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根
摘 要: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將農藝和農機有機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稻套麥秸稈覆蓋栽培技術”,即在水稻收割前將麥種和基肥撒下,然后進行機械收割、粉碎覆蓋、開溝壓墑、施肥除草、防病治蟲等一整套栽培管理技術,為解決當地單季晚稻秸稈焚燒問題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稻套麥;秸稈覆蓋;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45-02
宣城市宣州區朱橋鄉地處皖東南的平畈圩區,耕地面積超過2 000hm2,耕作制度為一麥一稻。近年來,水稻、小麥收割后,秸稈焚燒現象屢禁不止,為做好秸稈禁燒工作,相關部門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終還是出現了白天鄉村干部撲火禁燒,晚上群眾點火偷燒的尷尬被動局面。為此,推廣“稻套麥秸稈覆蓋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所謂“稻套麥秸稈切碎覆蓋技術”,是在水稻收割前將麥種和基肥撒下,然后進行機械收割、粉碎覆蓋、開溝壓墑、施肥除草、防病治蟲等一整套栽培管理技術。該技術將農藝和農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能起到省工省時、節本高效、保墑抗寒、增肥增產的作用,又有效地解決了秸稈焚燒的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1 秸稈焚燒的危害及成因
近年來,我地農村每到夏秋兩季麥、稻收割后,農戶為圖省事,將田中秸稈幾乎全都一焚了之,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秸稈焚燒,一是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二是易引發火災,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三是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四是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消滅了有益生物;五是焚燒秸稈所形成的滾滾煙霧、片片焦土,對一個地區的環境幾乎是毀滅性的破壞。
秸稈焚燒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液化氣使用日益廣泛,農村不再用柴草做飯燒水,秸草就成了廢棄物;二是秸草轉化利用工作滯后,農民找不到合適的處理途徑。現階段對秸稈處理的辦法主要是作工業原料或飼料、辦沼氣、漚制堆肥、秸稈還田等,但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力,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農忙時農村勞動力以婦女、老人為主,加之小麥、水稻收割時都是在搶收搶種的農忙時季,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把秸稈從地里弄出來,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就地將其一燒了之。
2 稻套麥秸稈切碎覆蓋栽培技術
2.1 選擇品種 因我地單季晚稻的騰茬期在11月上旬,所以小麥品種以選用分蘗性強、耐濕抗寒、株型緊湊、耐病抗倒的半冬性品種為宜,如寧麥13、鎮麥168、揚麥15、揚麥19等。凡經農業部門審定適合我地栽培的高產抗病良種均可選用。
2.2 抓好稻田后期管理 在水稻成熟期,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尤其要搞好紋枯病的防治,確保水稻稈青籽黃到收割,以降低病蟲在稻草上的殘留,同時還應防止水稻倒伏。在收割前10~15d,灌一次跑馬水,確保水稻收割時土壤水分適宜、墑情適中,防止田間過爛,造成機械收割時帶翻田面,使播下麥種被爛泥攪起而形成缺苗斷壟。
2.3 種子處理 為提高發芽率,播種前應曬種2~3d,然后用藥劑拌種,尤其是稻套麥往往稻草上帶有一定的殘留病菌,所以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藥劑拌種,可有效預防小麥苗期的病蟲危害,確保苗全、苗勻、苗壯。具體方法是:先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樂斯本),按藥劑、水和種子1∶40∶400的比例拌種,悶2~3h后,再按用種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g拌麥種150kg或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g拌麥種50kg。拌后不宜久放,隨拌隨播,可有效控制各種病蟲危害,且對小麥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4 適時播種 我地單季晚稻的成熟收割時間常年在10月底至11月初,這也是當地小麥播種的適宜時期,這2個時間點的重合為我們推行這一栽培措施提供了有利條件。具體播種時間需根據水稻成熟收割情況而定,最遲不超過11月15日,過遲氣溫過低將影響出苗,不利于小麥在冬前形成促夠分蘗開春后有效穗不足,難以達到高產。套播時期應在水稻收割前3d左右進行為宜,若播種太早,因其共生期延長,小麥極易形成瘦弱苗,收割時易受傷害;同時因水稻割后稻草將被全部拋撒在田中覆蓋在小麥上,而且還要開溝覆土,這時若麥苗過長將難以拱出覆蓋層而影響苗勢;一般掌握在播后芽前收割最為適宜。
2.5 適量用種,配施基肥,確保基本苗 根據稻套麥機械收割稻草覆蓋栽培技術特點,套播小麥播量以12.5~15kg/667m2為宜,基本苗控制在20萬~25萬株/667m2。同時還應施48%三元復合肥20~25kg/667m2作基肥,以確保小麥苗期有充足的養分供應,防止稻草腐爛過程中與苗爭肥,同時也有利于麥苗在較厚的覆蓋層中能順利的破土而出,早生分蘗。播種時用手搖式或電動式撒種器將麥種、基肥均勻地撒入稻田中。
2.6 選用適合的收割機械 應選用具有能將稻草切碎拋撒功能的收割機收割,這樣可省去割后再用人工覆蓋稻草的麻煩,再之,如果稻草不被切碎也不便于開溝機下田作業。收割后的稻草均勻覆蓋在田中已經播好的麥種上,既能起到保墑和抑制雜草萌發的作用,又可保溫保濕,促進麥苗生長。收割稻樁留茬高度在15cm以下為宜,割后如有稻草堆積不均要及時將其撒均。
2.7 噴灑催腐劑 因所有稻草全都被撒入田中,形成了較厚的覆蓋層,為促使稻草盡快腐爛轉化成能被農作物吸收利用的養分,可在稻草上噴灑一定量的催腐劑。該措施應在水稻收后趁稻草水份未干時立即進行,以提高催腐效果。
2.8 開溝壓墑,防漬防旱 漬害本身對小麥根系的生長影響就較大,加上田中覆蓋的大量稻草一旦漬水時間過長,在厭氧菌的作用下稻草在腐敗發酵時所產生的熱量和有害物質會對小麥幼苗產生較大影響,所以稻草蓋好后要及時趁晴天用開溝機開溝,這樣既可防雨天漬害,也能起到壓根保苗促長的作用,開溝時畦寬應保持在1.5~2m為宜,以確保有適量碎土覆蓋畦面。一旦遇到干旱少雨天氣要及灌水抗旱保墑,確保苗全苗壯。
2.9 科學施肥 肥料運籌應掌握“前重、中穩、后巧”的原則。前期除播種時所施的基肥外,應重施壯苗肥,在麥苗3葉期施尿素10~15kg/667m2、過磷酸鈣40~50kg/667m2;為促平衡、保穩長在小麥越冬期應及時增施“臘肥”,即于追施尿素10~15kg/667m2、復合肥15~20kg/667m2;施好拔節肥孕穗肥,即在開春后的3月上旬施尿素7~12kg/667m2,同時應積極開展葉面噴肥,這樣可減少小花退化,提高分蘗成穗率,增加穗粒數。
2.10 防治病蟲草害 堅持“綜合防治,預防為主”的原則,保粒增重奪高產。稻套麥田病蟲相對較重,因稻草覆蓋后草害相對較輕,3月至4月初注意防治紋枯病、麥蜘蛛;4月底5月初以防治赤霉病為主,補治紋枯病,兼治蚜蟲。后期抓好藥肥混噴,主治穗蚜、灰飛虱、赤霉病,兼治白粉病、銹病等。藥劑可選用氧化毒死蜱、己唑醇、噻呋酰胺、甲基托布津、咪鮮胺、三唑酮等。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一旦遇有雜草,應根據草相,及時用精噁唑禾草靈、苯磺隆、愛秀等對應除草劑防除。
參考文獻
[1]姚余,佘德如,余曉虎,等.沿江圩區稻套麥栽培技術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1,05.
[2]陳友林,金永群,江鴻輝.稻套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03.
[3]周陶竹.稻套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4).
[4]王開勤,董升,王軍,等.稻套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9,01.
[5]方曙棠,汪董,趙明海.零共生期稻套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0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