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峰
他將自己的經營思路概括成三點:“借勢”、“順勢”以及“在有條件的時候造勢”
對民生加銀總經理俞岱曦的采訪,就像與鄰家大哥輕松對話。這位溫文爾雅的男人,說話語速平和,娓娓而談又邏輯緊密。顯然,執掌民生加銀基金公司(下稱“民生加銀”)不到三年,他對民生加銀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的發展都已胸有成竹。他將自己的經營思路概括成三點:“借勢”、“順勢”及“在有條件的時候造勢”。
借勢
《投資者報》:自2011年你接手民生加銀以來公司的經營情況發生了很多改變,你是如何打開局面的?
俞岱曦:古人打仗,講究“知己知彼”。公司和企業治理也不外如此,對于一家基金公司來說,“順勢”是首先要做的功課,并且明確地知道“勢”在哪?如何借!
我認為借勢可分三個層面——行業大環境的“勢”、集團公司的“勢”以及公司內部的“勢”。具體到我們公司,從整體行業發展來看,我們抓住了政策面、監管層對基金行業發展的支持和有利政策,迅速成立子公司并及時開展專戶業務;從集團公司角度來講,我們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大股東民生銀行,2011年以前公司發展得并不好,股東方就下決心要搞好這個公司,這個“勢”我們也借到了;從公司內部情況來看,在董事長萬青元到任后,在他的領導下,公司經營層、中層及員工們擰成了一股繩,大家干勁十足,憋著一口氣一定要把公司做大做強,這是我們得人心的“勢”。
在這樣萬眾一心、背水一戰的環境下,盡管這幾年股市大的環境與前幾年相比沒有什么大變化,但是民生加銀第一階段的工作目標——“攤大餅,鋪攤子”做得比較好,盡管接手之前民生加銀虧損嚴重,但是我們堅定信念,一直在招人,在擴大產品線,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2012年我們不僅成功扭虧,還盈利了近1000萬元。
《投資者報》:你來之前,大股東的類似支持也是存在的,可公司卻每年虧損近5000萬,你的不同之處,是否與曾在銀行系基金公司擔任要職的經歷有關?
俞岱曦:首先,我認為在大的環境下,平臺的作用是大于個人的。前面我也說過了,對我們公司來說,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大股東民生銀行,這是我們最好的平臺,給公司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公司自萬董事長接手以來,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我個人因為曾在銀行系基金公司工作過,可以說比較熟悉銀行的文化及如何撬動銀行內部資源。我自投研出身一路走來,歷經投資總監、副總經理、總經理,各種角色的轉換帶來了不同的體驗和感悟。在來了民生加銀之后,我們和大股東民生銀行的交流與溝通非常順暢。
除了資本金上的扶持,與民生銀行的業務形成優勢互補也成為我們的一大戰略方向。我們開始跳出公募基金,向資產管理公司轉型。2012年,民生加銀提出開展資產管理及專戶業務。董事長萬青元當時對公司的預期,后來都實現了,2012年民生加銀不但扭虧,而且實現了盈利近1000萬。
事實上這就是銀行系基金公司的最大優勢之一。目前來看,包括招商基金、平安大華都開始重視資管業務,其背后都潛藏著銀行大股東的影子,而且銀行系基金公司的風控特別強。這個風控不是說隨便挖幾個團隊、找幾個人就可以做起來。因為對于資產證券化的項目來說,銀行從張三賣餛飩開始,可能就在他那塊做小微貸款,直到有一天他做大老板了,銀行可能跟了張三20年,張三的現金進進出出一直在銀行這里,因此,當張三的資產真有問題時,銀行是有手段的。可是一般的基金公司是沒有的。因為在銀行風險管理是早就成型的一個體系,不是你一個基金公司去挖幾個人能做起來的。
順勢
《投資者報》:除了大股東的支持,你還有哪些管理上的獨到之處?
俞岱曦:我認為順勢而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節奏。
從對公司的管理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在公司規模較小、員工較少的時候,經營層的主要工作就是影響人的思想,使大家形成合力;而當公司發展大了,經營層鞭長莫及的時候,建立合理的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當然,面對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是需要配合不同的管理機制的,要把握好節奏。
比如說公司榮譽感。作為普通員工來說,他需要公司的榮譽感、組織的榮譽感,但你這個公司每況愈下、暮氣沉沉,或者在行業中始終墊底,這時候指望著員工有公司榮譽感,指望喊兩句口號就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我覺得不現實。
因此,民生加銀總是力圖給員工創造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收入。而這在一個公司的快速成長期,是可以實現的。因為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原來的小組可能就發展成一個部門,原來的小組長可以變成部門總監。讓員工看到公司的成長過程,并不斷實現與自我實現,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這是民生加銀在第二階段主要要做的工作。
其實要做好一件事情,跟撬動一個東西沒兩樣。首先需要一個支點,這是客觀條件。其次就是你的杠桿有多長。而我們工作的重心就是如何把自己的杠桿變長,民生加銀原來的資源就這么多,杠桿就這么長,但是你把民生銀行接上去了,你的杠桿就變長了。但什么時候接,如何接?這里面有講究,我個人稱之為“把握節奏、順勢而為”,這個問題很關鍵。
打個比喻,原來民生加銀的杠桿是一根木棍,你后面就需要接上民生銀行這跟鐵棍,但原來還是木棍,盡管把杠桿變長了,但你一撬它仍然可能會折。所以我們要做的工作除了接上棍子以外,還需要把這個木頭棍子爭取也搞成鐵棍,至少是包上鐵皮。因此,我們在與大股東民生銀行的溝通中,很少要求民生銀行支援什么,而是更多地去思考我們能借助銀行做什么?最終我們確立了轉型資產管理,做銀行優質產品提供商。
造勢
《投資者報》:除了在內部管理上打提前量,今年以來,民生加銀在專戶和貨幣基金這兩塊也花了大力氣,你選擇這兩個抓手又是出于何種考慮呢?
俞岱曦:從去年底到今年年中,公募基金公司規模排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貨幣基金。而貨幣基金大增長的背后是利率市場化。
另外,還在于在貨幣基金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最有價值的——客戶沉淀?;ヂ摼W思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直接與客戶接觸。退一萬步說,這些客戶今天能進到民生加銀的貨幣基金,那有一天股票市場起來了,債券市場大發展了,這些客戶會想起民生加銀,他有可能成為民生加銀其它產品的客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基金尤其是互聯網貨幣基金基本上屬于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基金公司給自己造勢的有效途徑,必須好好做。
同時,民生加銀也有這個條件去做。除了背靠民生銀行,民生加銀在固定收益上的能力,在渠道上的能力,以及獲取客戶的能力,都比一般的非銀行系基金公司有比較優勢,所以我們要大力去推動。
《投資者報》:不可否認的是,對于非銀行系基金公司來說,目前發展貨幣基金也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手段,連余額寶這樣曾十分火爆的產品也遇到了壁壘。你認為整個基金行業未來的困境和機遇在哪兒?
俞岱曦:行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不少,我覺得很明顯的一點是行業的榮譽感比以前下降了。過去人們覺得基金行業高大上,現在這種感覺越來越淡薄了,而且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營團隊開始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導致了部分人才的流失。
但我是一個凡事往好的方面想的人,個人認為目前反倒是基金行業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確實,如果只看公募基金的話,減去貨幣基金,這些年來全市場的基金公司規模不僅不增長,反而萎縮了。但如果從大資管概念來看基金公司,我們不難發現,其專戶與子公司都在蓬勃發展,而且盈利并不比公募基金這塊差。
此外,站在從業人員角度,我覺得更沒有理由悲觀。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基金公司從業人員1萬多人,而證券從業人員20多萬,算上VC等共40多萬,所以未來空間還很大。
個人認為,在未來的三五年,基金業從業人員、團隊的差異化會越來越大。過去搞金融管制,國家把存款利率,貸款利率都給定好了,包括基金的管理費也給定好了?;饛臉I人員可發揮的空間很小,團隊與團隊之間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都有限。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優秀的從業人員、優秀的團隊將能夠給貨幣資本帶來更高的、有明顯差異的回報。所以從這點上來說,基金業從業人員也應該打提前量,在自己的業務能力上多下工夫。如果同行們的榮譽感、認同感普遍提升了,那么我們基金行業自己的勢就造起來了。
《投資者報》:你們的目標是“到2016年,公募基金規模力求突破1000億元”,考慮到整個基金行業的現實環境并不樂觀,這可不是輕而易舉能實現的。把規模從幾十億提升到二三百億,并在此基礎上擴至千億,你準備采取復制的辦法,還是準備了什么新辦法?
俞岱曦:這是一個好問題。的確,管理中小基金公司和管理大公司不是一個概念,許多工作需要提前著手、提前布局。二三百億的規模與1000億以上的規模,管理重點的差別非常大。最直觀的差別是員工數量。在二三百億規模時,公司人員可能100人出頭;但1000億規模時,公司人員可能到五六百人,這時開一次全體員工大會都很難召集起來。我們未來的目標是沖刺千億級公司,所以現階段內部管理的重點就放在流程再造與機制建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