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茂富 夏名海 葉為發
摘 要:針對傳統營養土育秧存在的問題,分析對比營養土育秧與基質育秧的優缺點,對白湖農場推廣基質工廠化育秧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白湖農場推廣基質化育秧對策建議。
關鍵詞:基質育秧;優勢分析;工廠化;白湖農場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49-02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的重要內容,而育秧更是機插秧成功與否的關鍵技術環節。白湖農場從1997年推廣機插秧以來,機插面積逐年增加,2014年機插秧面積0.88萬hm2,占總種植面積的90%以上。隨著機插秧面積越來越大,育秧中一個突出的矛盾日益顯現出來,那就是營養土資源的緊缺。從近年實踐來看,營養土備置不僅工作量巨大,而且越來越面臨無土可取的局面,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營養土替代品,勢必影響機插秧的大面積推廣。
目前,不少省份都進行基質取代營養土育秧方面的研究,并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基質育秧面積逐年擴大。水稻育秧基質是一種新型的育秧材料,利用秸稈、礱糠、人畜糞便等可再生性資源,經多重生化處理,根據水稻的營養生理特性和壯秧機理,再添加粘結劑、保水劑和緩釋肥料,經人工合成。主要成分是泥炭土、云母粉、復合菌群等,它打破了傳統的營養土育秧方式。基質育秧技術符合水稻生產省力、簡化、節本、增效、環保的要求,而且不需改變現有的育秧機械和現行的育秧程序,適合較大規模工廠化育秧,是今后機插秧發展的方向和必然趨勢。
1 傳統的營養土育秧方式制約因素
1.1 取土難度大,營養土資源日益貧乏 采用營養土育秧方式每667m2本田約需營養土120kg。以白湖農場每年0.88萬hm2水稻機插秧面積計算,每年需取土15 600t以上,取土量巨大。前幾年主要從廢棄菜園地、支斗渠埂上取土,有一定的熟化度和養分,比較適合作育秧營養土。隨著逐年消耗,這部分營養土資源已用完,只能從大田耕作層取土,不僅費時費工,而且長期取土,土壤耕作層遭到破壞,實不可取。
1.2 勞動力緊缺,用工成本逐年增加 水稻育秧營養土備置需要大量勞動力且勞動強度大。從取土、晾曬、破碎、過篩、堆放,每個環節均需要大量人工,營養土秧盤重量大,增加了勞動強度。目前,白湖農場育秧主要采取對外承包的方式,育秧用工來源主要是周邊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都外出務工,來白湖從事育秧勞動的多是婦女和老人,新增的勞動力很少,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很難適應營養土育秧繁重的體力勞動。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用工成本也大幅上升。人工費用由10a前的35元/d增加到現在的90元/d,而且還難以雇請。
1.3 營養土育秧技術“瓶頸”一時難以突破 一是受天氣因素影響大。秧塊干濕度很難控制,機插前如遇到雨天,則秧塊易爛;如遇高溫,則秧塊易散,運秧難度增大,栽植后田間空穴率增加。二是秧田水分管理難度大。常常發生盤根差的秧塊現象,直接影響到機插的進度和質量。三是壯秧劑調配難度大。如壯秧劑攪拌不勻,用量不足或局部過多等,就會造成秧苗素質差,影響秧苗栽植后生長發育。四是底土厚度難以保證,導致栽插時出現“煙袋頭”秧。水稻營養土育秧方式存在的這些難以克服的弊端,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育秧方式來替代。
2 基質育秧的優勢
2.1 秧苗素質好,抗逆性增強 采用育秧基質育秧,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病害。基質工廠化育苗可以避免土傳病害,苗期無立枯、青枯等病害發生,秧苗矮壯、莖粗,葉片寬大,色澤亮綠,秧苗出葉速度快,苗高,可以相應縮短秧苗期2~3d,從而增加本田生長期,有利于高產創建。
2.2 秧苗移栽后緩苗期縮短 秧苗根系發達,盤根力強。據白湖農技服務中心試驗秧苗素質考察,與營養土育苗相比,每株苗白根數增加3.8條,盤根力增強20%,移栽時傷秧減輕、發根力強,早期發苗快,有利于本田化學除草。
2.3 與機械插秧技術兼容性強 基質容重較輕,每盤基質秧重1.2~1.5kg,僅為等體積土壤的1/3左右,插秧機械負荷小,對機械磨損輕,栽插速度較營養土育秧提高10%。由于秧苗盤根好,可重疊起來裝車運輸,裝載高度可達6層,較長距離運輸不易造成秧塊損壞。
2.4 取苗均勻,栽插適應性強 水稻基質育秧秧塊的根系特別發達,不易斷裂和走形,使得大田栽插空穴率顯著降低,穴苗數更加均勻,機插質量明顯提高。基質秧盤根好、基質輕、凝結力強,下雨天可繼續起秧移栽,不影響農時,多雨年份能降低風險,不需像營養土那樣拌壯秧劑,避免了因壯秧劑拌和不勻、局部超量等而影響到秧苗正常生長。
2.5 技術簡單、成本低廉,利于工廠化育秧 基質育秧較常規營養土育苗每667m2大田綜合成本節約8~15元;基質育秧秧本田面積比為1:(100~120),既解決了常規育秧取土難和表層土壤消耗較大的問題,又提高了育秧安全性,降低了育秧過程的風險系數。
3 白湖農場推廣基質工廠化育秧的可行性分析
白湖水稻種植面積大且集中連片,適合水稻基質工廠化育秧。
3.1 硬件條件適合發展工廠化基質育秧 白湖農場現有育秧能力666.67hm2以上的育秧廠房13個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道路四通八達,運秧方便,所有秧苗均能通過車輛運送到田間到頭。
3.2 經營管理模式適合發展工廠化基質育秧 作為國有大型農場,白湖實行職工領頭責任承包、依靠機械化和季節性雇工的經營模式,統一品種計劃、統一技術模式、統一生產資料供應,一體化經營。有相對完善的集團、農場、分場三級農業技術推廣和配套服務體系。發展基質工廠化育秧在行政推動和技術上有保證。
3.3 基質原材料豐富,可就地取材 基質培育需要的大量糞肥、秸稈等有機原料。白湖常年種植水稻1萬hm2,小麥0.73萬hm2,每年能產生近10萬t的稻麥秸稈。白湖區域有4萬多常住居民,生活垃圾量很大。養殖場每年產生約150萬多kg豬糞,大米加工廠加工后的稻殼每年也在20萬kg。這些原料如果充分利用加工成基質,完全能滿足白湖育秧所需的基質。將這些生產生活垃圾廢棄物用來生產進育秧基質,既可變廢為寶,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又能緩解環境污染,一舉多得。
3.4 水稻基質育秧性價比高,經濟效益好 在育秧的基質主要成分中,除了復合菌群、云母粉(或蛭石)需購買外,草炭土可用自制品替代。基質育秧所需勞動力比營養土育秧大大減少且勞動強度下降,人工成本低,用工有保證。雖然最終每盤基質成本與營養土成本均在1元左右,但基質秧的優越性更強,效率更高,經濟效益更好。
4 推廣基質工廠化育秧的對策建議
基質育秧優勢明顯,在外省有成功推廣經驗。白湖農場自2012年引進基質育秧進行示范,2013年推廣了200hm2。但由于基質密度小,體積較大,從外地購買,基質本身成本不高,卻要支付高額的運輸費用。因此,要大面積推廣基質育秧,須就近生產基質。
4.1 統一思想,穩步推進 水稻基質育秧是新生事物,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要統一思想,更新觀念,堅持基質工廠化育秧信心不動搖。先小步再大步,務求實效,穩步推進。成立專業機構,落實人員資金,實行責任制管理。先期可投入必要的資金購買一些優質基質進行育秧示范種植,并總結經驗,通過示范引路。
4.2 引智引資,加強合作 近年來,不少科研院所和企業公司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進行基質生產技術的研發,基質生產技術已基本成熟。白湖可與基質生產技術成熟的企業公司利用白湖豐富的原料合作辦廠,也可與科研院所合作共同開發基質生產技術,在白湖選擇適宜場所就近生產基質。同時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引進資金發展基質生產,待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可向周邊農村提供秧苗。
4.3 基質育秧需注意的問題 基質育秧盡管比營養土育秧優勢明顯,但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基質生產的質量標準,同時在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如基質比較輕,不能在大風天氣鋪設基質,否則會鋪設不均勻,影響出苗。基質吸濕性較強,要注意防潮,否則會導致播種不均勻。基質的培肥和化控技術還需進一步研究。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