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國 王平信
摘 要:通過密度、行距及施肥量等因素的試驗,研究夏大豆新品種科豆1號配套栽培技術,結果表明:該品種在栽培密度為21萬株/hm2、行距為0.4m,底肥施三元復合肥450kg/hm2的種植模式下可獲得較高產量。
關鍵詞:夏大豆;科豆1號;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55-02
大豆是安徽省主要農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80萬hm2左右,總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其中,皖北和沿淮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占全省種植面積的70%以上,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全國大豆看安徽,安徽大豆看淮北”之說。目前,安徽省大豆品種的使用仍以廣適、穩產的中黃13占主導,單產一直在100kg/667m2左右徘徊,很少田塊能夠達到單產150kg/667m2水平。而中黃13因其株高較矮,生物學產量較低,導致大面積生產單產很難突破200kg/667m2,而且機械化收割較為困難。由于單價和單產的因素的制約,導致其種植效益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2011年夾溝農場引進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選育的國審大豆新品種科豆1號,當年在農場科研所進行示范種植0.67hm2,平均單產達212.3kg/667m2,而當年大田種植的中黃13平均單產在150kg/667m2左右。為了使該品種在生產中發揮較大生產潛力,筆者于2012-2013年對該品種的產量與密度、行距及施肥量等主要栽培因素的關系進行了試驗研究,并對產量結果進行了分析,以期研究出該品種的大田栽培配套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2-2013年在夾溝農場農科所試驗地進行,試驗地前茬小麥,土壤為砂姜黑土,pH值7.9,有機質含量為2.5%,全氮1.10g/kg,有效磷56.6mg/kg,速效鉀190mg/kg。
1.2 試驗材料 供試大豆品種為科豆1號,供試肥料:三元復合肥(15-15-15)、尿素(含N46%)。
1.3 試驗設計與方法
1.3.1 密度、行距試驗 2012年進行科豆1號的密度、行距試驗。該試驗依據以往科豆1號的田間表現及種植經驗設置了4個密度等級,即18萬株/hm2、21萬株/hm2、24萬株/hm2、27萬株/hm2;每個密度等級下設置3個行距等級,即行距0.3m、0.4m和0.5m。試驗于6月18日播種,設3次重復。試驗小區長5m、寬3m(行距0.4m的小區寬按2.8m計算),面積15m2(行距0.4m的小區面積按14m2計算),共計36個小區。全區收獲計產。
1.3.2 基肥使用試驗 2013年進行科豆1號的基肥使用量試驗。三元復合肥和尿素使用量試驗,采用進行平行設計,即三元復合肥按300kg/hm2、450kg/hm2、600kg/hm2、750kg/hm2設置了4個肥料使用量等級,尿素按150kg/hm2、300kg/hm2、450kg/hm2、600kg/hm2也設置了4個肥料使用量等級。試驗于6月18日播種,設3次重復。試驗小區長5m、寬3.2m(8行區),面積16m2,共計24個小區。該試驗依據2012年科豆1號的密度、行距試驗結果,采用密度21萬株/hm2,行距0.4m,全區收獲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密度、行距試驗結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科豆1號在18萬株/hm2的密度下3種行距種植的平均產量為3 719.5kg/hm2;在21萬株/hm2的密度下,3種行距種植的平均產量為4 024.0 kg/hm2;在24萬株/hm2的密度下,3種行距種植的平均產量為3 760.0kg/hm2;在27萬株/hm2的密度下,3種行距種植的平均產量為3 610.5kg/hm2。由此可見,科豆1號在種植密度為21萬株/hm2時產量最高,低于或高于這個種植密度時,其產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表1還可看出:在行距0.3m時,科豆1號在4種密度下的平均產量為3 761.6kg/hm2;在行距為0.4m時,科豆1號在4種密度下的平均產量為3 873.0kg/hm2;在行距為0.5m時,科豆1號在4種密度下的平均產量為3 700.9kg/hm2。可見,科豆1號在行距為0.4m時產量最高。因此,大田種植科豆1號時,應設置0.4m左右的行距,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增產潛力。
3 結論與討論
科豆1號在本試驗中(中高等肥力條件下),密度為21萬株/hm2時的3種行距下的平均產量為4 024.0kg/hm2,高于其他3個密度設置下同行距時的產量,說明21萬株/hm2的密度有利于該品種發揮自身的增產性能。在此密度下,行距0.4m時科豆1號產量達4 281.0kg/hm2,說明21萬株/hm2的密度結合0.4m行距可使科豆1號獲得較高的產量。科豆1號在施用三元復合肥450kg/hm2時平均產量最高,為4 734.0kg/hm2,說明科豆1號的最佳施肥量為450kg/hm2三元復合肥,低于或高于這個施肥量時,其產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本研究的2個試驗均在同一地力地塊中同播期下進行的,試驗得出了一定的結論,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及現實意義。在中高等肥力地塊下,科豆1號在種植密度為21萬株/hm2、行距為0.4m、施用三元復合肥450kg/hm2時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增產潛力。但這不具有普遍代表性,還不能形成新品種行之有效的配套栽培技術,比如在中低肥力地塊下種植該品種,其密度、肥料的施用等如何處理。好品種必須有相應的配套栽培技術,才能得到生產上的認可及大面積推廣應用,才能延長該品種的推廣年限,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在不同地力及不同播期下該品種的相關配套栽培技術試驗還需進一步開展,對其栽培技術進行系統地研究,制定出較為完善的配套栽培技術規程,為科豆1號的進一步推廣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