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雷諾汽車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汽車公司和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但對于很多中國消費者來說,雷諾還是個陌生的或者是不熱門的汽車品牌。其實雷諾自創立以來,已經有116年的歷史了,這一個多世紀以來,雷諾汽車可謂是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也正因為如此,雷諾也為我們帶來了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
路易·雷諾的童年時光
1877年,路易·雷諾出生在巴黎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是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有兩個姐姐和兩個哥哥。他的父親阿爾弗雷德通過銷售紡織品和紐扣的生意,創立了自己的事業。母親路易斯是一個富裕的店主的女兒,愛好娛樂和藝術。
童年的路易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很小的時候就對機械裝置有著濃厚的興趣。年輕的路易在臨近巴黎的另外一處房子的花園里建立了他的首個車間。事實上,能夠通過高中畢業會考曾經是路易的一個夢想,因為學習并非他的強項,但是,這個男孩在他走向成功之路上有著兩項至關重要的優勢,即敏銳的直覺和優異的實踐能力。
雷諾的“賭局”
1898年,年僅21歲的路易退伍后回到巴黎,機械制造是唯一一件能激起他的興致的事情。他把自己家里三輪摩托車拆開,取出發動機,焊到自制的底盤上,再加裝轉向、離合、減震、剎車,一臺車就這么被造了出來。這臺車上還裝配了他的一項發明,即直接傳動系統——歷史上第一臺變速器。
路易的幾位朋友對他造的車提出了質疑,認為它徒有其表,根本不能行駛多遠。出于對這項發明的自信,他和朋友們打賭自己的汽車可以爬上蒙馬特勒比克大街13%的斜坡。不久,在巴黎蒙馬特高地陡峭的勒比克大街上,一輛怪模怪樣的小車開進人們的視線,那臺車便是第一臺雷諾A 型車。路易不僅贏得了這場賭局,還贏得了首批的12筆訂單,他的事業迅速步入了正軌。幾個月后,他申請了直接傳動系統的專利,這項技術很快就被當時的各大汽車公司采用,這個發明很快推動整個汽車工業進入一個新紀元。
兄弟聯手發展壯大
雖然路易·雷諾是雷諾汽車的創始者,但實際上,他的兩個哥哥馬塞爾和費爾南德在1899年用少量的資金創建了雷諾兄弟公司(當時并未將他們聰明的弟弟包括進來),并謹慎地經營著家族的產業。兩個哥哥出于親情的考慮,才在公司里給了路易一個職位,讓他繼續玩他喜歡的汽車設計和制造。當時,路易所鐘愛的汽車制造只是公司的一項副業,并且兩個哥哥都不認為這項副業會有很好的前景。事實上,路易很快就證明他們是錯誤的。汽車制造業務很快變成了公司的支柱,而路易也逐漸成為雷諾公司的掌舵人。
在歐洲人開始狂熱地迷戀賽車后,速度成了汽車的首要指標。于是,精通機械的路易又貢獻了一項偉大的專利——渦輪增壓器。路易讓他的哥哥、公司老板之一的馬賽爾作為車手,參加各種賽事,甚至路易本人也常常披掛上陣。1901 年,雷諾賽車包攬了“巴黎-波爾多”比賽的前四名和“巴黎-柏林”賽事的前三名。第二年,馬賽爾干掉了稱雄多年的梅賽德斯車隊,獲得“巴黎-維也納”大賽的桂冠,他甚至比主持賽事的官員還早兩個多小時到達終點。雷諾車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城際公路賽事的冠軍。一次,雷諾賽車的時速超過了100 公里/小時,那是當時賽車速度的極限,之前從未有人超越。
兄弟倆贏得了一場又一場的比賽,讓雷諾三兄弟看到了最好的廣告效應和市場反應。隨著各場賽事的舉行,使得他們的訂單迅速增加。當時,一輛雷諾的汽車賣到了3000法郎,相當于當時個人平均年收入的10倍,公司的規模也迅速擴大,塞納河畔的車間也被迫一再擴建,在1902年達到了7500平米。
但是,在1903年“巴黎-馬德里”的比賽中,一場嚴重的事故奪去了馬塞爾年僅31歲的生命。雷諾三兄弟的鐵三角就此不復存在。
雷諾的另一個哥哥費爾南德,也一直致力于公司的相關業務,后來,費爾南德全身心開拓雷諾汽車的海外市場,在紐約和東京設立了代表處,還在俄羅斯建立了兩家工廠。費爾南德的努力最終確立了雷諾在全世界的銷售網絡。
動蕩年代的福與禍
雷諾成立之初的一個轉折點是生產出租車,據說雷諾出租車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保衛戰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1905年,雷諾接到了第一份來自出租公司的大訂單。兩年之后,雷諾的出租車占據了英國和法國的大街小巷,倫敦、巴黎、紐約,甚至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雷諾的出租車隨處可見。在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氣勢洶洶的德軍一路殺至巴黎,先頭部隊離巴黎圣母院僅25 公里,法軍拼死才將德軍擋在巴黎郊區。為了解圍巴黎,法軍需要火速將12000 名士兵送往前線,而當時又沒有足夠的運輸工具。情急之下,巴黎軍區司令加列尼將軍召集了600 輛雷諾出租車為他運送士兵,巴黎的出租車司機們在國難當頭之時絲毫沒有退縮,他們冒著炮火將士兵送到了前線,最后幫助法軍取得巴黎保衛戰的勝利。
雷諾公司經的第一次大發展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戰爭使雷諾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兵工廠。戰爭結束后,公司又進行農業機械和重型柴油汽車的生產。停戰后的1919年,雷諾公司已成為法國最主要的私人公司,汽車產品系列齊全,柴油機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雷諾還開發其它業務,像生產卡車、全系列商用車、拖拉機、有軌機動車、以及飛機等。
二戰爆發后法國被德國占領期間,路易為了保住他的汽車公司,履行了德軍訂單,為德國軍隊提供大量坦克、飛機發動機和其他武器。因此,比昂古工廠成為1942年英軍轟炸的第一個目標,大半廠房和設備在數年之久的轟炸中化為灰燼。二戰結束后,雷諾重建工廠,工廠恢復生產。1944年9月23日,雷諾向法院自首,并被關進監獄。10月24日,雷諾汽車公司創立45周年之際,等候審判的雷諾突然去世。
體制變遷
二戰爆發前,雷諾在法國、比利時和英國擁有多家工廠,屬于完全的私有化,在法國,它甚至是資本主義的象征。二戰結束后,1945年,戴高樂將軍頒布法令,沒收了路易·雷諾的所有資產,并將企業收歸國有。從此雷諾作為國有企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時期。
1955年,皮埃爾·德雷福斯接替了皮埃爾·樂佛舍,開始了他在雷諾掌權的20 年。直至1975 年,他投入了全部精力向公眾證明:國營企業與私有企業擁有同樣的競爭力,并能獲得同樣的成功。
1968年,紅色的革命熱潮從東到西,席卷了法國。在這場運動中,國營的雷諾公司成了工人的大本營,狂熱的革命者高舉著毛主席的照片,把雷諾比昂古工廠擁擠得水泄不通。但那一年的雷諾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全年汽車產量達到83萬5千臺,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出口到國外,勒芒賽場上的雷諾戰車也取得了勝利。
到了80 年代,雷諾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產量超過200萬輛。但是,產品的快速更新、雄心勃勃的項目以及強大的企業文化,都沒能使雷諾避免工業危機。1984年,雷諾債務高達570億法郎,企業瀕臨破產邊緣。雷諾的官方年鑒上這樣解讀這一局面:“造成這種頹勢的唯一原因就是,國有化。”
1994年,法國政府向公眾出售了雷諾48%的股份。1996年,雷諾將6%的股份再次向公眾出售。自1945年國有后,雷諾再次成為真正的私營企業,從此,雷諾結束了“民族產物”的時代。
雷諾汽車公司在1999年先后兼并韓國三星汽車公司和羅馬尼亞達契亞汽車公司,并和日產汽車公司結為戰略聯盟,形成雷諾—日產汽車集團。作為一個私營企業,一個全新的雷諾開始奔向充滿光明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