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泉
摘 要:馬尾松與深山含笑混交,可以改變貧瘠山地造林樹種單一、林分結構單一局面,對提高森林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造林對比試驗結果表明,5馬5深林分馬尾松的徑、高生長和單株材積增長,明顯優于10馬林分;5馬5深林分的深山含笑徑、高生長和單株材積增長,明顯優于10深林分;林分的單位面積蓄積量10馬林分與5馬5深林分間無顯著差異,均明顯優于10深。3種林分之間的地表凋落物量、腐殖質含量、土壤含水率,以及水解性N、速效P、速效K含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在抗高溫能力上,5馬5深>10深>10馬;抗干旱能力上,10深>5馬5深>10馬。在坡度大的貧瘠山地,馬尾松與深山含笑種間關系協調,在徑、高生長上有互相促進作用,是優良混交組合。
關鍵詞:馬尾松;深山含笑;混交造林;土壤養分含量;土壤含水率
中圖分類號 S725.2;S72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106-04
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為松科(Pinaceae)松屬(Pinus Linn)常綠喬木,是長江流域以南重要的荒山造林樹種和用材樹種。性喜光,不耐庇蔭,根系發達,主根明顯,有根菌,具固氮能力,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石礫土、沙質土、粘土、山脊和陽坡的沖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巖縫里都能生長[1-2]。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為木蘭科(Magnoliaceae)含笑屬(Michelia)喬木,適應性強,繁殖容易,病蟲害少,是福建省主要速生常綠闊葉用材樹種之一。由于其木材紋理直,結構細,易加工,是優良的家具、板料、繪圖版、細木工用材,根、花可入藥[3-4];適應性強,葉大花美,也是優良的森林景觀樹種。邵武西北部為武夷山主脈杉嶺,大部分山地地勢陡峭,土層薄,土壤貧瘠,大多為發育程度低的粗骨性紅壤,長期以來主要營造馬尾松純林,林分結構單一。馬尾松富含松脂,易燃,深山含笑枝葉水分含量較高,防火性能好,分析馬尾松與深山含笑在貧瘠山地混交造林的可能性,對改善瘠薄山地的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和林分防火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造林對比試驗,探討馬尾松與深山含笑混交效果,為發展大坡度的貧瘠山地馬尾松、深山含笑混交造林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地設置在福建邵武和平林場場部工區43林班55大班3小班,小班面積為10hm2,海拔365~450m,坡度25~35°,東北坡向,全坡,粗骨性山地紅壤,土層50~80cm,前茬均為馬尾松純林。試驗期內年均降雨量1 756~1 922mm,年均溫18.2~20.9℃,極端最高溫度為41.5℃,極端最低溫度-7.5℃,無霜期308d。
1.2 試驗材料 馬尾松及深山含笑的林地。
1.3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上、中、下坡各設2個區組,共6個區組,每個區組包含3個處理(馬尾松純林、馬尾松×深山含笑混交林、深山含笑純林)。小區規格20m×20m,小區面積400m2。區組內各小區水平排列。馬尾松×深山含笑混交林混交比例1∶1,株間混交。區組間、試驗地周圍均種植馬尾松純林作為隔離帶和保護行。
1.4 試驗過程
1.4.1 清雜整地 2005年11月,全面劈草、劈雜,雜草平鋪林地,使其自然腐爛,將雜灌及采伐剩余物中的枝丫材清理下山。林地清理后,采用魚鱗穴整地,按試驗設計定點挖明穴,半圓形穴,直徑60cm,深40cm。穴挖好后回表土,下基肥,每穴施放腐熟雞糞0.5kg,與所回表土混勻后備用。穴兩側開竹節溝,長30cm,深30cm。
1.4.2 苗木定植與補植 2006年1月造林,株行距2.5m×2.5m,造林密度1 600株·hm-2。馬尾松、深山含笑苗木均為1年生容器苗,苗高25~30cm,地徑0.30~0.35cm。2006年4月,檢查苗木保存率,并及時對死、缺株進行補植。
1.4.3 撫育管理 2006年8月,全面松土除草1次,2007年、2008年每年全面除草松土、整理竹節溝2次,時間4月上旬和9月中旬,并結合松土除草進行根部施肥,4月施放國產NPK復合肥,施放量為0.2kg·株-1。
1.5 試驗調查 2013年11月,對各小區分別樹種每木檢尺,統計株數,根據各樹種小區平均胸徑的統計值選定平均木。伐倒平均木,0號、1號圓盤按0.5m、0.8m區分段截取,此后均按1m區分段截取圓盤,進行樹干解析,計算連年生長量和單株材積。采用樣方法收集各小區地面凋落物,并在小區中心位置設置土壤剖面,采集深度40 cm的土壤,混合均勻后作為土壤營養成分含量、土壤含水率測定樣本。地表凋落物量測定采用網格法,將小區分割成100個方格,每個方格4m2,隨機采集3個方格內的地表凋落物,將各方格內的凋落物分別在80℃下烘干后稱重,統計、計算單位面積的地表凋落物量(干重)。土壤含水率測定采用烘干法,土壤營養元素含量采用TY-800B便攜式土壤養分速測儀進行測定。試驗期內氣象數據由邵武市氣象局提供。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長指標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馬尾松的胸徑、樹高、材積生長和深山含笑的胸徑、樹高、材積生長,混交林均優于純林。方差分析結果表明,10馬與5馬5深林分間馬尾松的胸徑、樹高、單株材積的均方比值F值分別為52.44、11.53、36.87,均>F0.01(1,10)=10.0,達到極顯著的差異水平;5馬5深、10深林分間深山含笑的的胸徑、樹高、單株材積的均方比值F值分別為52.44、11.53、36.87,均>F0.01(1,10)=10.0,達到極顯著的差異水平;馬尾松與深山含笑混交,對馬尾松、深山含笑的徑高、材積生長均有促進作用。
2.2 林分蓄積量比較 單位面積蓄積量,10馬>5馬5深>10深。方差分析結果表明,3種林分間的單位面積蓄積的F=187.48>F0.01(2,15)=6.36,達到極顯著的差異水平。多重比較結果表明,10馬與5馬5深間在單位面積蓄積上無顯著差異,10馬、5馬5深均與10深間存在極顯著差異。
2.3 地表凋落物量和土壤養分、水分含量比較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3種林分間的地表凋落物量、腐殖質含量、土壤含水率,以及水解性N、速效P、速效K含量的F值分別為18.33、22.56、108.25、12.09、76.38、58.77,均>F0.01(2,15)=6.36,達到極顯著的差異水平。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在凋落物量、腐殖質含量、水解性N含量、速效K含量等4個指標上,均存在5馬5深>10深>10馬,且三者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速效P含量,5馬5深與10深林分間差異未達顯著水平,與10馬林分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土壤含水率,10深>5馬5深>10馬,且三者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2.4 混交林各指標相關分析 將混交林分的馬尾松和深山含笑的各小區胸徑間、樹高間進行相關分析,并分別與小區地表凋落物量、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的主要營養元素間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馬尾松與深山含笑的胸徑生長存在顯著相關,樹高生長存在極顯著相關;深山含笑的胸徑與馬尾松的樹高間,深山含笑的樹高與馬尾松的胸徑間存在的相關系數均>r0.05,存在一定的線性相關。馬尾松的胸徑生長,與地表凋落物量、腐殖質含量、水解性N、土壤含水率間存在極顯著相關,與速效P、速效K含量間存在顯著相關。馬尾松樹高生長,與土壤含水率間存在極顯著相關,與地表凋落物量、腐殖質和水解性N含量呈顯著相關,與速效P、速效K含量的相關系數也均>r0.05,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深山含笑的胸徑生長,與腐殖質含量、水解性N含量間存在極顯著相關,與地表凋落物量、速效K、土壤含水率間,均存在顯著相關,與速效P含量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未達顯著水平。深山含笑的樹高生長,與腐殖質含量、水解性N含量間存在極顯著相關,與地表凋落物量、土壤含水率顯著相關,與速效P含量間有一定線性相關,與速效K含量間相關程度較低,未達顯著水平。
2.5 不同樹種組成林分各樹種與主要氣候因子相關分析 試驗區7~9月份為高溫期,9~11月份為干旱期,樹種徑高生長與7~9月積溫和9~11月降水量的相關系數大小,表明該林分中該樹種抵抗高溫、干旱環境脅迫的能力。與7~9月份積溫的相關系數越大,說明抗高溫能力越強;與9~11月降水量的相關系數越大,說明對9~11月份的降水依賴程度越高,林分中該樹種的抗旱能力越差?!?0℃有效積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夏末秋初高溫期的積溫,與≥10℃有效積溫間相關系數越大,說明該樹種在該林分中的高溫休眠期越短,生長期越長。與年降水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大小,既體現了林分的蓄水保水能力,也體現了林分蒸騰消耗量的大小。相關系數大,林分蓄水保水能力差,或蒸騰量大,需及時降水補充,否則影響樹木生長。統計10馬、5馬5深、10深林分的平均木樹干解析獲得的徑、高連年平均生長量,進行不同樹種組成林分中馬尾松、深山含笑徑高生長與主要氣候因子年有效積溫、7~9月積溫、年降水量、9~11月降水量之間的相關分析。計算結果見表3。
2.5.1 馬尾松生長與主要氣候因子相關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在10馬林分中,馬尾松的徑生長與年有效積溫間呈顯著相關,與年降水量、7~11月降水量間呈極顯著相關,與7~9月積溫間呈負相關;在5馬5深林分中,則與年有效積溫呈極顯著相關,相關系數達到0.915,與7~11月降水量間呈顯著相關,與7~9月積溫、年降水量呈一定的正相關,但未達到顯著相關水平。在10馬林分中,馬尾松的高生長與年降水量、7~11月降水量間均呈極顯著相關,與年有效積溫間相關系數僅為0.411,未達顯著水平,與7~9月的積溫間呈負相關;5馬5深林分中,馬尾松的高生長則與年有效積溫間呈極顯著相關,與年降水量、7~11月降水量間呈一定的正相關,與7~9月積溫間也表現為正相關。
2.5.2 深山含笑生長與主要氣候因子相關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10深、5馬5深林分中深山含笑的徑、高生長與年有效積溫間的相關系數均達到極顯著相關水平,與年降水量、9~11月降水量呈一定的相關性,但均未達顯著相關程度;5馬5深林分深山含笑徑生長與7~9月積溫呈顯著正向相關,高生長與7~9月積溫呈一定的正向相關,但未達顯著相關水平;10深林分深山含笑徑生長、高生長分別與7~9月積溫呈負弱相關、無線性相關。
2.5.3 不同林分相關系數比較 馬尾松的徑、高生長與年有效積溫、7~9月積溫間的相關系數,均存在5馬5深>10馬,說明5馬5深林分的馬尾松較10馬林分的馬尾松具有更強的抵抗高溫的能力,高溫休眠期短,生長期長;與年降水量、9~11月降水量的相關系數,均存在10馬>5馬5深,說明10馬林分的林地水分保有量較5馬5深林分低,或林分的水分蒸騰消耗量、林地水分蒸發消耗量更大,導致林分中的馬尾松抗干旱能力低于5馬5深。
深山含笑的徑、高生長與年有效積溫、7~9月積溫間、年降水量、9~11月降水量的相關系數,均存在5馬5深>10深,說明深山含笑在5馬5深林分中的抗高溫能力更強,生長期更長,而在10深純林林分中,抗干旱能力更強,亦即10深林分蓄水保水能力較5馬5深林分更強。
4 結論與討論
貧瘠山地往往土層薄,土壤發育程度低,土質較為粘重,給造林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馬尾松是造林先鋒樹種,但營造馬尾松純林易發生松毛蟲等病蟲害危害,且防火功能差。深山含笑主根發達,適應性強,葉片水分含量高,油脂等易燃性物質含量低,營造馬尾松、深山含笑混交林,對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造林對比試驗結果表明,10馬與5馬5深林分間的馬尾松徑、高、單株材積,均存在極顯著差異,5馬5深林分馬尾松的徑、高生長和單株材積增長,明顯優于10馬林分;5馬5深與10深林分間深山含笑的徑、高、單株材積,也均存在極顯著差異,5馬5深林分的深山含笑徑、高生長和單株材積增長,明顯優于10深林分;10馬、5馬5深、10深等3種林分的單位面積蓄積量存在極顯著差異,10馬與5馬5深間無顯著差異,10馬、5馬5深與10深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3種林分之間的地表凋落物量、腐殖質含量、土壤含水率,以及水解性N、速效P、速效K含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在抗高溫能力上,5馬5深>10深>10馬,抗干旱能力上,10深>5馬5深>10馬。馬尾松與深山含笑的種間關系協調,有互相促進生長作用,是優良的貧瘠山地混交造林樹種組合,其種間關系體現在:
(1)馬尾松根部有根菌,可以固N,并釋放有機銨和無機銨,滿足幼齡期深山含笑生長對N元素的需求,促進深山含笑幼齡期徑、高生長,促使其枝葉繁茂。深山含笑樹冠較大,葉片大而厚,對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土壤水分蓄存,降低土壤水分蒸發消耗,防止林地營養元素流失,有著重要作用。林分郁閉后,深山含笑通過自然整枝,產生較多的富含N、P、K的凋落物,在較高的濕度下,通過細菌分解作用,釋放出所含的營養元素可以促進馬尾松、深山含笑的徑高生長。
(2)王旭軍等[8]提出,影響深山含笑葉片凈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為氣孔導度、光合有效輻射及大氣溫度。深山含笑喜光樹種,但葉片大而厚,在高溫期容易因蒸騰失水太多,根部吸收的水分供應不足而關閉氣孔,進而葉面溫度升高而灼傷葉片,為了適應高溫季節環境,純林中深山含笑可能更早地進入夏季休眠,更遲解除休眠。10深林分中深山含笑徑、高生長與7~9月積溫相關性表現為負相關、無線性相關,也證明了這一點。馬尾松高生長較深山含笑快,在混交林中形成上層林分,可以為深山含笑遮擋部分直射光,從而延長了深山含笑的生長期,縮短高溫休眠期,但混交時馬尾松比例不宜太高,否則可能導致上層林分郁閉度過大,影響深山含笑生長所需的光的供應。
(3)混交林中深山含笑凋落物量大,也有利于林地水分蓄存,增加林分內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形成有利于分解有機物的細菌和真菌的繁衍,加快有機物的分解、腐殖質的生成和營養元素的釋放,提高林地肥力,促進樹木生長,以致形成良性循環。
(4)深山含笑純林,由于造林地立地條件差,早期營養元素供應不足,影響幼樹生長;自然冠幅較大,樹高較為一致,郁閉后個體間地上部分空間的競爭劇烈,導致群體分化嚴重,個體冠幅小,光合作用面降低,進而影響林分平均生長量,而后的單位面積凋落物總量反而低于混交林。
目前福建閩北各地貧瘠山地主要營建馬尾松純林,有關深山含笑的研究尚停留在播種育苗技術、純林營造技術等方面[5-7]。本文根據通過造林對比試驗,探討了馬尾松純林、馬尾松與深山含笑1∶1混交林、深山含笑純林3種不同樹種組成林分的生長差異性和林地主要營養元素含量、土壤含水率等的差異性,分析了混交林中2樹種的種間關系,為發展貧瘠山地馬尾松、深山含笑混交造林提供理論依據。3種林分的后期表現,有待于進一步觀察,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效果,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魯順保,周小奇,芮亦超,等. 森林類型對土壤有機質、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10):2567-2573.
[2]秦娟,唐心紅,楊雪梅.馬尾松不同林型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3,22(4):598-604.
[3]鄭萬鈞.中國樹木志(第l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4]葉桂艷.中國木蘭科樹種[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5]張都海,魏君莉,朱錦茹,等.深山含笑人工林生長規律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04,24(2):30-34.
[6]劉化桐.閩北山地7種闊葉樹種造林對比試驗[J].福建林業科技,2004,31(4):62-63,77.
[7]張成錦.深山含笑播種育苗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03(6):26.
[8]王旭軍,吳際友,廖德志,等.長沙市城市森林樹種深山含笑光合特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6):120-12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