄目劇能夠及時捕捉信息,隨時跟進創作,劇本、演員集中,拍攝、制作、播出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快速完成,與觀眾及時見面,形成節目觀點與觀眾信息的及時互動。由于時效性的要求,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對于節目質量的要求進行了適當放松,全部競爭力體現在時效和低成本上。
電視欄目劇時效性還表現在它的整體策劃過程中。電視欄目劇可以新聞的視角進行節目策劃,有些新聞事件或熱點事件可以提前預知,欄目劇創作人員可以進行提前籌劃準備,等新聞或熱點事件發生時節目已經能夠馬上推出,呈現欄目的時效性。電視欄目劇可以將新聞或熱點事件,以劇情方式展示出來,有情節、有起伏,是觀眾更為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敘事過程中,電視欄目劇還可以將普世觀點或創作者的觀點植入劇情,對觀眾進行合理引導,使新聞事件或熱點事件內涵得以延伸,豐富事件本身,使時效性與社教觀點有益融合。
電視欄目劇經歷了20年的發展,經過了市場的洗禮和受眾的選擇,已經發展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但從目前看,觀眾對于電視欄目劇的欣賞已漸顯疲態。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題材的枯竭。不少電視臺和制作方為追求效益,不斷擴大電視欄目劇的播出頻率,不斷開辦新的檔期播出電視欄目劇,有些電視臺甚至將電視欄目劇設定為日播節目。電視欄目劇既然是一個“劇”,就存在著策劃、選題、編劇、拍攝、制作和播出這樣一個必然的過程,需要通過編劇、導演、演員和制作人員的共同協作完成一期節目的制作,才能夠完整地將節目呈現給觀眾。以目前這種超強的播出頻率及其所產生的巨大播出壓力,將會使電視欄目劇的創作制作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使電視欄目劇的題材在一個時期之后便出現匱乏。
劇情創作的低俗。劇情創作需要充分的文化積淀。有一檔電視欄目劇曾經引起廣泛爭論:兒子、兒媳為了向父親索取房屋拆遷補償款,在電視節目中百般刁難父親,并以父親求孫心切相脅迫,和父親簽訂協議……這是某影視頻道的一檔電視欄目劇《我給兒子當孫子》中的故事,節目中不孝兒子的言行激怒了很多觀眾。對此,原國家廣電總局對該影視頻道作出暫停播出30日的處罰決定。《通報》中批評說:“(節目)用夸張的手法表演兒子對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被扭曲的倫理道德觀。”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郎勁松表示:“演播室播出的情感故事類欄目走紅的原因之一,是觀眾認可了內容的真實性。”
生產制作的粗糙。電視欄目劇以高制作率、平民化的表演風格形成自己的制作特點,但同時,制作特點所帶來的弊端也是致命的。高產出導致欄目劇的創作制作無法實現充分策劃,劇本、攝制、演出、剪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粗糙的情況。大多數電視欄目劇為了節約成本,縮短生產周期,制作團隊根本不可能把每部短片都當成精品去做,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就是最高的要求標準。平民化的表演風格一度成為欄目劇的清新之風打動了觀眾,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賞之后,欄目劇的類似“原生態”的表達方式無法再滿足觀眾對美和精品的追求。
電視欄目劇在業界被普遍認為是具有國內原創特色的電視欄目,這一評價充分肯定了電視欄目劇的價值。電視欄目劇在發展過程中尋找一條積極、成功的發展道路,是當前緊迫的重要課題。
體現欄目劇與其他節目有效差異。體現差異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堅持欄目的獨立性。即從獨立固定的欄目設置入手,對電視欄目劇從時間、頻段上加以相對固定,使電視受眾能夠在固定的時間找到自己所喜歡的欄目。二是堅持欄目劇的制作特點。在短劇的拍攝過程中,盡量用寫實手法進行故事的敘述和編排,減少情節的創造和夸張,使短劇以類似紀錄片的角度反映事件本身。三是強化主持人在電視欄目劇中的作用。電視欄目劇之所以稱之為欄目,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電視欄目劇有主持人在對整個節目過程進行把控。主持人應該實現對觀眾欣賞思維的引導,在弘揚真善美和鞭撻假惡丑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進一步拓展創作空間。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既要堅持大眾參與劇本創作的特色,又要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劇本的再加工和再完善。電視欄目劇盡管是一種短劇,但節目的特殊性要求短劇具有極強的完整性和情節沖突的復雜性。一個能夠滿足電視欄目劇吸引觀眾和創作質量的條件,必然是有一個優秀的創作團隊。創作團隊必須對普通參與者所提供的劇本有足夠的了解,對其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對于事件的性質有一個公正的認知。在這個前提下,創作團隊將相關作品進行加工,并制作成觀眾有切身感受并且樂于接受的作品,從而進一步關注和收看后續節目。
保持本土化特色與地域性特征的合理比重。在電視欄目劇創作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差異化和本土化的比重,使盡量多的觀眾能夠易于接受節目。首先要合理運用方言,尊重電視的傳播性需求。創作者應當在語言本土化的基礎上,不斷地去深入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習慣和文化與時代所產生的交集,使創作題材能夠真實反映本地特色,能夠更為容易地被其他地域的觀眾所理解和感受。其次是合理地運用群眾演員。在電視欄目劇創作過程中,不只是要選用本地群眾演員來演身邊的事,還需要有一定專業素質的演員對欄目劇的可欣賞性進行保證。第三是合理地運用地方題材。在強調展現本土故事的基礎上,創作者應當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地域,使電視欄目劇成為反映草根生活和草根故事的舞臺,而不僅僅是展示地方事件的又一全新欄目。
摒棄僵化的制作模式。如何延續電視欄目劇特色,使觀眾常看常新,必須把握四點:一是在選題上要精準而有新意。電視欄目策劃可以嘗試逆向思維,既關注社會熱點,也可從社會“冷點”入手,選擇個性化與差異化的題材。二是在節目包裝上要保證常換常新。包裝要定期更換,保證觀眾能不斷接收到新鮮的表現形式,同時要真正做到精致,能切實吸引觀眾眼球。三是在演員選擇上要保“新”保“質”。即要定期更換主要演員,保證觀眾能不斷接觸到新面孔。同時要做好群眾演員的培訓工作,從專業的角度提升演員水平,保證節目整體效果。四是要搞好專題策劃。利用重大節假日或大型媒體活動,將欄目與節假日特點結合,進行專題策劃,形成專題化、系列化的欄目特色,以維持欄目的熱度。(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本文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