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石
摘 要:以固鎮縣石湖鄉楊樹林為研究對象,采用楊樹修枝新技術年齡輪生枝法對楊樹進行修枝,對修枝前后和不同修枝方法林木胸徑及活立木蓄積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年齡輪生枝法對楊樹胸徑和活立木蓄積量4a的年增長率最大分別為54.0%、188.0%,均高于未修枝和采用冠高比法修枝的胸徑和活立木蓄積量。
關鍵詞:年齡輪生枝法;修枝;楊樹
中圖分類號 S75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110-02
楊樹因其生長迅速、適應性強、產量高及木質優良等特性,已成為固鎮縣主要的造林樹種之一,也是主要用材林樹種之一。目前全縣楊樹種植面積23 433.8hm2,楊樹活立木蓄積量195 3451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量的96.2%和98.6%;另外,在四旁樹中有楊樹328萬株,蓄積量達19萬m3,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需的木材,促進了本地區板材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大大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楊樹種植在固鎮縣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長期以來,楊樹生產中的傳統修枝方法有冠高比法[1]、主干直徑指標法[2]、枝條直徑指標法等[3]。但由于各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制約,致使楊樹用材林的營造中低效林分占有較大比例。2009年,安徽省林業廳高級工程師馬永春提出了楊樹修枝新技術、新方法—年齡輪生枝法[4-5],在安徽省科技推廣總站的部署和指導下,固鎮縣實施了楊樹修枝技術推廣示范工程,并于當年在石湖鄉進行了技術推廣示范,截至2013年底,已連續實施了4a,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試驗地位于安徽省東北部固鎮縣石湖鄉。屬亞熱帶和暖溫過渡帶,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251.2h,年日照率為51%,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雨量871㎜,南北方大部分動植物均能在此繁衍生長。一些地區修枝量過多,保留的枝葉較少,導致樹體過于單薄,不利于光合作用;一些地區修枝量過少,沒有及時修去老弱枝、多頭枝和一些“卡脖子”大枝等,樹形臃腫,主干不明顯,直接嚴重影響其生長;大部分地區未修枝,任其自然生長,管理粗放,樹形和林相不整齊,不實用,操作較難。
1.2 試驗材料 試驗林是2005年3月造林的I-72楊,位于石湖鄉南部五固河堤壩楊樹林帶,面積100hm2,樹齡5a,每側10行,株行距4m×4m,密度630株·hm-2,以前從未開展過修枝。
1.3 試驗方法
1.3.1 修枝方法 在樹木單株生長相近、林相基本整齊一致的地段,選擇100株,采用年齡輪生枝法修枝;另100株采用冠高比法修枝;再選擇100株作為對照(ck),不開展修枝。試驗組按年齡輪生枝法[1]進行修理,即在冬季或生長季節進行修枝,以萌芽前后為佳,采用ARS牌(日本)伸縮式高枝鋸進行修技,修除消耗性枝條、枯老枝條、“卡脖子”大枝。
1.3.2 修枝時間 共開展4次修枝,時間選擇在2010-2013年的3月中旬。
1.3.3 修枝質量 每個修枝口要平滑、無劈裂與主干表面基本平齊,利于傷口愈合,促進樹木生長,提高木材質量。2013年3月修枝后,枝下高保持在8m左右。
1.3.4 生長量測量 以修枝前后的樹木胸徑生長量和活立木蓄積量作為衡量修枝成效的標準,3種修枝法前后分別進行胸徑測量。2009年12月15日和2013年12月16日分別對300株樹木胸徑進行測量,并對蓄積量進行計算。試驗數據采用SPss17.0和Excel2010進行分析處理。
1.3.5 組織管理 固鎮縣林業局與石湖鄉密切配合,組成聯合技術指導和檢查驗收小組,縣林業局負責全面技術把關,石湖鄉林業站人員跟班作業,及時解決和處理工作中的問題,并組織開展了檢查驗收、測量記錄和成效對比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修枝方法對楊樹胸徑生長率的影響比較 對試驗地修枝前后楊樹胸徑的測定結果進行計算,得到樹胸徑生長率,見表l。由表1可知,不同修枝方法修枝后,楊樹的胸徑生長率均大于未修枝,年齡輪生枝法大于冠高比法,采用年齡輪生枝法修枝后的平均胸徑為21.09㎝,比冠高比法多1.23cm,比ck多3.48㎝;胸徑凈生長量7.39cm,比冠高比法多1.25cm,比ck多3.49cm;未修枝組與修枝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2 不同修枝方法對楊樹蓄積量的影響比較 對試驗地修枝前后楊樹活立木蓄積量的測定結果進行計算,得到活立木蓄積量,見表l。由表1可知,不同修枝方法修枝后,楊樹的活立木蓄積量增長率均大于未修枝,年齡輪生枝法大于冠高比法,采用年齡輪生枝法修枝后的100株活立木蓄積量為24.53m3,比冠高比法多3.27m3,比ck多8.79m3;100株活立木蓄積量凈生長量16m3,比冠高比法多3.27m3,比ck多8.79m3;未修枝組與修枝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4 樹形比較 采用年齡輪生枝法修枝的楊樹的生長量大,樹體勻稱,主干尖削度小,林相整齊;采用冠高比法修枝的楊樹的樹體勻稱,主干尖削度小,林相整齊,生長量較小;未修枝的楊樹的生長量最小,樹形較差,主干尖削度大,林相不整齊。
3 結論與討論
(1)楊樹是本地速生用材樹種,通過開展年齡輪生枝法修枝,改善了楊樹品質,提高了生長量,有利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本次修枝選擇的固鎮縣五固河堤壩楊樹林帶營林管護中,林農對林木的管護意識不強,對松土、施肥等林間管理不到位,且造林密度偏大,樹木長勢受到影響。通過4a的年齡輪生枝法修枝的修整,直接除去下部“卡脖子”大枝和凈消耗性枝條,減少了主干上的死節,有效調節了樹體營養的再分配,并形成了合理的枝條結構,提高了樹木的品質和出材率,為生產高干、無死節、大徑級良材奠定了基礎,提高了楊樹木材的經濟價值。
(2)今后在推廣應用該技術時,還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宣傳和引導群眾,廣泛開展技術培訓,積極推廣年齡輪生枝法修枝,提高全縣楊樹林分的整體質量;二是引導建立林業技術服務合作社等社會化組織,實行專業隊施工,提高施工質量,修枝產生的枝椏材還可集中銷售,增加林農的收入,也充分利用了木材資源;三是在實施年齡輪生枝法修枝的同時,還必須和其它的撫育措施相結合,如合理規劃造林密度、及時施肥、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等,以促進楊樹健康生長,有效提高林地產出。
參考文獻
[1]郭云喜.楊樹修枝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9):99.
[2]吳素紅,徐煦等.楊樹人工修枝方法[J].安徽林業,2008(5):39.
[3]張秀秀,曹幫華,張曉文,等.楊樹修枝理論和技術研究進展[J].河北林果研究,2010(03):235-239.
[4]馬永春.楊樹修枝新技術與新工具[J].安徽林業,2009(03):60-61.
[5]馬永春.楊樹修枝新方法與修枝技術研究[J].安徽林業科技,2011(01):70-7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