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見到張皓然的人都被他徹底顛覆了大家心目中蒙古人的印象,那些粗礦彪悍的影子全沒,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帥氣時尚的男生。張皓然12歲獨自離開家來北京闖蕩,雖然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張皓然并沒有去演戲,而是偶然的機會選擇了主持行業,先后在香港中天衛視、青海衛視主持《大眾娛樂在線》、《把世界帶回來》、《導視雜志》等多檔節目。之后偶然的機會進入光線傳媒參與《明星Bigstar》、《音樂學院》等節目,甘愿做B咖,后遇到制片人許添合作開始全新綜藝節目《全能綜藝班》,以“皓皓”身份深受觀眾喜愛。
書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朋友,書也是我們一生的朋友。在繁華的大世界里,我們經歷了世事的煩躁,只有書才能讓我們的心找到了一份寧靜。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于人生。張皓然說,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于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光讀書不思考,結果就會變成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結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之道,既要善于讀書,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在科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新的書;在文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老的書。古典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衰老。應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益甚微。讀書,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其規律可循。讀書最好是具體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對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初讀一部作品,常常領略不到其精華所在。泛舟書海,如同步入塵世一樣,應去尋朋覓友。當發現知音,選擇、確定之后,就要攜手并進。
在張皓然人生中讀過的第一本文學類作品確是在上學時的。張皓然回憶道:“那本書叫《愛的教育》當時因為上學這本書是規定讀物,我們放暑假了都要寫觀后感。但是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日記的形式站在一個家庭的四方角度去考慮一個問題,再次回味起書的內容總也會覺得意猶未盡!”從那次過后,張皓然開始愛上讀書,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我一直都堅持讀書,讀書使人進步而且在書里你可以感受到另外一個世界。《簡愛》、《少年維特之煩惱》、《厚黑學》、《秘密》等。”
要說讀過書的種類張皓然可是涉列的很廣泛,像哲學類、生活類的等,張皓然喜歡各方面的書都讀一些。“書是一個好東西,我們會在書中獲取我們想要的知識,哪怕一知半解總比不知道要好的多吧!”張皓然笑著說道。如果要問他喜歡什么類的書籍,他會毫不猶豫選擇哲學類。
如果說看哲學書的好處,張皓然說:“一個人,如果不能把看到的,認為對的付諸實踐去堅持它,看很多哲學書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能正確利用,那么就會使自己的思想更開闊,使自己的認識更深刻,使自己的觀念不斷得以修正。這便是最大的好處。而最大的壞處,就在于哲學能讓人思維靈活,懂得很多道理。這些道理便被靈活的思維所應用,使人善于狡辯,無法認清自己,更會盲目自大,去誤導他人。學哲學還是應該先有自己的想法,再看書學習對比修正,切勿人云亦云。多向沒看過哲學的人請教,看看常人是怎樣認為一些事情的,對比哲學家的看法學習。
作為藝人張皓然會經常的閱讀書籍來給自己充電,現在他開始拍戲了,他說多看書可以更好的理解劇本的內容讓自己能更好的詮釋好一個角色。那么相對于張皓然的職業,他會選擇歷史類的、音樂類的、戲劇類書籍來閱讀為自己增長閱歷或是充電。在劇組讀書也是一個打發剩余時間的好辦法。張皓然經常會在工作前和沒有工作的時候來讀書,讓自己靜下心來。
張皓然告訴我至今為止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看到了生活的不同面,讓我知道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答案并非只有一個。他強烈的建議讓那些青少年來閱讀這本書,讓他們能夠從中學到看待世界的眼光。現在的張皓然拿來翻閱的是《活出全新的自己》這本書帶領我們體驗生命三大層次——喚醒、療愈與創造,如此豐盛之書,是一堂找回內心全新自我的生命課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