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耀 章 潔
欄目責編:陳道生
2014年1月11日上午,江西省新余市發生了一起特殊的“綁架人質”事件,在特警和10 歲男孩小駿億的共同努力下,“人質”被成功解救,“綁匪”束手就擒。其實,這只是一起為了幫助患病男孩小駿億圓“警察夢”的愛心事件,“綁匪”“人質”都是愛心網友扮演的。在整起圓夢事件中,新余市委宣傳部的官方微博“@ 新余發布”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西新余10 歲男孩小駿億,6 歲時突發“肌肉營養不良”癥,只能在地上以手代腳爬行,但他依然堅持進入課堂認真學習,因為他有個心愿,當警察,抓壞人。了解到小駿億的“警察夢”后,“@ 新余發布”發布了一條微博,全城招募志愿者,共同策劃一起“劫持人質案件”,讓小駿億扮演警察來圓夢。微博發布后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反響,網友們紛紛轉發、評論,報名人數持續增加,國內外媒體也將鏡頭對準這一事件,于是便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其實,像“全城為患病男孩圓警察夢”這樣的事件并不是個例。2013年3月25日,“@ 新余發布”在微博上發起“全城吃粉救患兒”的倡議,呼吁大家到新余市民張火保家的小飯館吃粉,為他三個患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孩子籌集治療費用。微博發出不到4 小時,就有愛心市民前往張家小店吃粉獻愛心,之后,新余全市暖意涌動,大家紛紛獻出愛心幫張家籌集醫療費。2013年3月初,宜春經營麻辣串小攤的彭女士,兒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就在家人為高額治療費發愁時,熱心網友在微博發出的號召掀起了“全城吃麻辣串獻愛心”的行動。像這樣由微博、微信發起的愛心行動還有很多,這些新媒體無形之中為大家提供了參與公益、奉獻愛心的新渠道,新媒體已經成為微公益的翅膀和平臺。
所謂微公益是伴隨著新興的網絡社交媒體特別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出現而生成的新詞,它既是一種媒介現象,也是社會現象,雖然國內對它的研究始于近兩年,但微公益作為公益活動的組成部分卻由來已久。人性有善惡之分,但同情弱小、樂善好施等體現人性善的公益行為向來被推崇。公益事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公益意識也不斷顯現,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表現就是微公益。對于微公益中的“微”,不能簡單理解為“小”,而應當看到它易于擴散的本質所蘊含的強大力量。從本質上看,微公益是社會公眾以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為平臺所體現出的公益思維和行為方式,它凸顯了“生活處處有公益、人人都可做公益”的基本理念,引導人們從身邊小事做起。新興媒體與微公益可以互相借力,實現公益的平民化、常態化、大眾化,使新媒體和微公益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維護公平正義的正能量。
借助新媒體,微公益體現出三大特點:第一,內容與目標上的平民性。平民性是微公益易于擴散、形成強大力量的根源所在。在內容上,微公益強調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在目標上,強調積少成多、積沙成塔,強調微公益中的大快樂。這與中華文化中所倡導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理念十分貼近。
第二,主體與議題上的廣泛性。這種廣泛性表現為參與主體中的“草根”平民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強大。另外,議題也十分廣泛,包括捐錢捐物、房屋維修、尋醫問藥、家政服務、教育法律援助、心理傳感安撫等。
第三,渠道與形式上的多樣性。公益渠道的寬窄程度,決定了公益的形式與效果。傳統公益在表現渠道和表現形式上,具有較強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的特點,以錢財等實物捐獻為主,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較大,效果有限。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手機等新興電子媒體成為微公益的重要傳播渠道。廣播電視以新聞報道、大型專題活動和公益廣告等形式,配以錄播或現場直播的方式,使得公益活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提高了公益活動的時效性、現場感和影響力。但廣播電視的公益活動在傳播技術、日常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剛性要求和進入門檻,因此在參與的主體、渠道、時間、空間和表現形式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互聯網、手機等新興電子媒體的興起,則有效彌補了這一缺陷,特別是互聯網上的論壇、貼吧、QQ 群、博客、播客、微博、微視頻以及手機短信、微信等“自媒體”為傳播渠道,以文字、照片、圖表、音頻、視頻、動漫等多種符號,以自寫自發或轉發群發等形式,傳遞個性化的愛心信息,為微公益事業的發展增添了時代氣息。
總的來說,新媒體對微公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突破了時空限制,拓寬了公益活動的表達主題、參與主體、參與渠道,豐富了公益活動的表現形式,增強了公益活動的互動性,提高了公益活動的效果。傳統的公益較多體現為實實在在的物質層面,新媒體形成的微公益既有物質層面的體現,但更多的則體現為信息服務和心理安撫等非物質層面。從理論上講,只要你會上網、有手機,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只要你有一顆向善的心,就可以成為微公益的一份子,從而有可能將“隨時隨地、人人皆可做公益”的理念落到實處。
新媒體的出現除了為大家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奉獻愛心的方式外,還彌補了傳統獻愛心形式的不足。以微博、微信為載體的新媒體可以實時顯示某某捐贈行動、某某獻愛心的進行情況、捐贈數額的多少,同時它還會給參與者進行反饋,接受參與者的監督,這方面正好是傳統奉獻愛心渠道的不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平民百姓利用互聯網、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興媒體參與微公益的比例不斷提高,呈現出官方與民間良性互動、共同解決問題的趨勢。例如,2013年2月底3月初,江西南昌的5 歲孩子章俊宇被歹徒拐走9 天后與家人團聚,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這個事件中,網絡微博、手機等新興媒體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合力,公安干警、新聞媒體和普通百姓與小俊宇的家人心心相通,形成了一張尋找被拐孩子的巨大網絡,再次詮釋了“人間有真情、人人做公益”的美麗。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防范新媒體微公益已有或潛在的某些不足,保證信息傳播的真實性、有序性和合法性,使新媒體在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沿著健康、有序、法治的軌道前進,維護并提高新媒體微公益的公信力。同時,我們應堅持微公益與傳統公益“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共同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