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永等
摘 要:為篩選防治辣椒疫病的有效藥劑,并進行藥效評價,在辣椒疫病發生初期進行了7種殺菌劑的田間藥效比較試驗。結果表明,8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300g/hm2(有效成分,下同)、50%氟啶胺懸浮劑260g/hm2、10%氰霜唑懸浮劑400g/hm2、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1 125g/hm2、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87.5g/hm2和25%嘧菌酯懸浮劑75g/hm2均能有效地控制辣椒疫病危害。生產實踐中,多種藥劑應注意輪換使用,以降低病菌抗藥性風險。
關鍵詞:殺菌劑;辣椒疫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84-02
辣椒疫病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1],由于其病原侵染后潛育期短、發病快,因而生產上防治該病十分困難,一旦發病條件適宜,極易暴發流行,給辣椒生產造成極大損失,一般可造成減產20%~30%,嚴重的達50%以上,甚至絕收[2]。化學防治是該病害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引進內吸性殺菌劑甲霜靈、精甲霜靈和霜霉威(普力克)等藥劑以來,對辣椒疫病起到了較好的防治效果,但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病原菌抗藥性加大,導致田間防效降低或失敗[3-4]。因此,當前急需尋找新型藥劑進行交替施用,以減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同時提高防效、節省資金成本。筆者于2013年就幾種對卵菌綱真菌有毒力作用的制劑進行了田間防效對比試驗,評價其效果,旨在為辣椒生產疫病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平壩縣天龍鄉進行,土壤微酸性,pH6.7,黃壤。試驗地已連續種植辣椒多年,且辣椒疫病常年不同程度發生。
1.2 供試作物 辣椒品種:牛角尖椒,為當地主栽品種。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8個處理(試驗劑量均為有效成分計量),分別為:A.25%嘧菌酯懸浮劑75g/hm2(江蘇富田農化有限公司生產);B.10%氰霜唑懸浮劑400g/hm2(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生產);C.8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300g/hm2(福建新農大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D.50%氟啶胺懸浮劑260g/hm2(商品名福帥得,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生產);E.58%甲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218g/hm2(陜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F.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1 125g/hm2(商品名銀發利,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生產);G.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87.5g/hm2(德國巴斯夫公司生產);H: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ck)。每個處理設4次重復,共32個小區,小區面積18m2,各小區隨機區組排列。
1.4 施藥時間和方法 共施藥2次,第一次是在辣椒疫病發病初期(現蕾期),即2013年6月2日施藥,第2次藥施于2012年6月12日進行。藥液配制時,先用少量水將藥劑充分溶解,然后補足試驗所用水量。采用利農HD-400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均勻噴霧枝葉及莖基部,用水量900kg/hm2。
1.5 調查時間及次數 共調查2次,第一次于6月2日對各小區藥前發病情況進行定點、定株調查,第二次于6月19日,即藥后7d進行防效調查。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辣椒生長安全性評價 在該試驗條件及處理劑量下,辣椒整個植株包括葉片、花蕾、枝條均生長正常,無藥害產生,表明試驗藥劑對辣椒安全。
2.2 不同處理對辣椒疫病防治效果比較 試驗所選的7種藥劑在連續2次施藥后對辣椒疫病均有較好的防效,25%嘧菌酯懸浮劑75g/hm2、10%氰霜唑懸浮劑400g/hm2、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00g/hm2、50%氟啶胺懸浮劑260g/hm2、58%甲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218g/hm2、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1 125g/hm2和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87.5g/hm2的防效分別為77.57%、84.95%、87.80%、84.64%、68.27%、85.36%和83.65%(表1)。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5%顯著水平下,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00g/hm2的防效相對最高,優于25%嘧菌酯懸浮劑和與58%甲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的防效,差異顯著;但與10%氰霜唑懸浮劑、50%氟啶胺懸浮劑、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和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之間防效相當,無顯著差異;58%甲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218g/hm2的防效最低,與其它試驗藥劑的防效差異顯著(表1)。
3 結論與討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試驗所選的7種化學殺菌劑對辣椒疫病都有一定的防控作用,而且在試驗劑量下對辣椒生長安全,無不良影響。除58%甲霜靈·代森錳鋅WP的防效相對較低,與其他藥劑處理呈顯著差異外,其余藥劑之間的防效差異不明顯,防效均達77%以上,這些藥劑均可用于防治辣椒疫病。為了避免病菌的抗藥性風險,在施用時應注意交替用藥,或者選用這些藥劑的復配制劑。由于辣椒疫霉在雨季或高濕條件下,病殘體或土壤中病原可形成游動孢子囊,并釋放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囊和游動孢子容易被雨水濺起到辣椒植株上,形成再侵染源。因此,在雨后應適時施藥保護,或在發現有中心病株后及時進行施藥防治,視發病情況,連續施藥2~3次,每次間隔7~10d。
參考文獻
[1]陳利鋒,徐敬友.中國農業植物病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320-322.
[2]何娜,曾會才.辣椒疫病防治的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08(8):64-67.
[3]何允波,唐麗萍,張寶國.辣椒疫病菌的抗藥性和新藥劑的篩選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04,29(3):26-29.
[4]Tmaietti G..,Valentino D.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from Northern Italy[J].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1,83(3):199-205.
[5]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殺菌劑防治辣椒疫病.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M].GB/T17980.32-2000.133-13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