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未來媒介發展變化的大趨勢
一、未來媒介生產的變化。媒介生產元素將進行大膽的重組,一些其他產業元素和創新因子將會被納入未來媒介生產的過程之中,有時甚至會取代原來的主體元素。二、未來媒介內容的變化。新聞媒體會向娛樂媒體和廣告媒體發展和變化,媒介內容的城鄉對立可能進一步加劇,城市新聞和娛樂內容充斥在各種媒體的所有空間和時間,有關“三農”的內容則被擠壓在狹窄的角落里。三、未來媒介經營的變化。傳統媒體的經營收入將逐步向媒體外拓展,媒體主業收入一般只會占全部經營收入的大約三分之一,其余均為多種經營或輔業經營收入,并有可能向一切的領域發展。四、未來媒介傳播形式的變化。接受工具的微型化、多樣化和移動化極大改變了以往新聞和娛樂傳播的形態,并持續向更新穎、更便捷的方向發展。一是融合性,如今任何一個接收工具均融合了多種功能;二是異步性,在現代傳播系統中,參與者不需要同時處在傳播的情景中,以電腦為主的傳播系統和許多其他新媒介,都有超越時間、轉移空間的能力;三是隱身性,最新的隨身攜帶媒介已具有隱身功能,人們接受信息、使用信息和發送信息更加隱匿、靈活、方便。五、未來信息傳播對象的變化。接受媒體信息的“大眾”正在消亡,而一種具有各種視聽、閱讀特點的“小眾”正在崛起。新受眾生產新媒介,新媒體產生新體驗,新體驗產生新需求。(據邵培仁于《當代傳播》2014年第2期)
電視產業轉型的方向
1.從單一價值評估到多元價值評估。電視節目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其信息價值、娛樂價值、社會動員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最主要的功能。對上述四種價值的評估,落腳點在于對觀眾的研究。信息的影響范圍、娛樂節目的口碑、社會動員的效果、文化感染的程度,這些指標都表現在觀眾的社會行為中。大規模研究觀眾行為的方法,訪談法最深入,成本也最高,效率不容樂觀。因此,電視業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節目評估技術和評估方法。2.從電視機播出到跨平臺播出。電視媒體作為節目內容制作的巨頭,其困境在于電視相對于互聯網的劣勢導致的傳播效果大幅度削弱,傳播影響力降低。電視媒體的網絡化直接帶來了電視播出平臺的多樣化。基于互聯網的播放平臺包括但不限于網絡視頻系統、移動互聯網系統和智能電視系統。3.從電視節目到網絡視頻節目。電視產業與新興互聯網產業相比,優勢在內容,劣勢在終端。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將電視機與電視節目牢牢綁在一起無異于畫地為牢。電視機雖然失去了優勢,但電視節目的優勢依然存在。電視節目需要跳出電視機的束縛向新興媒體伸出橄欖枝。目前最有能力扮演新時代電視角色的是網絡視頻。一方面,網絡視頻已成為最主要的互聯網應用之一;另一方面,網絡視頻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網絡視頻行業的競爭力還不僅僅體現在強大的播出覆蓋上,其制作能力亦不容小覷。電視媒體如果不能迎頭趕上,被網絡媒體超越將是不爭的事實。(據陸 地 靳 戈于《電視研究》2014年第4期)
媒體品牌打造要有“三度”
信度是基礎。何為信度?信度是指媒體內容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客觀性,能夠被用戶信賴。媒體只有秉持客觀、中立、平衡原則,通過高質量、嚴標準的采訪才能夠達到信度的要求。而反觀當前媒體現實,很多媒體從業人員缺乏基礎性的專業知識,導致寫出的報道錯誤百出。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很多從業人員忽視了專業化的知識素質和職業化倫理而空談新聞理想,殊不知缺乏專業素質和職業倫理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其新聞理想也只能淪為空中樓閣。態度是性格。何為態度?態度是指媒體的價值觀和立場,即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喜歡什么,憎惡什么,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態度體現在媒體的編輯方針里,體現在每個版塊里,體現在每篇報道里,也體現在每個從業人員的心里。媒體表達態度的最佳手段是時評。溫度是根本。何為溫度?溫度是指媒體的服務能力和貼近性,體現著深度的人性關懷。在當今媒體市場地位正發生更替的時代,市場競爭白熱化,媒體不再單純是“觀點紙”,更要轉型為“信息紙”。所謂信息紙是指能夠就重大事件為用戶提供貼近性、服務性、有價值的信息服務。唯有此,才能夠真正滿足新環境下用戶的需求,也才能真正在幫助用戶實現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據郭全中于《中國報業》2014年第4期)
文化傳播應走“接地氣”路線
如果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那么文化傳播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讓他人了解本國的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而是通過各種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讓他人理解并最終接受其所傳達的精神內涵。韓劇火,因為他們的制作團隊有先進的制作理念,有敏銳的市場觀念,更在于他們注重倫理道德,善于將劇情與韓國文化特色融為一體。他們輸出的是文化產品,更是倫理道德,這是最高明之處。除此以外,與其他國家“接地氣”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同,我國媒體目前仍側重于說教式、灌輸式的傳播方式。我國的各種形象宣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由于不是當地民眾自發或者自愿去學習、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而是中國通過設立孔子學院、播放主流宣傳片的方式向海外輸出我們的語言和文化,這很難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服,給人一種深受主流意識形態和國家話語控制之感。文化傳播,其實無須“高大上”的宏大敘事,只是關乎是否抵達人的內心深處。(據黃墨白于《中國科學報》2014/03/14)
劉奇葆: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座談會,強調要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積極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努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劉奇葆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樹立一體化發展觀念,強化互聯網思維,增強借力發展意識,發揚攻堅破難精神,形成適應融合發展的新觀念新認識。要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不斷以新技術新應用引領和推動融合發展。要始終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增強核心競爭力,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要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和有力支撐。(消息來源:《人民日報》)endprint
發展新媒體不可缺哪些人?
《錢江晚報》新媒體運營部總監李曉鵬認為,新媒體技術一向是傳統媒體的短板,缺乏基本的技術力量,很難在新媒體上有所作為。在他看來,完整的移動互聯網團隊,至少11種專業人才,即編輯方面,需要移動客戶端編輯、社交化媒體編輯、新聞可視化編輯;技術方面,需要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交互設計師、軟件工程師、系統維護工程師;運營方面,需要用戶維護專員、流量推廣專員以及渠道拓展專員。表面上,編輯是傳統媒體最不缺乏的。但移動互聯網對編輯的工作要求完全不同,任何一家媒體都需要摸透移動互聯網特點的新型編輯。(消息來源:《中國記者》)
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方式將調整
4月1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2014年全國電視劇播出工作會議上宣布,自2015年1月1日開始,將對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方式進行調整。具體內容包括:同一部電視劇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播出不得超過二集。總局此次電視劇播出方式調整的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均衡衛視綜合頻道節目構成,強化綜合定位,優化頻道資源,豐富電視劇熒屏。(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首家民營英文電視臺上線云平臺
對外傳播專業媒體藍海電視臺4月14日宣布,該機構歷時兩年研發的專門面向海外的全媒體內容運營及傳播云平臺“藍海云”近期將投入運行。據介紹,“藍海云”將是第一個面向國際市場的基于云計算和云儲存技術,集合采集、制作、管理和發布于一體的、全球共享的視聽內容的綜合生態平臺,可以完成視聽節目及素材的遠程上載、遠程制作、系統化管理、全媒體發布、全球發行。機構用戶和個人用戶都可以參與到視聽圖文節目的素材提供和加工制作,并分享收益。在“藍海云”支持下,藍海電視臺推出“中國故事走出去千萬億工程”,將使得眾多的視頻專業人員和愛好者在“藍海云”的平臺上參與到中國故事拍攝和制作中,形成海量中國故事節目源。開播于2010年的藍海電視臺是一家針對西方主流社會、專注中國內容、以民營機制運營的英文電視頻道,其衛星電視頻道覆蓋亞太、北美、歐洲的所有國家。(消息來源:《北京日報》)
大陸首個南臺灣演播廳在高雄正式啟用
4月19日,大陸首個南臺灣演播廳在高雄正式啟用,這是繼開設臺北演播廳之后廈門衛視在開展兩岸新聞交流、促進兩岸媒體合作的又一新突破。據悉,配合高雄演播廳的啟動,廈門衛視將于五月初推出新聞連線節目《兩岸直航》,該節目將以訪談的方式,對話北京、廈門、臺北、高雄嘉賓,共同探討兩岸關注的話題。未來,廈門衛視《兩岸新新聞》《兩岸秘密檔案》《兩岸直航》三檔節目將在晚間黃金檔接力播出,形成兩岸新聞節目的實時互動、深度報道。從2013年6月14日開始,廈門衛視在原有駐點臺北記者的基礎上,先后增派4批共8名出身閩南、熟悉閩南文化的記者駐點高雄,在大陸媒體中率先實現了常態化深入臺灣南部采訪。(消息來源:新華網)
東方衛視簽戰略協議 韓劇引入“購買”變“合作”
4月9日,全新整合組建的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東方衛視中心與韓國最大的娛樂媒體公司CJ E&M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東方衛視中心黨委書記朱濤透露:“未來一到三年,雙方將共同研發新節目,打破目前購買版權的單一合作模式。此外,雙方還將嘗試投資影視劇等。”作為兩大傳媒集團戰略合作的處女作,東方衛視明星戶外旅行真人秀《花樣爺爺》將于6月和觀眾見面。(消息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