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廷+許榮華+邵紅星
摘 要:中國種業融入市場化、國際化,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直面挑戰、勇于創新。該文對種子行業的發展歷史和現狀進行了簡要介紹,并系統地對行業競爭及經營風險進行客觀分析,探索種業發展方向及中小種業企業經營的戰略選擇。
關鍵詞:種業;競爭分析;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 S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16-02
種業市場化至今歷經十多年的驟變與發展,眾多種業企業又到了一個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國外種業巨頭滲入中國,另一方面,過度競爭、產品過剩,使企業陷入困境。筆者根據自身從業經歷,詳盡分析了行業發展的歷史、現狀與風險,并提出中小種業企業當下的戰略選擇和出路。
1 中國種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種子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的內因,是農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載體。因此,種子行業的運營和發展,歷來都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1.1 計劃經濟體制下種子經營 計劃經濟時代,農民生產用種一般是“自選、自留、自繁、自用”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調劑。1978年后,國家出臺“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準化、以縣為單位組織統一供種”的政策。全國各省、市、縣三級成立了種子公司,無償使用育種單位培育的農作物新品種,并進行區域性壟斷專營。
1.2 種子產業市場化的前奏 1995年國家實施“種子工程”,重點扶植了一批大型種子公司,從事科研育種、生產加工和跨區域銷售。1997年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出臺頒布,育種成果不再無償使用,原先靠政府支持和壟斷經營的國有種子公司,開始風雨飄搖。據統計,2 700多家國有種子公司,70%以上資不抵債,行業兩級分化形成。
1.3 種業體制的多元化 2000年,我國“種子法”開始實施,種業市場化拉開序幕。科研單位創辦的種業公司、民營種業公司等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據統計,全國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企業8 700多家。這一時期,整個行業處于一種戰略機遇期,只要你步入了種業,幾乎人人都會有斬獲。在這個種業市場的發展時期,出現了行業規則不完善,形成“多、亂、雜”和“小而全”的局面。
1.4 種子企業的分化 隨著市場的日趨成熟,中國種業開始陷入自身發展的困境。部分生產銷售型種業企業,因盲目擴大產能,大量種子庫存,導致資金鏈斷裂。加之后期庫存處理不得當,企業內部管理混亂、適應市場能力較差,很多品牌淡出人們的視野。
2 種子市場需求的變化分析
2.1 土地的集約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農村耕地流轉已占總面積的30%,農業生產正逐步走向規模化和機械化。這對種子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和推廣適宜機械化和簡約化種植的新品種,成為種業企業面臨的新課題。
2.2 需求的多元化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食品的要求向著多品種、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如玉米品種中近年來廣受喜愛的鮮食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水稻品種也分化出秈、糯、香米、紫糯、黑米等優質水稻。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豐富,還在不斷衍生出新品類。
3 種業行業的經營風險
一方面,種子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和監控。另一方面,保持種子的生命力需要特殊的設備和嚴格的管理。其次,種業企業又面臨著自然氣候的嚴峻影響,這都給種子行業帶來了較高的經營風險。
4 種業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種子行業的中小企業都是在《種子法》出臺后誕生的。發展成長的時間短,一般不到十年時間,規模不大,抗風險能力弱。
4.1 產業分散,綜合實力低 中國的種子市場潛力較大,但產業較為分散,絕大多數種企規模小,實力弱,科研投入嚴重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相互模仿或直接假冒,市場競爭力差。以玉米、水稻種子經營為例,全國29%的銷售集中在8~10家企業,70%的市場份額屬于中小種子企業或叫“游擊隊”。我國擁有經營許可證的企業8 700多家,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不足100家,多數種企沒有科技研發及品種權。全國沒有一個企業凈資產超過10億元人民幣,年銷售額沒有超過5億元的。中國種業前十強,年銷售總額只有孟山都年銷售額的22%。
4.2 科研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 國家大量的科研經費投給農業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種子企業不僅科研人才缺乏,而且要搭建一個科研平臺,也不是一朝一夕、一點一星的資金能實現的。加之品種選育周期長、投資多、風險大,企業承受能力有限,導致我國種子企業科技含量普遍較低。
5 我國種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2011年4月10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目的是盡快優化與合理配置處于分散狀態下的種業市場資源,培育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民族種業。
5.1 建立完善的現代種業體系 完善的現代種業體系,就是要實現“以產業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基地為依托”、“走產學研相結合”和“走育繁推一體化”之路。
民族種業將是未來市場競爭的主體,農業大專院校、農科院所與種子企業之間需要展開緊密協作,有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并真正確立起“商業化育種”的主導方向與研發路徑。走育繁推一體化之路,以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
5.2 提升綜合管理能力 不斷提升民族種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
5.3 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 中國種業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在品種選育、基地建設、企業建設能力、政府監管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1)期望通過十年的努力,選育出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優良“大品種”。進而達到徹底整合和消除市場品種的“多、亂、雜”現象。(2)建立具有綜合優勢的生產基地,強化種子生產源頭的控制和管理。(3)通過有效推動行業的重組與整合,培育出一批與跨國種業綜合管理能力相比肩的現代化大型種業集團。(4)完善種子監管體系的建設,提升種子執法效能。
6 中小種業企業的戰略選擇
6.1 產業整合戰略 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邁克爾·簡森提出,一個行業產生伊始,由于技術創新等帶來的高額回報率會吸引大量的資金和企業進入,推動行業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最終形成過剩的生產能力。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有一個企業退出機制。這種退出更多通過產業整合來實現。因此中小種業企業,可以參與產業整合,把自己最具價值的環節擦亮,與資本對接,實施兼并重組,以防止自身有限的資源在微利經營中耗盡。
6.2 專業精準戰略 瞄準種業市場中的“小眾市場”或“長尾市場”,重新進行戰略精準定位。選擇某一品類作物,集中人力、物力和資源,打造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鑄成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6.3 戰略轉移 在種業出現過度競爭的時期,企業要么有所創新,要么靠綜合實力拼消耗。但新品種研發和創新有很多制約因素,拼實力也會把資源耗盡。因此部分中小企業此期選擇戰略轉移也不失為上策。
參考文獻
[1]張亞兵.贏銷種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2]宋文洲.存量市場下的次世代管理[J].商界評論,2013,7.
[3]黃如鑫.中國種業歷史回顧與入世后展望[J].大麥科學,2003,01.
[4]王步芳.產業整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