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
摘 要:2014年太和縣小麥紋枯病普遍發生,局部田塊危害較重。該文對2014年太和縣小麥紋枯病發生特點及原因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關鍵詞:小麥紋枯病;發生特點;原因;太和縣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96-02
太和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之一,常年小麥種植面積在10萬hm2以上。近年來,隨著小麥產量的提高,施肥量的增加,以及田間小氣候及小麥品種等諸多因素的改變,小麥紋枯病已成為太和縣小麥上的主要病害之一。2014年,太和縣小麥紋枯病局部發生危害較重,給小麥生產造成了一定損失。
1 發生特點
1.1 病情前期輕、后期發展快 從小麥紋枯病的系統調查可以看出,2014年太和縣小麥紋枯病早春發生基數低,病情輕,發展慢;4月中旬后病情發展快,病株率和嚴重度急劇上升,發生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表1)。
1.3 部分播量大、群體大的麥田發病重 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不同栽培條件下發病程度不同,且存在較大差異。凡播種早、水肥條件好、群體大的麥田,往往發病較重。
2 原因分析
2.1 氣候因素 小麥紋枯病發病的適宜氣候條件是中溫高濕,氣溫20~25℃,田間濕度大,有利于發病。一般春季氣溫回升快,雨日多,發病重,早春降水少,田間濕度小,則發病輕。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上旬,太和縣降水73.9mm,比歷年同期減少46.5%,其中2014年3月份至4月上旬降水量僅19mm,比歷年同期減少70.1%。4月中、下旬多連續陰雨天氣,雨日達12d,降水量57.7mm,雨日數是2005年以來同期最多的一年,降水量比歷年同期增加78.1%,田間濕度大,光照不足,極有利于小麥紋枯病菌侵染蔓延。因此,4月中旬以后,小麥紋枯病病情發展迅速,侵莖率高,危害重。
2.2 品種及栽培因素 2013年秋種,太和縣小麥栽培品種主要有周麥22、濟麥22、良星99、洛麥23、淮麥22、中麥895、皖麥52、煙農5158等,這些品種對紋枯病多為中感至高感,抗病性差,給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蔓延提供了必要條件。此外,受“有錢買種,無錢買苗”的思想影響,部分農戶播量偏大,每667m2播量高達15~20kg,加之普施返青拔節肥,造成小麥群體大,個體生長嫩弱,田間通風透光不良,這也是重要的發病誘因之一。
2.3 人為因素 防治小麥紋枯病除搞好農業防治外,還要抓好播種期的藥劑拌種和返青拔節期的噴藥防治。而在病蟲害防治上,當地農民普遍存在“重蟲輕病、重治輕防”的現象,在播種時只注重防治地下害蟲,防病意識淡薄,沒有選用戊唑醇、三唑酮等藥劑進行拌種。小麥紋枯病菌在小麥拔節初期侵染麥株,病株率激增,并向內侵入莖稈,抽穗后形成枯孕穗和枯白穗。因此,防治小麥紋枯病最有利的時期是小麥返青至拔節初期(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對病株率達20%以上的田塊,應選用井岡·蠟芽菌、烯唑醇、井岡霉素等藥劑及時進行噴霧防治,就可以控制病害擴展,阻止病菌侵入莖稈,有效地控制紋枯病危害。若在小麥抽穗后出現危害癥狀時進行防治,則為時已晚。由于小麥紋枯病早期發生危害比較隱蔽,加上農民對小麥紋枯病認識不足,防治時間偏晚,用水量少,且藥劑難以到達麥株莖基部發病部位,因而防治效果差,致使土壤中菌源逐年積累,這也是加重紋枯病危害的一個重要原因。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