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勇
摘 要:通過對萬佛湖漁業水質調查分析,結果表明:水庫水質介于地表Ⅱ~Ⅲ之間,更接近于地表Ⅱ類水,總體上為清澆水;水質屬貧—中營養型,水庫西湖有機質和浮游生物相對較豐富,東湖水質較瘦等。為放養模式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萬佛湖;漁業水質調查;放養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 S93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134-03
萬佛湖為湖泊型水庫,是安徽省十大水庫之一。建于1958年,主壩是國內第一座人工實心粘土重力壩,集灌溉、防洪、發電、航運、旅游、養殖6大功能于一體。水庫設計水位71.95m,相應水面面積為58.3km2,庫區呈楓葉狀,庫岸沿線長約200km,水位73.75m,死水位53m,總庫容8.2億m3。直接入庫河流主要有3條,分別為五顯河、河棚河和曉天河。
萬佛湖第一次漁業資源調查是在1981年進行的,至今已30a,漁業資源狀況必然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近年萬佛湖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水庫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水環境的保護問題日益突出,所以,迫切需要對萬佛湖漁業資源狀況進行調查,對水庫魚產潛力的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萬佛湖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以便為庫區制定漁業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1 主要研究內容及調查方法
根據萬佛湖庫型、面積與形態特點,共設10個采樣點,水庫中部設2個斷面4個點,在主壩東水深最大處設1個點,西段上游設5個點。采樣進行8次,1月、4~8月,9月和10月,每月中旬采樣。
1.1 水庫常見漁業水質理化因子的調查 水體理化指標測定方法:水溫用采水器所帶水銀溫度計讀數,分層采水后立即讀出,記錄均值;透明度用薩氏盤測定。水化水樣每點根據水深采集1~3層(0.5m、5m、10m),每層采樣500mL,用氯仿或濃硫酸固定。化學耗氧量(CODMn)以酸性高錳酸鉀法測定;鈣鎂以EDTA滴定法測定;氨氮以納氏比色法測定;亞硝酸鹽氮以鹽酸α-萘胺比色法測定;活性磷以鉬藍比色法測定;堿度用鹽酸中和法測定;溶解氧采用碘量法測定。采樣現場同時測定氣溫、水溫、水深、pH值,并記錄天氣、風向等。
1.2 水庫浮游植物的種群組成、生物量的調查 浮游植物定性水樣用25號篩絹網按“∞”型在各采樣點撈取,所采集水樣及時用魯哥氏液固定,帶回實驗室濃縮、鑒定至屬;同時在定性記數時,利用定量水樣增補群落組成的種類。
浮游植物定量水樣用中科院水生所生產的1 000mL有機玻璃采水器,置水面下0.5m、1.0m、1.5m處各采集1 000mL混合,從中取1 000mL倒入塑料水壺中,當場用15mL魯哥氏液固定,帶回實驗室沉淀、濃縮并進行定量。浮游植物生物量采用計數框計數與離心濕重法獲得。
1.3 水庫浮游動物的種群組成、生物量的調查 原生動物、輪蟲和無節幼體等小型浮游動物的定性與定量,系利用1 000mL經沉淀濃縮為30mL的水樣,原生動物的定量取0.1mL于計數框計數,輪蟲、無節幼體取1mL計數。
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的定性與定量水樣,分別采集0.5m、1m、1.5m水層的混合水樣5L,經25號浮游生物網過濾后固定于4%甲醛液中帶回全部定性與計數。
1.4 底棲動物的調查 底棲動物的定量采集用面積為1/16m2的彼得生采泥器,將采得的泥樣倒入面盆,當即用40目分樣金屬篩篩去淤泥,將底棲動物放入標本瓶固定,帶回室內分檢、鑒定.。采得的標本,水蚯蚓用5%甲醛固定保存,其它種類用75%的酒精固定保存。
1.5 水庫魚類種群結構、年齡組成及其鰱鳙魚生長速度的調查 魚類種群結構現狀,主要依據深水網箔、抬網捕獲的魚類進行分類了解的數據。鰱、鳙、鯽等魚類的生長速度,完全依據隨機采集所獲標本,通過年齡鑒定分析的結果。主要放養魚類的品種、規格和數量由萬佛湖漁業總公司提供。
1.6 水庫營養類型評價和魚產力的估算 水庫水質狀況和營養類型依據浮游生物污染指示種和浮游動物margalef指數(d)進行評價;魚產力依據浮游生物量和黑白瓶法來進行推算。
2 初步結果與分析
2.1 水庫水質理化因子的初步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歷次測定樣本分析,水庫理化指標總體上符合Ⅱ~Ⅲ地表水,個別點的CODMn超標;活性磷只有7月份和8月份稍有偏低,個別點未能檢出,其光合作用可能受到限制;水質雖然未對硬度和堿度作規定,但漁業水質一般要求1~3mmol/L,從這個角度看,硬度尚可,但堿度太低,未有任何水樣達到1mmol/L,這主要是因為水體pH稍微偏低,水源主要是雨水所致,這一點說明水體碳源不足,將影響水體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影響浮游生物量和魚產潛力。
2.2 水庫浮游植物的初步調查結果與分析 對10個采樣點初步鑒定得出浮游植物共70屬,隸屬8個門,其中綠藻門最多,達39種,占全部浮游植物種類的55.7%;藍藻次之,共計13屬,占全部種類的18.6%;硅藻門12屬,占全部種類的17.1%;裸藻門2屬,占全部種類的2.9%;黃藻門1屬,占全部種類的1.4%;金藻門1屬,占全部種類的1.4%;隱藻門1屬,占全部種類的1.4%;甲藻門1屬,占全部種類的1.4%。各門的種數以及出現頻率為:綠藻門以衣藻、小球藻和新月藻為主,硅藻門以直鏈藻和針桿藻為主,藍藻門以顫藻為主。水庫9月份浮游植物總生物量為8.24mg/L;10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為2.50mg/L;1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為0.21mg/L;4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為1.25mg/L;5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為4.46mg/L;6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為14.73mg/L;7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為7.53mg/L;8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為10.14mg/L。浮游植物8個月平均生物量為6.13mg/L。
2.3 水庫浮游動物的初步調查與分析 根據顯微鏡檢測結果,浮游動物中檢出的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的屬(種)數隨季節有所變化,常見種類有中華似玲殼蟲、鐘形鐘蟲、湖生累枝蟲、淡水筒殼蟲、螺形龜甲輪蟲、萼花臂尾輪蟲、前節晶囊輪蟲、對刺同尾輪蟲、刺簇多肢輪蟲、扁平泡輪蟲、晶瑩仙達溞、僧帽溞等。這些種類一般在各個點都可以看到,總體來說,浮游動物出現的種類數不多,多以輪蟲為主,枝角類和橈足類出現的種類較少。
水庫浮游動物平均數量為1 736個/L,其中原生動物441個/L,占25.4%;輪蟲1 170個/L,占67.4%;枝角類25個/L,占1.4%;橈足類29個/L,占1.7%,無節幼體71個/L,占4.1%。
由此,一年內浮游植物生物量6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正常情況下,夏季水溫高,光照強度大時間長,浮游植物生物量達到較高水平,一般7、8月份達到峰值。至于,這次6月份最高,可能是因為水庫鳙魚放養比例較大,大型浮游動物受到明顯抑制;6月份水溫明顯回升;水位較低(64.24m),浮游植物量才出現爆發型增長。
2.4 黑白瓶測氧法 根據前面的測定,萬佛湖透明度變換范圍在1~2m,黑白瓶按0.0m、0.5m、1m、2m、4m的深度分5層掛瓶,每天10:00~11:30完成。4月份所測溶解氧在10.2~11.3mgO2/L,黑白瓶所測毛產量2.95gO2/m2*d;5月份所測溶解氧在10.6~12.5mgO2/L,黑白瓶所測毛產量3.34gO2/m2·d;6月份所測溶解氧在8.9~10.0mgO2/L,黑白瓶所測毛產量3.12gO2/m2·d;7月份所測溶解氧在9.5~11.1mgO2/L,黑白瓶所測毛產量2.99gO2/m2·d;8月份所測溶解氧在9.8~12.9mgO2/L,黑白瓶所測毛產量3.95gO2/m2·d。
2.5 魚類樣本的采集與分析 魚類種群結構組成,主要依據小網箔捕獲的魚類進行分類了解,統計分析獲得的數據。經調查統計,水庫現有魚類24種,其中以放養的鰱、鳙魚為主要種群,鯽魚、鯉魚、翹嘴紅鲌、青梢紅鲌、蒙古紅鲌和細鱗斜頜鲴等種群正在形成。此外尚有烏龜、中華鱉、河蟹和青蝦等特種水生動物。
2.6 水庫水質評價和營養類型 從生態學觀點出發,生物與環境的統一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在水域生態系統中,水環境決定了生物種群或群落結構特征。反之,生物的個體、種群或群落的變化,可以客觀反映出水體質量的變化規律,據上述原理,生物應用于龍河口水庫水質監測有效、科學,且具有化學監測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上兩個方面,萬佛湖應屬于貧-中營養類型,水質介于國家Ⅱ、Ⅲ類水之間,只有在低水位時,個別指標為Ⅲ類水,總體上屬于清潔水。
3 魚產力測算
(1)根據浮游生物現存量推算:水庫中魚類的天然餌料資源包括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底棲動物、水生昆蟲、高等水生植物和有機碎屑等,這些天然餌料資源轉化成魚產量的能力就是水庫的魚產潛力,餌料資源的多寡就決定水庫魚產力的大小。一般魚產力的估算均已4~11月內的浮游生物量為基礎進行,這里將1月份的舍去,僅以9、10月份和4~8月份的7個月平均生物量計算。因此,這里將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魚產力估算略去,僅對濾食性的鰱鳙魚進行魚產力估算。
水庫7次所測透明度分別為98cm、160cm、165cm、85cm、89cm、152cm和93cm,平均120cm,則補償深度約為3.0~3.6m,按3.2m計算;浮游植物年P/B系數為100;鰱魚對其利用率為20%~30%,按25%計算;餌料系數按30~50計算,則該庫浮游植物(7個月平均6.98mg/L)可提供的鰱魚魚產潛力為:
F=7.45~12.36kg/667m2
浮游動物年P/B系數定為30,鳙魚對其利用率為40%,餌料系數按6~11計算,則該庫浮游動物(7個月平均2.79mg/L)可提供的鳙魚魚產潛力為:F=6.50~11.90kg/667m2。
合計該庫鰱鱅魚魚產力13.95~24.26kg/667m2。
(2)根據黑白瓶和梁氏方程來推算:根據水產專業教科書中水生所梁彥齡研究員的梁氏方程來推算鰱、鳙魚產力:Fyg=370Pga-852。其中:Fyg——魚產潛力(kg/hm2)。Pga——溶解氧的毛產量(gO2/m2·d)。各點毛魚產力在11.7~41.3kg/667m2,平均22.3 kg/667m2,與浮游生物量推算的魚產潛力較為接近。其中4月份魚產力為15.0kg/667m2,5月份魚產力為20.8kg/667m2,6月份魚產力為27.3kg/667m2,7月份魚產力為20.1kg/667m2,8月份魚產力為25.4kg/667m2。
4 結論
(1)水庫水質介于地表Ⅱ~Ⅲ之間,更接近于地表Ⅱ類水,總體上為清潔水。
(2)水庫屬貧-中營養型,水庫西湖有機質和浮游生物相對較為豐富,東湖水質較瘦,但泥沙含量較大,透明度較低。
(3)鰱、鳙魚均長勢較好,特別是在7月和8月,豐滿度明顯上升。
(4)水庫魚產力在15~22kg/667m2,鰱魚魚產力略高于鳙魚魚產力。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