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員黃金

江西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和大本營,是無產階級革命和軍隊的搖籃,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生活在這片紅土地上的江西人。一直以革命戰爭年代的真情、熱情,無私地支援著國家建設。
根植于這片紅土地上的農行江西分行,時刻關注人民的切身困難,積極向貧困山區輸送金融和文化血液,努力復蘇貧困地區百姓造血能力,幫助貧困群眾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復蘇“造血”功能
家住廣昌縣貫橋村的農戶邱司海種植了油茶林1400余畝,又與他人準備建設小水庫發展魚、鴨養殖業,造成資金緊缺,得知這一信息,農行客戶經理主動上門為他授信5萬元,解決了他資金周轉難的問題。通過農戶小額貸款,鼓勵當地村民種植油茶樹,形成產業規模,培育“綠色茶油”品牌。據了解,當地“綠色茶油”基地建成四年掛果后,年產值可達60萬元,生產期8—10年內總產值達500萬元,能夠幫助村民走向致富之路。
農行江西分行大力扶持農業產業發展。引導民眾復蘇“造血”功能。農行江西分行充分利用“三農”信息方面的獨特優勢,幫助貧困村立足長遠,發揮自身主導產業優勢,做好產業長期發展規劃。
農行江西分行發揮資源優勢,積極聯系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村、貧困戶對接,引入了“同心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合作社,努力探索產業扶持模式,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經濟合作社和專業大戶帶動農戶等形式,幫助貧困農戶實現集約化經營。
農行江西分行充分利用金融部門的獨特優勢。通過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幫助貧困村早日脫貧致富。在信貸資源配置上向扶貧點傾斜,對符合農行信貸政策的農戶、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或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扶持。根據區域實際創新特色產品,打造農戶貸款產品套餐,逐步形成農戶貸款拳頭產品、主打產品,先后推出了萬年生豬養殖行業擔保貸款、農戶聯保貸款、林權抵押貸款、農村住房抵押貸款等一批特色產品,積極推行“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擔保公司+農戶”等擔保方式,大力扶持貧困村的種養大戶和能人,培養一批農村致富“領頭羊”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把握“輸血”脈絡
“感謝農行的幫助,讓我們住上了新家。”贛縣田村鎮上坪村的農戶李海靜說道。多年來,家庭貧困的李海靜一家8口擠在二間簡陋的土坯房里,住房環境非常困難,“甚至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李海靜比劃著。了解到這個情況后,農行三農客戶經理主動上門為其辦理了土坯房改造貸款,幫助她圓了多年的“安居”夢。
農行江西分行在全面了解扶貧點的基本情況、資源狀況和實施困難的基礎上,分別制定了三年扶貧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配備了扶貧人員,同時在全行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捐款活動,20天左右的時間共籌集善款350余萬元,并引入知名企業捐贈500萬元,用于幫助定點幫扶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惠及當地861戶家庭、群眾3391人。為規范捐款使用,該行專門制定了農行江西省分行扶貧項目管理流程圖,確保資金實實在在用于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該行還與土坯房改造管理部門建立協調機制,組織專門力量,逐村上門上戶調查,配合當地政府部門,深入宣傳解讀政策和正確引導,積極助力贛南蘇區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截至6月底,累計發放貸款982萬元,支持了246戶貧困戶的危舊土坯房改造,有效緩解貧困戶的住房難問題。
該行還組織了各行對扶貧點開展募捐援助活動、貧困學生“六一”關愛活動、“七一”黨員慰問活動、結對幫扶貧困大學生活動和農副食品定點采購活動,并且向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5萬元,進一步彰顯了農行的社會責任。
開展“精神”扶貧
2012年,井岡山市拿山鄉小通村的羅旭收到了江西師范大學的入學通知書,然而喜悅并未出現在他的臉龐,作為務農家庭,上面還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家庭收入主要靠父母平時做做零工來維持,已無力承當高額的學費。井岡山市支行員工在走訪掛村點中獲知這個消息后,為他送去了助學慰問金,如今的他已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談起這段難忘的往事,總是感慨的說道“是農行給了我奮斗的勇氣和信心,我一定會努力學習,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在農行幫扶基金的幫助下,井岡山市小通村里建起了黨員之家和黨群閱覽室,里面藏書近萬冊,每日免費向村民開放,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村里開通了互聯網,家家戶戶都安裝了有線電視,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為方便村民健身娛樂,村子里住宅區還專門劃了一塊地,安裝了健身設施;同時村子里還建起了4座公廁,改變了以往臟、亂、差的現象。“生活好了,但井岡山精神不能丟”村主任鄒暉告訴記者說。
如今的小通村教育環境得到改善,教育質量也得到提高。目前全村的小學生已全部在鎮上就讀,村里統一用車子接送;去年村子里辦起了幼兒園,現有學生30多人,解決了上學難的問題;今年,小通村考大學人數也越來越多,去年本科上線就有4個,今年達到了6、7個。
在做好金融扶貧的同時,農行江西分行還切實加大對貧困山區的文化輸出,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精神脫貧。該行對掛點村開展黨建幫扶,助村黨支部建立完善了較規范的黨員會議室、活動室,制作了黨務、村務和計生公開宣傳欄,對多名年青入黨積極分子進行了重點培養。同時還購置了大量書籍,助力掛點村圖書館及貫橋村紅軍小學等學校的建設,切實提高村民科學文化水平,全力解決制約山區人民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和精神瓶頸問題。(轉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