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松
(汕頭市建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 汕頭 515000)
用機械化代替人工指用現代先進科技工業生產方式來建造房屋或房屋的指定性產品即建筑工業化。指定性產品如房屋、房屋的構配件和建筑制品是建筑工業化的定型產品。施工機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學化使其成為體系標準進一步上升為工廠化是建筑工業化的必經之路。工業化住宅是過去落后的、分散的手工業生產建造方式進行改造或采用現代化的科技,以集中的、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代替的住宅。
近年來,我國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設,住宅工業化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的應用成為近年研究的熱點問題。針對具體地區住宅工業化在保障性住宅應用中的研究很少。相對于北京、上海和東部沿海地區,重慶市住宅工業化水平還很低,而重慶市公租房的大規模建設為重慶市住宅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機遇。公租房和住宅工業化發展現狀分析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影響程度系數。影響度最大的前5個因素是:缺乏綜合引導的政策法規;技術標準體系的缺失;缺乏完整的住宅工業化產業鏈;缺乏住宅工業化技術標準規范;住宅工業化初期高建造成本。
對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技術支撐與經濟政策進行積極研究,探索住宅產業化工作的推進機制、政策措施,順勢而為,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現代化住宅。只有實施工業化的建筑方法,才能有效地實現真正的節能效果。
傳統方式建造住宅施工是塵土漫天飛舞、泥漿遍地、手腳架如叢林遍布、轟鳴不絕的攪拌機、建筑工人大汗淋漓的工作景象。現代化提出的低碳環保新要求,這些工作早已落伍。不標準的生產由于沒有規則和體系,很難在未來發揮重大作用,改革才能使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的住宅產業化進程得以實施,雖然世界經濟不景氣,帶來很大沖擊,但也是這次建筑業改革所蘊含的機遇所在,只要在非標準化生產中合理布局就會帶來很多生機,形成標準化生產,而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又是住宅產業化的基礎。國家政府為了保民生、擴內需、促增長,拿大量金錢用于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實體經濟的建設,并要求房屋整體質量、成本控制、使用性能等方面全面提高。提高住宅性能是住宅產業化的核心目標,根據出臺的各項政策,國家應集中各種優勢配合政策,如科研、技術優勢,加強住宅技術保障、質量控制體系等認定體系和建筑環保節能、裝修住宅一次性到位等技術經濟、政策研究。住宅產業現代化的唯一出路是工業化,而如果國家帶頭建設有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加快推進住宅產業化進程,集中力量突破住宅標準化、工業化建筑體系進程,有望提前完成國家給出的各項政策指標。
新型建筑工業化可歸納為五個優點:
第一,標準化的設計。建立標準化的單元是標準化設計的核心。其不同于早期標準化設計中僅是某一方面的標準圖集或模數化設計。BIM技術的應用,即受益于信息化的運用,原有的局限性被其強大的信息共享、協同工作能力突破,更利于建立標準化的單元,實現建造過程中的重復使用。
第二,工廠化的生產。是建筑工業化的主要環節。目前最為火熱的“工廠化”,其實主體結構的工廠化是根本的問題。傳統施工方式中,誤差控制在公分級,比如門窗,每層尺寸各不相同是主體結構精度難以保證存在最大的問題;主體結構施工采用的還是過度依賴一線農民工的人海戰術;施工現場的詬病即為產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的材料浪費、對環境的破壞等問題;更為關鍵的是,不利于現場質量控制。而這些問題均可通過主體結構的工廠化生產得以解決,實現毫米級誤差控制及裝修部品的標準化。
第三,裝配化的施工。裝配化施工中的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兩個層面即其核心,特別是管理層面,工業化運行模式有別于傳統形式。相比于目前層層分包的模式來說,建筑工業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總承包模式,通過EPC模式,把技術固化下來,形成集成技術,實現全過程的資源優化。確切的說,這是建筑工業化初級階段主要倡導的一種模式。作為一體化模式,EPC實現了設計、生產、施工的一體化,使項目設計更優化,利于實現建造過程的資源整合、技術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才能在建筑產業化過程中保證生產方式的轉變。
第四,一體化的裝修。即從設計階段開始,與構件的生產、制作,與裝配化施工一體化來完成,也就是實現與主體結構的一體化,而不是毛坯房交工后再著手裝修。
第五,信息化管理。即建筑全過程的信息優化,初始設計就建立信息模型,之后各專業采用信息平臺協同作業,圖紙在進入工廠后再次進行優化處理,裝配階段也需要進行施工過程的模擬。可以說,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會集成各種優勢并互補,朝著建設逐步向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加上信息的開放性,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并促使工程建設各階段、各專業主體之間信息共享資源,解決很多不必要的問題,有效地避免各行業、各專業間不協調問題,加速工期進程,從而有效解決設計與施工脫節、部品與建造技術脫節等中間環節的問題,提高效率并充分發揮了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特點及優勢。
住宅的可持續發展,以科技進步為核心,以節地、節能、節材和環保為目標,提高住宅工程質量、功能質量、環境質量,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逐步完善住宅部件系列化開發、集約化生產、配套化供應的工業化體系。
建筑工業化的發展以建筑業為主體,建筑工業化受益最大的還是建筑業,不是房地產,建筑企業積極推進是正解。不過,很多建筑企業還沒認識到工法的重要作用,只將其作為企業晉級的條件,應盡快改變這一看法,加強對工法的研究和運用,使其成為工業化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劉群星.工業化住宅主要技術體系研究[J]. 住宅科技.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