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體 于杰 侯效忠
摘 要:該文介紹了“紅皖88”的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等特征特性,同時也闡明了“紅皖88”栽培技術要點,為大田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小麥;紅皖88;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51-02
紅皖88是安徽省亳州市豐田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利用開麥13的變異單株系統選育而成的大穗、大粒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2011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2011002。經多年試驗與示范種植,表現出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等特點,深受農民歡迎。
1 品種特征特性
紅皖88屬半冬性品種,幼苗半匍匐,苗葉深綠,葉片較大,長勢壯,旗葉挺舉,后期平展,略有干尖,長相青秀,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春季起身稍晚,兩極分化快,株高77~80cm,穗紡錘至長方型,結實性好,中熟,全生育期234d,比對照皖麥50早成熟1~4d,熟相好。有效穗39.4—42.0萬/667m2,穗粒數37.5~40粒,千粒重40.3~42.3g,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其主要特點如下。
1.1 豐產穩產性好 區域試驗點點增產,生產試驗產量第一。2007—2008年度首次參加安徽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9 177kg/hm2,比對照皖麥50增產3.96%,產量差異顯著,8點全部增產;2008-2009年度平均產量8 610kg/hm2,比對照皖麥50增產10.8%,產量差異顯著,8點全部增產;在2009-2010年度安徽小麥生產試驗中,平均7 365kg/hm2,比對照皖麥50增產10.9%,6點全部增產,居半冬性一組第一位,其中方邱湖北農場試驗點增產幅度高達16%。
1.2 抗逆性強 莖稈粗壯,抗倒伏性較好,喜肥水耐瘠薄,抗倒春寒能力較強,經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白粉病、條銹病和葉銹病,在赤霉病重發流行的年份,要注意防治赤霉病。
1.3 品質優良 容重798g/L,粗蛋白(干基)13.28%,濕面筋含量29.7%,Zeleny沉淀值31.2mL,硬度指數63.9,吸水量56.9mL/100g,面團形成時間2.7min,穩定時間2.1min,弱化度112F.U,粉質質量指數40mm,評價值45,最大拉伸阻力(Rm,135)265E.U,延伸性(E,135)164cm,最大拉伸面積59.0cm2,R/E比值1.62。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秸稈還田,培肥地力 在當前有機肥缺乏的形勢下,實行秸稈還田是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的土肥氣熱狀況的最有效的途徑。秸稈粉碎還田后,必須要深耕掩埋,然后耙磨鎮壓,同時還要適當增施氮肥,澆灌底墑水,防止秸稈與小麥爭水爭肥或造成土壤過碹,影響小麥生長。
2.2 種子處理 最好選用包衣的種子,未經包衣的種子,播前要采取藥劑拌種。每50kg麥種,要用50%辛硫磷乳油50mL+15%粉銹寧75g+水3kg噴霧攪勻,邊噴邊拌,晾干后待播,可防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及苗期病害。
2.3 土壤處理 結合整地用50%辛硫磷乳油3 750~
4 500mL/hm2或用48%毒死蜱乳油2 250~3 000mL/hm2,在播種前進行土壤處理。(在返青期如發現地下害蟲達標,也可用上述農藥進行灌根。)
2.4 精細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及時適墑整地(墑情不足時,需先補墑),要求深耕細耙,耕耙配套,采用機耕,耕深20cm以上,打破犁底層,不漏耕,無明暗坷垃,達到上松下實。提倡用深松機隔年深松,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2.5 科學配方施肥 施肥原則: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基追結合,增施微肥,噴施葉面肥。產量每hm2在
7 500kg以上,宜施入210~240kg純氮、90~105kg磷(P2O5)、105~120kg鉀(K20)、7.5~15kg硫酸鋅和7.5~15kg硼砂;農家肥30 000kg或2 250~3 750kg干雞糞或商品有機肥1500kg。農家肥與磷、鉀、鋅肥、硼砂全部底施,氮肥后移,氮素化肥的60%~70%底施,30%~40%在拔節期追施。葉面噴肥,延長葉片功能期。試驗證明,在籽粒灌漿期,667m2用1%~2%的尿素加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間隔一周左右連噴2~3遍,能有效防止早衰,可增加千粒重1~3g。
2.6 科學播種 在淮北冬麥區,紅皖88的適宜播期為10月8~20日,播種過早易徒長受凍,晚播難以形成冬前壯苗,提倡采用寬覆樓精量勻播,播種深度掌握在3~4cm,過深過淺都不利于形成冬前壯苗,播量120~150kg/hm2,基本苗225萬~270萬,使群體與個體協調發展,達到穗多、穗大、稈壯不倒。
2.7 適時控旺 對于旺長田塊,除在小麥越冬前或起身—拔節期間采取鎮壓、深鋤斷根、限制肥水等傳統措施外,還可采取噴施化學調節劑的方式來控制旺長。具體方法:越冬前化控用麥業豐(壯豐安)525mL/hm2,兌水600kg進行噴施;起身期化控可用10%的國光矮豐750kg/hm2或15%的多效唑300kg/hm2,兌水450kg噴霧。
2.8 科學防治病蟲草害 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重點抓好秋種、冬前、返青拔節和抽穗揚花期4個階段的綜合防治工作。一是秋種時藥劑拌種和土壤處理。沒包衣的種子必須藥劑拌種,整地時還一定要進行土壤處理,以防治地下害蟲。二是越冬前重點開展化學除草,做到“防早、防小”,提高防效。越冬前,以化學除草為主,兼治紋枯病和麥蜘蛛。抓住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田間雜草出土90%以上的防除雜草的最佳時期,對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開展麥田化學除草。三是返青—拔節期。小麥返青至拔節,重點開展以化學除草和防治紋枯病、麥蜘蛛等病蟲。四是防治中、后期病蟲害。全面開展“一噴三防”工作,在突出抓好小麥赤霉病和穗蚜防治工作的同時,還要兼治吸漿蟲、銹病、粘蟲等病蟲,切實降低后期病蟲危害。
2.9 適期收獲 收獲適期應掌握在臘熟末期,此時期葉片全部枯黃,麥穗及穗下節呈黃色,麥粒淡黃,麥粒大小及顏色接近正常,較為堅硬。種子良繁田,收獲前要去雜去劣;收獲時要單收、單放,嚴防機械混雜和混收混放;收獲后及時晾曬。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