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土
世界上對濕地的定義多達50種。學科意義上認為,濕地是由水(經常過濕或有淺水面)、水成土(或半水成土、或有潛育層)和挺水或濕生植物(可伴生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構成,其內部過程長期為水所控制的自然綜合體。對保護和管理具有明顯優勢的定義是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通過的《濕地公約》中的定義,即: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由于兼具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的特點,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可提供很重要的生態服務。濕地不僅提供給人類水、食物、礦物、纖維等資源產品,更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蓄洪防旱、調節徑流、凈化水質、美化環境、調節氣候、控制水土流失、保護沿海近岸地下水層不受鹽化影響、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教育和科研以及文化傳承等重要功能,對區域經濟發展、人類生存環境、區域生態安全有著重要影響。據聯合國環境署2002年的研究數據顯示,1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
在全球層面,濕地是最容易受人類經濟開發侵犯的一個類型,也導致了濕地生態系統成為當前全球退化、喪失最快的生態系統。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后,積極履行締約國的義務,加強對濕地的保護,40%的濕地處于保護范圍。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明確提出要“搶救性保護濕地”,“十八大”亦明確提出我國濕地只能增加不能減少,但從中國的現狀看,各地自然濕地退化和人為喪失的情況仍然在加劇,濕地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扼制,濕地維持生物多樣性、提供水、食物以及緩沖洪水、補充地下水,防止鹽化侵蝕等重要生態功能在降低或喪失。
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與健康支撐著人類的福祉。珍惜和保護已經變得非常脆弱的濕地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認識濕地,善待濕地,濕地就會善待我們,幫助我們營造美好的家園。endprint