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鄰水縣林業局,四川 鄰水 638500;2.四川省林科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鄰水縣白夾竹產業現狀與對策
劉 涌1馮 涌2
(1.鄰水縣林業局,四川 鄰水 638500;2.四川省林科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本文主要分析了鄰水縣白夾竹產業現狀和資源現狀,通過針對性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鄰水縣;白夾竹;產業現狀;對策
為促進我縣白夾竹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在認真總結我縣白夾竹產業發展現狀和經驗的基礎上,深刻分析了白夾竹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形勢,提出了“興竹富民、改善生態”的發展新格局,從實際出發,堅持以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的原則,加強了對白夾竹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拓寬了白夾竹產業發展的資金渠道,完善了白夾竹產業發展的市場體系,對我縣白夾竹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推動作用。
鄰水縣現有白夾竹總面積41835畝,占全縣林地面積的4%。主要集中在縣城西部的華鎣山海拔600—1600米中上部的山地上。其中天然林24315畝,占58%,人工17520畝,占42%。近年來隨著華鎣山山區人員搬遷移民,大面積竹林周邊的棄耕地為白夾竹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加上獨特的區域氣候條件,為白夾竹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我縣發展竹產業的優勢
1 各級高度重視,發展基礎堅實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竹產業的發展,把竹產業發展作為該縣助農增收的主要措施來抓,確定白夾竹產業為重點的兩大林業產業之一。白夾竹產業已經成為該縣華鎣山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林業主管部門除積極做好白夾竹林基地的培育指導、服務外,還積極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扶持竹產業做大做強。相關鄉鎮黨、政也十分重視白夾竹產業發展,多渠道、多形式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加速基地培育,同時對竹加工企業提供優質的發展環境,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2 資源優勢突出,發展空間巨大
自2000年以來該縣依靠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已經發展種植了近2萬畝白夾竹,加上農村房前屋后栽植的慈竹等竹種,全縣竹類資源十分豐富,擁有良好的基礎發展竹產業。近兩年來,竹材、竹筍、竹制品銷路看好,發展態勢喜人。但是與竹產業發達地區相比,我縣的竹林資源約有80%是低效林,可以通過低效林改造迅速提升產量;同時,根據調查,該縣華鎣山中段還擁有25度以上可用于造林的坡耕地近5萬畝,白夾竹產業發展擁有足夠大的發展空間。
3 地理區位優越,產業前景廣闊
鄰水位于四川東部,毗鄰重慶兩江新區,屬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核心輻射區,距江北機場僅90多公里。四川省“十二五”“一極一軸一區塊”發展規劃,將鄰水推上“一區塊”借力重慶發展的最前哨。鄰水擁有華鎣山大峽谷和羅家洞省級森林公園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鄰水縣交通便利,滬蓉、包茂高速公路貫穿縣境內東西南北,其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交通,對竹產業的發展和竹制品的運輸交易和打造品牌都十分有利。
4 栽培歷史悠久,加工增收強勁
鄰水縣白夾竹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生產管理上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近年來,我縣竹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隨著我縣竹筍加工廠和竹材加工企業的發展,對白夾竹竹筍和原竹需求量急劇上升,其價格不斷提升,大大剌激了竹農的積極性,各鄉鎮、村掀起了竹類培育,竹筍、竹材初加工的熱潮。2012年竹產業產值為8992萬元,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為今后鄰水白夾竹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竹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 低效竹林面積過大
目前我縣白夾竹林低效林面積大,產生的效益不高,竹筍產量與產材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很大。一是由于經歷較大的冰凍自然災害之后,白夾竹長勢逐漸衰弱;二是華鎣山礦產資源豐富,大量的開采使地表水流水嚴重;三是竹農對筍竹的管理水平和管護意識跟不上,與發達地區相比,管理技術上還沒有嚴格按照技術標準進行管理,思想意識上還沒有完全實現轉變,有的地方竹林甚至存在越采越少,越采越差,接近衰敗的現象。
2 產業化發展參差不齊
近幾年來我縣雖然種植了近萬畝的白夾竹林,但僅有部分產生效益,各鄉鎮發展不平衡。全縣僅城北鎮、觀音橋鎮白夾竹產業效益較好,其它如四海鄉、西天鄉、柑子鎮效益不明顯。究其原因,一是部分竹農整體上對竹業產業化建設的認識不夠,農民素質相對較低,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只顧眼前利益,不相信竹類能產生巨大經濟價值,或認為竹產業收入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把它當成一般副業來管理,因此不重視管理;二是地處偏遠地方,交通不便,無人收購竹筍;三是對推進竹產業化發展的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力,對于竹產業化工作落實不到位。四是竹產業科技普及與推廣應用不夠,各級技術力量薄弱,竹產業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竹產業技術培訓力度不夠,而且目前農村的現狀是有文化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家的老年人又多缺乏文化,這就導致農戶很難掌握到技術管理知識,致使技術管理脫節。
3 產業龍頭企業不強
我縣竹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規模還不大,帶動農戶和基地的作用和范圍還不明顯。一方面,縣內竹產業投資運營機制不活,缺少經營大戶,僅有一個國有竹林管理所,但是經營管理面積極小,主要靠上級撥款投入竹林培育,沒有形成依靠市場、自主投資的運作模式。企業或其它經濟組織尚未大量形成農戶聯營承包、租賃經營、加工企業辦基地等竹林培育模式,市場和基地沒有很好銜接起來。另一方面我縣竹加工產品附加值低,仍然停留在高消耗、粗加工的低水平階段。目前我縣的加工企業都是以消耗大量原材料為代價,深加工、精加工層次不夠,加工的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對原料的綜合利用不夠,很少有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創匯。尤其是竹材加工規模小、水平落后,產品檔次低,缺少龍頭企業支撐,縣內的竹材加工企業多數以竹席、竹片等低檔粗加工產品為主,規模小、加工粗放、效益低、附加值少,且品種單一、工藝落后,浪費原材料,產品所對應消費群體多是些國內低層次的消費者或者是為其它企業提供初加工的原材料,效益可想而知。
4 專業合作社發展緩慢
由于對竹產業化發展的認識不足,竹產業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數量少且體制不完善,運作不夠規范,沒有充分發揮“帶農戶,連市場”的作用。
5 產業缺乏利益聯結機制
利益機制不健全,竹產業化的經營層次不高,企業與農戶經受雙重風險。目前,我縣的竹加工企業與農戶和基地的利益連接,還停留在松散的結合上,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合同的法律約束力,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戶的產品,不與農戶共同承擔風險,農戶也沒有參與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旦市場風吹草動,企業與農戶都雙雙受損。
6 產業發展資金不足
投入資金的不足嚴重制約了我縣竹產業的快速發展。新培育竹林資源和對現有竹林的低產林改造必須有大量的資金為保證,而我縣在投入上僅限于林業局和少部分鎮鄉,其他很多相關部門和鎮鄉基本上沒有投入,同時很多竹農對傳統竹林的經營管理意識根深蒂固,對高效竹林認識不足,認為不必投入管護,導致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筍竹產業發展速度較慢,已發展的又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保障,遭受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的不良影響較大,因此竹產業質量不高,發展受限。
(一)營造高效竹林產業
對土壤比較疏松,肥力較高的竹林,采用種類調整和齡組調整兩種方法。種類調整適用于樹木及藤蔓較多而呈散生分布的林分,方法是秋冬及早春清除林內全部藤蔓、灌木以及嚴重壓迫竹林的喬木,個別珍貴樹種應予保留,保證竹子占絕對優勢,但每公頃應保留3一5株喬木樹防雪災。齡級調整適用于樹木較少,白夾竹占絕對優勢,而老竹過多的林區,按照砍小留大,砍四留三,砍密留稀,砍低留高的“四砍四留”原則采伐。同時,改造土壤,提高林地質且即土壤改良法適用于土壤板結,老鞭過多,勞力充足的地方,分帶狀和塊狀改造兩種。帶狀適用于土層厚薄比較均勻且坡度較平緩的殘敗竹林。改造與補植新育相結合即補植法,主要適用于喬灌木呈團塊分布或林中空地較大的竹林。方法是清除喬灌木等,按白夾竹造林技術進行補植和撫育管理。首先砍除雜灌、清理林地,在秋季用全墾、穴狀或水平帶狀整地。栽植后要加強幼林撫育、管理,直至郁閉成林,每年春季和秋季各鋤撫刀撫1次,清除雜草,中耕培土,抗旱施肥,封山育筍,防止山火。白夾竹在生長過程中,常受到多種病蟲的危害,特別是筍期病蟲害嚴重,直接導致退筍,影響竹筍上林成竹,降低白夾竹的產量和質量。因此,筍期病蟲的綜合防治是白夾竹整個防治過程中的關鍵和重點。
(二)全面實施產業化發展
針對該縣竹林僅部分產生效益這一現象,應當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讓廣大竹農整體上對竹業產業化建設有正確的認識,提高竹農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市場經濟意識,要相信白夾竹產業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明確推進竹產業化發展的目標,根據該縣的實際情況,將白夾竹產業化工作落實到位。
(三)對產業龍頭企業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
基于以上對當前該縣竹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現狀的分析,其規模發展不大,無法有效帶動當地農戶、基地充分發揮其作用。因此,縣級林業管理部門應當加大投資力度,建立健全運營機制,大力扶持經營大戶,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然后再帶動其他人。在此過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賴上級撥款,而是應當廣開渠道,依靠市場條件發展自主運作模式,通過招商引資、農戶聯營承包方式,發展竹林培育模式,將市場與竹產業基地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要不得提供竹加工產品的附加值,向深加工方向邁進;擴大竹材加工規模、提供加工水平,提高竹產品檔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發展龍頭企業作為縣內竹產品行業發展的有利支撐。
(四)發展專業合作社,建立穩定的管理服務體系
竹產業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林業、科技等部門切實發揮職能作用,認真研究和總結各鄉鎮(工委)、村組、群眾在應用科技過程中的好做法、好技術,進而形成屬于我們自己、符合我縣實際需要的竹子種植、管護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為竹子產業發展提供科學、規范、細致的技術指導;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方法,正確運用村民公決等辦法,把產業發展需要與基層群眾組織建設結合起來,提高群眾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竹林管理所、 “竹子專業合作社”在白夾竹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以白夾竹為重點的山區綜合開發,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促進白夾竹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五)建立健全產業利益聯結機制
建立健全利益機制,可以有效提高竹產業化的生產經營層次,企業與農戶的風險也會因此而降低。基于此,竹加工企業與農戶和基地的利益連接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傳統的松散結合狀態,企業、農戶之間應當建立合同法律關系,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戶的產品時,與廣大竹農共同承擔風險。在該種情況下,會激發竹農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和意愿,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旦市場有風險,企業與農戶共同承擔。
(六)加大產業發展資金扶持力度
要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通過各種平臺、途徑和方式,積極引進竹筍加工企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竹產品附加值。根據企業規模、經營水平、帶動能力等情況,對重點竹加工龍頭企業予以扶持,給予一定額度的貼息或補助。積極引導竹加工企業到村、到戶、到基地設立初加工基地、加工點、培植加工專業戶,做到原竹不出村、不出鄉,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竹產業發展模式,通過企業對基地、農戶的聯結關系,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群眾收入。
[1]楊井霞,王茹琳,姜淦.天全縣竹產業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四川林業科技,2012,33(1):73-76.
[2]姚炳礬,吳慶周,何繼恩.荔波縣竹產業發展規劃研究[J].現代林業科技,2012,16(1):170-174.
[3]吳勇剛,余江.宜賓市竹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12,6(1):112-114.
S7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